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2025年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暨安全教育会议


7月2日上午,我院在学院103会议室召开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暨安全教育会议。学院相关负责人、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及实践队员参加会议。会议由院团委副书记魏继拓主持。
会议伊始,魏继拓在统筹安排中强调,社会实践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同学们将面临沟通障碍、工作压力等诸多挑战,但也会从中学会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自我管理、激励与反思的成长。他希望同学们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与团队的力量,在实践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结交朋友。
实践队员代表2024级通信工程专业马聪发言时表示,全体队员将以饱满热情投身实践,于基层锻炼里提升自我价值,展现出对实践活动的坚定决心。
团队指导老师郑苏、侯世英发言时强调,同学们走出校门后,要时刻牢记“迈出师大一步,肩负师大荣辱”,要求大家要以文明素养为名片,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彰显出师大学子的文明风采。同时着重强调了团队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务必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会后,学生代表聂玉玺和队员们共同签订了暑期实践安全承诺书并合影留念。
此次出征仪式的举行,不仅为同学们的实践之旅指明了方向、提振了士气,更激发了同学们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热情。相信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定能不负期望,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展现青春风采,收获丰硕成果。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魏继拓 冯凯)
我院“编程筑梦,童心启航”
少儿编程教育宣讲团初访“莱德创客空间”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少儿编程教育在基层普及与发展,提升少儿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7月3日我院“编程筑梦,童心启航”少儿编程教育宣讲团“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团队指导教师郑苏,带领团队成员前往“莱德创客空间”进行实地调研。
“莱德创客空间”作为专业的青少年编程教育机构,以让中国的孩子具备更强的竞争力、生存力为使命,打造了开放式特色科技教育平台。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教学场地、课堂观摩,直观了解基层编程教育中“理论讲解+项目实操”的授课模式,课堂上学生沉浸在编程的世界中,逐步构建起对编程语言的认知框架。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郑苏带领团队成员与“莱德创客空间”的教学管理团队及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当前少儿编程教育在基层的推广现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探讨,确定了团队接下来的课程安排。
此次莱德创客空间之行是“编程筑梦,童心启航”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通过“高校+企业”的协同模式尝试,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平台,也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前沿的科技教育优质资源。团队将继续深入开展调研与教学工作,为编程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贡献师大青年力量。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郑苏 冯凯)
“编程筑梦,童心启航”少儿编程教育宣讲团开展校
内实践教学——萌娃与代码的童趣碰撞


7月4日,我院“编程筑梦,童心启航”志愿服务团队带着编程教材与趣味教具走进科技课程,开启图形化编程启蒙之旅,以专业力量帮促儿童成长,用青春力量探寻服务密码。
活动以童趣满满的自我介绍环节拉开序幕。“我叫点点,想让电脑小猫跳舞!”“我想做会讲故事的机器人!”孩子们奶声奶气的童言童语中,闪烁着对编程世界的好奇。宣讲团成员饶栩化身“编程向导”,以Mind+软件为载体,用“积木拼搭”比喻编程逻辑,“每个模块都是魔法指令,拖到舞台区就能让角色表演啦!”她现场演示小猫随“移动+旋转”模块跳舞的过程,当屏幕上的卡通角色随着指令做出动作时,教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
在一对一实践环节,团队志愿者与小朋友结对,手把手指导图形化编程操作,孩子们专注地调试角色动作、设计舞台背景。课堂上,每位小朋友都完成了专属作品——会喷火的恐龙、能吐泡泡的小鱼、随音乐摆动的机器人,童趣创意通过代码化作屏幕上的动态画面。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坐在电脑前不愿离开,在座位上挥着小手向实践队员们告别:“哥哥姐姐明天见!”这稚嫩的约定是对团队志愿者工作的认可。
此次活动通过“趣味讲解+实操指导”模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技种子,同时让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实现“启蒙童心”与“淬炼师能”的双向成长。团队将继续开展系列活动,为更多青少年带来趣味化的编程体验,为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青春力量。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郑苏 冯凯)
“编程筑梦,童心启航”
少儿编程教育实践团队开展社区调研活动


