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主办、我校文学院承办、中州学刊杂志社协办的全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5月15日上午,研讨会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我校文学院院长赵黎波主持。我校副校长马治军致欢迎辞,他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众多学者的到来表示敬意。他表示,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重要责任。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都是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先行者,通过大家的研讨,对于推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代表学会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艺术人类学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在文化前沿领域开展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此次研讨会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探讨搭建平台。在现代转化当中,传统文化怎么转化,怎么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能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希望与会学者集思广益,取得预期成效。
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李太淼在发言中聚焦学术期刊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从文化传承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提出了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共同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术期刊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调研。
主题发言环节由民族艺术杂志社主编许晓明主持。色音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以内蒙古乌兰牧骑为例”为题,介绍了乌兰牧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并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案例。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以“从文化发展观看非遗保护与利用的观念问题”为题,回顾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历程,反思了二十年保护实践中的问题。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以“中国两河流域及文化多元融合”为题,分享了自己在实践调研中发现的传统文化保护中传承人问题,并强调“两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发展策略。我校丁永祥教授以“传统文化的当代利用”为题,介绍了近年来在“非遗”进校园和农村“非遗”保护方面的工作,同时提出了“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困境和出路。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90余篇,收录论文66篇,120余人有意向参会,最终参会80余人。研讨会持续两天,60人分三组进行论文宣读和讨论,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56个主题讨论。
16日上午研讨会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处王永健主持。李祥林、广西科技大学蔡青、我校赵荣栓代表三个小组做研讨汇报,色音代表学会做总结发言,丁永祥教授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大家表示,多年来,针对传统文化一直强调抢救和保护,但是要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就需要融合和现代转化。学者要持续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发展添砖加瓦。
5月15日晚,各位专家共同观看在我校音乐厅举办的怀梆演出,演出也是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月的内容之一。
(通讯员 王亚宁/文 大学生记者 崔万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