
10月23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徐朝东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于崇文楼二楼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近代官话语音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孙志波教授主持,学院40余名学生参与学习。
徐朝东以唐五代数字标音材料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近代官话语音演变的规律、地域方言的影响及中外语言交流的历史背景。他聚焦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间“一”到“十”的读音演变,结合南北方官话的关联与差异,全面梳理了近代官话语音演变的历时脉络与地域分野。通过分析多民族语音接触中的语音差异与融合现象,徐朝东揭示了音节在不同结构位置的发音区别及音节中和化趋势。就中古音向近代音的转变问题,他介绍了相关前沿研究成果,既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深入分析了历代韵书的编纂逻辑与语音体系。徐朝东以北京、南京方言为例,探讨地域因素对语音的影响,并贯通中西语言交流史,评述了传教士利玛窦在推动早期官话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学术研讨对明晰结论的重要性,并结合语音演变机制,现场演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官话读音。
孙志波对徐朝东的分享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本次讲座以丰富的历史语料与跨学科视角,清晰揭示了近代官话语音的演变脉络与研究路径,不仅深化了学院师生对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理解,也为古代汉语、汉语史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参照。
专家简介:
徐朝东,南京大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主持人,完成国家与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专著《蒋藏本〈唐韵〉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获江苏省哲社科成果(2014)与王力语言学二等奖(2017)。《切韵汇校》获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2024)。曾在《中国语文》《汉学研究》《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现为中国音韵学会与中国历史语言学会理事。
(文学院 薛孟涵/文 赵一萌/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