为深入了解社区家长对少儿编程教育的认知与需求,助力少儿编程教育的推广与普及,以科学创造美好。7月7日,我院“编程筑梦,童心启航”少儿编程教育实践团队走进社区,开展少儿编程教育专题调研活动。
在街道旁,实践团队成员们化身为调研使者,与家长们展开亲切交流。面对坐轮椅的老人,队员们耐心阐释调研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询问其对孙辈参与编程教育的看法;遇到带着孩子的年轻家长,成员们一边引导孩子参与趣味互动,一边倾听家长对于少儿编程教育的认知程度与规划想法。从幼儿家长对编程启蒙的好奇探寻,到小学生家长对编程课程的深入了解需求,实践团队成员认真记录每一位家长的观点。
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已敏锐察觉到编程教育对孩子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但仍有不少家长对编程课程内容、学习渠道存在诸多疑惑。实践团队成员凭借师范专业知识,向家长们科普少儿编程图形化学习的特点,详细解答“孩子多大适合学编程”“编程学习会不会影响文化课”等疑问,志愿者通过现场演示简单编程案例,让家长直观感受编程的独特魅力。
此次社区调研,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编程筑梦,童心启航”教育实践团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既为少儿编程教育推广积累了一手资料,也让团队成员在基层调研中锤炼综合能力、践行担当使命,用青春力量为少儿编程教育普及添砖加瓦,让科技“青苗”破土成才。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郑苏 冯凯)
我院“红色基因在传承,青年力量显担当”寻访团
前往“新乡红色精神传习馆”开展研学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7月8日,我院“红色基因在传承·青年力量显担当”寻访团走进新乡红色精神传习馆,开展了一场深刻而生动的主题研学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学院育人特色,为青年成长注入红色动能。
走进新乡红色精神传习馆,首先被入口处的巨型革命浮雕震撼——枪林弹雨的战斗场景、冲锋陷阵的英雄群像,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步入馆内,时光仿佛在史料中凝固,泛黄的战地书信记录着革命者的家国情怀,锈迹斑斑的步枪见证过浴血奋战的日夜,黑白照片里刘海珠、刘海秋等先烈的坚毅眼神穿越时空,诉说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豪情。驻足在“星光永耀”展区,队员们逐一研读以革命英雄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与纪念文章。“红色家风”单元展现的新时代建设者传承红色精神的鲜活案例令人动容。从革命年代的舍生取义到和平时期的默默奉献,展陈内容如一条红色纽带,串联起“英雄从未远去,精神始终闪耀”的时代共鸣,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红色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此次研学活动作为学院“红‘芯’领航育人工程”的重要实践环节,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更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成为激励他们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红色主题系列活动,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涵,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引领广大青年学子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郑苏 张怡萱)
代码交锋展童趣,创客空间育新苗
——我院少儿编程教育宣讲团友谊赛活力上演


7月8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编程筑梦,童心启航”少儿编程教育宣讲团走进莱德创客空间同少儿编程爱好者们共同开启了一场融合竞技与欢乐的科技盛宴。
“3,2,1,启动!”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机器人投球友谊赛率先拉开序幕。纯粹的手柄操控让孩子们在“试错-调整-成功”的循环里,直观感受编程指令如何转化为机械动作。当一颗小球稳稳落筐,8岁的小选手蹦跳着拍手:“原来机器人听话,全靠代码‘指挥’呀!”赛场边,宣讲团成员分发的糖果甜在舌尖,而科技互动的乐趣,早已甜进心间。机器人赛事落幕后,C++编程友谊赛接力开场。宣讲团成员董天逸与小朋友们聚焦编程题目,围绕算法设计、语法运用展开较量。这场脱离硬件操控的代码竞技,让孩子们明白编程不止是“操控机器人”,更是独立解决问题、展现逻辑智慧的工具,为“童心启航”拓宽编程认知维度。
活动尾声,莱德创客空间周老师为宣讲团带来深度分享,她讲到“现在的少儿编程,早已不是‘敲代码’那么简单。当前少儿编程教育正从‘技能培训’转向‘思维培养’,编程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程序员,而是让他们拥有‘用逻辑解决问题’的底气。”
此次友谊赛,不仅展现了编程逻辑与童心创意的精彩碰撞,更在少年们的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种子。未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少儿编程教育宣讲团将持续以科技为翼,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助力更多孩子借助编程之力,开启梦想新航程,让机械臂夹起的不仅是小球,更是无数童真璀璨的科技梦想。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郑苏 冯凯)
我院将“网络安全课”带到河南省荣军医院,
助力银发群体筑牢数字防线


7月8日上午,我院“青衿致行,情暖桑榆”——智链银龄志愿服务团走进河南省荣军医院,为50余名老荣军讲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网络安全科普课。课程动通过情景剧、互动问答和实操演示等形式,帮助解决老年群体“触网”难题,筑牢防范网络诈骗思想防线。
在多功能报告厅,志愿者们首先以情景剧形式演绎了“虚假中奖链接”“冒充亲友诈骗”等常见网络骗局,生动形象的表演引得现场老荣军频频互动。随后,团队成员结合案例,详细讲解了个人信息保护、密码安全设置等实用知识,并通过问答环节解答了老人们关于手机支付、社交软件使用的疑问。“以前总担心点错链接被骗,今天学了这些方法,心里踏实多了!”一位老荣军感慨道。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设备清洁与安全操作教学环节。志愿者们手把手指导老人清理手机内存、识别恶意软件,并演示了智能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河南省荣军医院的老年群体构筑了抵御网络风险的“安全屏障”,更成为一堂锤炼青年学子品格、深化价值认同的“行走的思政课”。在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计算机学子们真切体悟了“科技为民”的初心使命。这既是专业知识的实践转化,也是青年学子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未来,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在“用技术传递温度”的实践中,不断校准人生坐标,成长为既怀抱科技理想、又深植为民情怀的时代新人。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侯世英 郑好/文 白照冉/图)
红色记忆永流传: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
院志愿服务团与老荣军共叙峥嵘岁月


