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见好课|茶香氤氲传雅意 艺润心灵育隽才

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305

【编者按】好课如春风,温暖人心,为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记录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展现它们在教学中的卓越成果和育人价值。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特开设“育见好课”专栏,带领大家深入课堂,寻觅那些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好课,一同感受教师们的激情与才华,聆听学生们的感悟与成长,分享这些课程育人的精彩故事与宝贵经验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冲泡水温宜控制在80℃左右。”王晶边讲解边将茶叶投入刚温洗过的盖碗中,而后拿起盖碗,手腕轻旋,以恰到好处的力度匀速摇晃。学生们围成半圆形仔细观摩,专注捕捉老师控制盖碗的指法细节。摇香结束,王晶揭开盖碗,顿时一股清香溢出,萦绕在众人鼻端,使人心旷神怡。洗茶、冲泡、出汤……随着王晶的示范结束,学生们返回座位,在实操中继续领略茶文化的魅力。 

溯源求真探茶道

《茶艺》课程作为旅游学院专业选修课,同时纳入全校博约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既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文地理等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养,又面向全校学生传播茶文化精髓。课程内容分为传统与专题两大模块:传统模块系统梳理茶文化发展脉络,涵盖茶叶分类、名优茶品鉴、茶具介绍及冲泡技艺,层层递进;专题模块则聚焦茶美学、茶文学、茶健康科学及茶旅融合等前沿方向,通过特色课题拓展学生对茶文化多元价值的认知。

我校茶艺课程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十余年前,最初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开设,而后先后升级为旅游大类专业通选课、旅游学院专业院选课,后又申报为校级博约公共艺术课程,实现不同专业学生跨学科选课。校选课采用单学期授课,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院选课则推行双学期模式,首学期讲授茶文化通识与茶艺师职业标准,次学期强化茶具使用、茶叶冲泡、茶艺表演、茶席设计等实操训练。同时,课程依托河南师范大学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中心,申请了茶艺师认证资质,学生修读完课程并考核合格后即可申请茶艺师证。

“课程最大亮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王晶介绍道。中国茶的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于2023年11月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以此为契机,将非遗保护与传承融入教学,致力于让年轻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了解并喜爱传统茶文化。茶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课程巧妙地将诗歌、书法、音乐、舞蹈等古典艺术形式融入教学内容,形成“以茶为媒”的学习模式。在学校举办的“花间茶语”主题活动中,师生共同排演宋代点茶技艺的情景剧,结合书法展示与古典乐器演奏,还原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场景,深受学生喜爱。此外,课程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教室内的理论教学与校园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上系统学习茶文化历史与技艺,课堂外通过茶艺社和茶艺表演队组织茶席设计、茶会策划、茶艺表演等实践,形成“第一课堂夯实基础、第二课堂激发兴趣”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文化传承在校园生根,青春力量为非遗添彩”。



茗承古韵启新章

“我们在教学中以茶文化为主线,融合了文学、音乐、绘画、书法、陶瓷等各类相关传统文化。”王晶阐释其教学理念时强调。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喜欢的茶诗,展示分析与茶相关的书画作品,抑或是学习茶具知识时对陶瓷艺术的接触……传统文化贯穿于《茶艺》课程的始终。在学期末,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策划组织一场主题茶会,其中茶席设计涉及音乐、花艺、香道、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在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中,在茶席配乐、布景等的选择中,课堂理论与文化实践共同勾勒出一幅学科融合的锦绣画卷。

新文科建设旨在突破传统学科边界,秉持大文科的发展理念。在《茶艺》课程中,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茶文化与文学、音乐等的融合上,更通过茶旅融合展现出其独特的社会价值。“我们会组织老师和学生前往我校定点扶贫地区信阳商城县开展茶文化普及讲座,商城县作为信阳市重要的产茶区,茶文化的普及能够助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带动其乡村振兴。”王晶说道。

作为旅游学院的院选课,地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自身的相关知识经验,将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策划与茶文化相结合,为茶旅融合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王晶看来,这种跨专业的知识迁移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范式,更搭建起破除学科壁垒的通道,生动地诠释着新文科建设的深层内涵。

“一提到茶,学生更多会想到奶茶,而非千年传承的制茶技艺。”王晶叹息道。许多年轻人因不了解传统茶文化而缺乏情感共鸣,更遑论主动传承。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常对制茶工艺等内容感到枯燥。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已然成为王晶亟待破解的难题。

“从学生的兴趣切口出发,我们是否可以将短视频、情景剧等元素融入教学?或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使他们从茶具、茶席设计、茶艺表演中的某一方面打开茶艺探索的大门。”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王晶也会着手尝试这些方法手段,让《茶艺》课程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让茶艺走进年轻人群。



茶韵匠心育新苗

“选修这门课,是因为我想从传统文化里找到心灵的锚点。”2023级文学院的刘佳琪回忆起与《茶艺》课程的初遇。当她将安吉白茶误归为白茶时,王晶并未直接否定,而是摊开六大茶类标本:“你看,白茶的工艺是萎凋与干燥,而安吉白茶虽名带‘白’,实为绿茶杀青工艺。名字会迷惑人,但茶叶的脉络不会说谎。”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引导,让知识如茶汤般自然浸润心田。

“王晶老师像知心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探讨茶艺的知识。上王晶老师的茶艺课,给人更多的感受是在和我们交流她所热爱的事情。因为热爱,所以有光,这也激发了我对茶艺的兴趣。”2022级旅游学院的董文轩说道。在董文轩看来,茶艺课的关键涵盖泡茶技巧、茶叶知识、礼仪规范三个方面,唯有掌握茶叶知识,熟悉各类茶叶特性,方能泡出好茶。礼仪规范则是茶艺从单纯泡茶升华为文化体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从坐姿到茶具的拿取、递茶的手势,处处都有讲究,这些礼仪能够营造出优雅的氛围,也是对客人尊重的体现。

“王老师熬的几个大夜,让我明白何为‘匠心’。”董文轩难忘与王晶老师对接的茶艺活动,至今记得设计茶席时的突破性时刻。当话剧表演陷入创意困境时,剧本创作曾让团队陷入瓶颈,王晶多次熬夜,为了呈现最完美的表演而反复修改完善剧本。从活动的设计、内容的完善,到最后的完美效果,王晶从细节到整体,每一步都亲自指导,注入心血,只为最终完美的展示效果。于董文轩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组织活动的经历,更是一场对“匠心”的学习之旅。

 


茶韵绵长,氤氲千古。“中国茶道精神讲究和、静、怡、真这四个字。”王晶说道。茶叶的种植与生长暗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茶叶冲泡与品饮中的礼仪规范更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尊重、包容的体现。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礼仪礼节的修养与茶道精神的感悟,将有助于日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秉持初心、宁静致远。从茶文化的传承发扬,到茶道精神的浸润熏陶,再到茶旅融合的价值体现,课程守护着千年茶道的文化基因,同时编织着新文科建设的创新经纬,致力于培养兼具茶艺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时代浪潮中书写茶道新章。

(大学生记者 索晨雨 刘力铭 杨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