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我院主办的“气态活性氮跨介质迁移转化特征及其与大气PM2.5和O3污染的关系”研讨会,在实训楼1509和1511会议室举行。南京师范大学蔡祖聪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刘学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格慧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董红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胡春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彬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朱波研究员、北京大学沈路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王悦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吴电明教授、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苗雨教授等出席会议,会议主席由环境学院院长曹治国教授担任,会议由我院郑循华教授主持。院领导班子、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苗雨代表学校致辞,他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各位专家对河南师范大学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总结回顾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聚焦气态活性氮跨介质迁移转化这一关键领域,共商农业氮管理及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路径,推动农业氮排放与大气PM2.5、臭氧污染协同治理的技术创新与政策实践;加强学术交流,深化跨界合作,以学术前沿启发青年人才。他相信通过本次交流,在各位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环境学院的发展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扎实的科研成果助力国家绿色发展进程。
学术研讨环节,在郑循华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气态活性氮在气-土-水-生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农业系统气态氮排放的协同消长关系与减排技术、气态活性氮对PM2.5二次生成及O3光化学污染的驱动机制、气候变化与农业氮管理的政策协同路径等议题展开讨论,逐一开展广泛讨论。
本次会议汇聚了中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顶尖机构和学府从事气态活性氮迁移转化研究的权威专家学者,通过专家头脑风暴和深度研讨,围绕NH3、HONO、NO等气态活性氮的跨介质迁移转化特征及其与PM2.5和O3动态污染关系形成,拟撰写发布一部蓝皮书的大纲和写作分工。该书的撰写完成和发布将对我国制定大气污染治理对策和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环境学院 叶俊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