2025年7月8日,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智链银龄”志愿服务团走进河南省荣军医院,开展“青衿致行,情暖桑榆”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讲座、红色故事会和经典诵读等形式,青年学子与老荣军共同追溯红色记忆,赓续精神血脉。
在多功能报告厅举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座上,两位老荣军结合亲身经历,为在场师生和医护人员讲述了革命年代的奋斗故事。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苏大同老爷爷现场清唱起激昂雄壮的抗美援朝战歌,将大家的思绪拉回那段保家卫国的烽火岁月,报告厅内掌声雷动,气氛庄重热烈。翟文玉老爷爷以“一枚军功章背后的故事”为题,回忆了他的军旅生涯,展现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讲座现场掌声不断,不少听众热泪盈眶。
在医院的病房活动区,四位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荣军向志愿者们讲述了他们的战斗经历。一枚枚褪色的勋章、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将那段烽火岁月娓娓道来。“中国人民是有自信的!”虽已90岁,抗美援朝老兵李柱贤声音依旧洪亮。在他胸前,抗战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以及各种荣誉勋章闪闪发光。病榻旁,静静安放着一顶绣有“最可爱的人”的军帽——这朴素的物件,凝聚着老人一生的荣光。
“这些故事不应该被遗忘!”活动负责人闫同学表示,“作为青年大学生党员,我们要做这些红色记忆的‘守护者’和‘传薪人’,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历史,用时代的语言讲述荣光,让‘最可爱的人’的精神永远闪耀!”随后,志愿者们与老荣军共同朗诵了《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红色经典诗词,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在病房中回荡,引得全场掌声雷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活动结束后,老人再次慷慨激昂地哼唱起催人奋进的旋律,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活动不仅是青年学子与革命前辈心灵对话的桥梁,也是学院“红芯领航”育人工程的具体实践,更是学院将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炽热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坚定信仰、砥砺品格的强大内驱力的主要举措。未来,学院将继续实施“e路芯航”育人系列工程,引导青年学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校准人生坐标,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侯世英 闫思思/文 白照冉/图)
我院“筑桥搭台,职达彼岸”访企实践调研团赴
驼人控股集团实地调研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智能医疗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2025年7月7日,我院组织带领“筑桥搭台,职达彼岸”访企实践调研团奔赴长垣市驼人控股集团,围绕“智能医疗,耀见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极具针对性的医疗科技深度调研。
抵达驼人控股集团后,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首先踏入中国医学博物馆。在这里,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深入领略了华夏医学文明的源远流长。馆内陈列的珍贵史料与各式器械,生动而直观地展现了集团“挖掘、抢救、保护医学历史”的崇高使命。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企业从艰苦创业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以及其“为民族工业振兴贡献力量”的坚定初心。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们对医学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运用计算机技术助力医疗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随后,团队成员工作人员带领下先后参观了留置针自动化生产车间、河南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实践团队近距离观摩了高精度医疗器械的智能制造流程。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每一个环节都严谨有序;严格的品控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万无一失。这一系列场景充分彰显了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入医疗生产的实践成果,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接触到了血液透析机、一次性使用造影导管等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师生们还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就医学科技和智能制造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学生们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两个领域的理解,而且还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无形中增强了专业自信,激发了同学们认真学习的热情。
我院长期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此次访企调研活动正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博物馆史料溯源与车间技术实践的双线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们在调研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智能医疗领域绽放光彩,为国家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魏继拓 马聪)
我院“筑桥搭台,职达彼岸”
访企实践调研团赴海乐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调研
为助力学生掌握网络传输和综合布线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进一步开阔专业视野,提升实践落地与创新研发能力,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7月12日上午,我院“筑桥搭台,职达彼岸”访企实践调研团前往辉县市海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抵达海乐科技有限公司后,团队成员在总经理司泉清及相关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下,首先参观了公司的生产车间,见证了公司的生产流程。随后,团队成员来到了光纤生产线,司泉清向大家介绍了网络传输相关产品的技术特点及应用场景,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就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与公司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参观结束后,校企双方围绕“当代社会就业形势及企业人才需求”展开座谈。司泉清结合公司实际,分享了企业对技术研发、电子商务等领域人才的能力要求,并针对同学们的就业困惑给予了宝贵建议。魏继拓对公司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活动最后,海乐科技有限公司为学院捐赠光纤模具供团队进行下一步学习探索。
我院始终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长期目标,高度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积极鼓励学生投身各类实践活动。此次访企实践调研活动,正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活体现。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助力他们在计算机行业发光发热,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魏继拓 潘一萌/文 单嘉欣/图)
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视频:
青衿致行·情暖桑榆 智链银龄志愿服务团:20250704204547.mp4
筑桥搭台·职达彼岸 访企实践调研团:20250706170454.mp4
编程筑梦·童心启航 少儿编程教育宣讲团:20250708121153.mp4
红色基因在传承·青年力量显担当 寻访团:20250710104647.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