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费璕瑺教授在东校区实训楼1509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带来关于“垃圾场碳排放管理的估算方法问题”的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院长曹治国教授主持。
费璕瑺教授以其课题组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例展开讲解。费教授从生活垃圾这一常见废弃物引入故事,站在全球视野介绍了目前IPCC推荐的估算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的一阶衰减模型,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讲解了主流使用的IPCC推荐的甲烷排放评估模型存在的偏差。于是专门针对垃圾组分和环境条件等因子修正了原有模型中速率控制参数k的估算方法,发现修正k值后计算的甲烷排放量的准确性显著提高。将修正后的排放量估算方法扩展到全球垃圾填埋场,发现当前主流使用的IPCC方法估算的甲烷排放量明显偏低,个别场地的低估量可达200 %,新修正的模型和基于全球视野的验证性评估有望为全球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评估提供新的标准。报告最后,费璕瑺教授勉励学生们做科研要扎实深入领域学习,以全球视野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打破常规。报告结束后,费璕瑺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专家简介:费璕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2008年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毕业,于2011年和2015年分别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环境工程与土木工程双硕士及环境工程博士学位。于2016-2018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共计进行了2年半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兼职Waste Management杂志副主编、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兼职高级科学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城市解决方案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废物研究集群副主任、新加坡南洋环境与水研究所残渣与资源回收中心副主任。主要科研方向包括: 1)固体废物管理与资源回收 2)甲烷排放与缓解 3)地质环境工程。截至2024年2月作为首席研究员获得11 项资助和研究合同,总计约 1600 万新元(约合人民币近九千万元)。迄今在Natre Sustainability,Nature Food, 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第八届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颁发的Bright Spark Lecture Award,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颁发的Arthur Casagrand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南洋理工大学工程学部青年教授科研奖等多个奖项。
(环境学院 禹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