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7月1日,应环境学院邀请,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潘丙才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深度水处理的场景认知与方法探索”的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5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环境学院院长曹治国主持。潘丙才系统介绍了课题组在深度水处理的污染物形态认知与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进展。他首先阐述了微量污染物对水质安全与生态健康的严重影响与深度处理的必要性,要充分认识真实场景下的科学问题,同时进行处理工艺探索,找到场景适配的处理方法,从而支撑深度水处理的技术创新,解决深度水处理中面临关键问题。潘丙才通过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和污废水中磷两个方面的实例研究,介绍课题组近期的研究工作。在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深度处理方面,潘丙才课题组通过尺寸分级、液相色谱-平行质谱联用、纳米探针等分析方法,实现了重金属络合物形态的识别;并开发了能够选择性破络的深度处理方法,实现了重金属络合物的高效去除。在污废水中磷深度处理方面,潘丙才课题组建立了有机磷及有机磷酸酯的高灵敏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含磷印染废水的高效检测;同时发展了Fe(III)/UV/共沉淀去除有机
    2023-07-02
  • 7月1日下午,应我校水产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何艮来我校讲学。讲学报告在东校区实训楼203会议室进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聂国兴教授,水产学院院长孔祥会教授,水产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计70余人聆听报告,报告会由水产学院副院长孟晓林教授主持。何教授以“水产动物蛋白质高效利用”为题,首先指出水产行业蛋白源高效利用的迫切性,并从蛋白质营养感知的角度,诠释了水产动物精准营养及其代谢调控机制。随后,何教授指出mTOR信号通路对于肌蛋白沉积、生长调控和免疫应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mTOR调控加州鲈糖代谢实现高淀粉配方养殖为例,重点阐述了强化mTOR信号通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碳水化合物利用的机理。最后,何教授指出持续构建营养感知理论与技术体系、匹配养殖场景与模式的精准营养供给体系对于水产动物蛋白质高效利用的重要意义。报告会后,我校师生与何教授进行交流。何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充实,讲解深入浅出,有利于使与会师生对水产动物蛋白质高效利用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层的认识。专家简介:何艮,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2004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其后在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Greengard实验室任
    2023-07-02
  • 报 告 人:郑州大学 李宏伟 教授报告题目:智能化测绘实践探索报告时间:2023年7月6日15:00报告地点:旅游学院多功能报告厅
    2023-07-01
  • 报告人: 南京大学 潘丙才 教授报告名称:深度水处理的场景认知与方法探索报告时间: 7月1日上午9:00报告地点: 实训楼1509
    2023-06-30
  • 为增强学院与期刊的互动交流,拓展学院期刊发表思路,6月29日上午,学院在二楼会议室举办学术论文的选题、投稿与发表研讨会。会议邀请了《现代财经》主编蔡双立教授、《南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王乃合教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深编辑刘照胜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陈浩天教授,就与会成员关心的论文发表问题展开研讨。学院领导班子、四十余名骨干教师与研究生代表参加研讨。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人力资源部部长杨玉珍教授主持。研讨会上,蔡双立以“学术问题凝练与论文发表”为题,即兴脱稿为成员们阐述了论文选题中的自己总结的“五题、四点、三呈现、二框架”,内容生动贴切,风格引人入胜,不仅对论文写作大有裨益而且对项目选题也很有启发。王乃合和刘照胜分别以“期刊风格、期刊选题偏好与编辑部审稿流程”和“编辑视角看论文写作与投稿”为题,详细介绍了《南开经济研究》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期刊新动向、选题范围、栏目设置、稿件要求、审稿流程、编辑偏好、修改意见回复、重点选题等投稿人提升发表机会的注意事项,细节满满,不仅使与会成员对“认识期刊、研究期刊、走近期刊”有了新的认识,更使成员们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改善了
    2023-06-30
  • 6月28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保冬、葛源莅临我校讲学,并在生物东楼121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学院师生60余人参加。报告由学院副院长于飞持。陈保冬的报告题目为“菌根真菌:植物的共生伙伴”。报告中,陈保冬以陆地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为切入点,从“丛枝菌根真菌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质量的改善”“提高植物抗旱性”和“促进植物对土壤磷的吸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丛枝菌根真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葛源的报告题目为“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报告中,葛源以土壤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引入,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及稳定性对环境胁迫下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稳定的重要意义,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了植物多样性对土壤多功能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报告结束后,陈保冬、葛源两位研究员就报告相关问题、研究方向拓展等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专家简介:陈保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获农学博士学位。2006年11月−2008年10月在日本国立畜产草地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成果在《Jour
    2023-06-29
  • 6月28日下午,应旅游学院邀请,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苗长虹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从空间到场域:文旅融合发展与黄河文化旅游带构建》的学术报告,作为旅游学院献礼师大百年校庆:高端专家行知讲坛第一讲。学院主要领导、教师及研究生90余人线上线下同时参加,会议由院长刘英基主持。报告会伊始,刘英基向与会师生介绍了苗教授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并代表学院对苗教授能在百忙之中为学院师生作报告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报告中,苗长虹以如何理解黄河文化发展及国家在文旅融合方面做的战略部署为切入点,从“理论基础-空间论与场域论”“战略载体-黄河文化旅游带构建”及“案例解剖-考古遗址公园文旅融合发展”三个方面对文旅融合发展与黄河文化旅游带构建进行了阐释。报告中,苗长虹旁征博引,案例详实、理论丰富、内容前沿,报告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与会师生听得津津有味,受益良多。报告结束后,苗长虹与学院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对每一个问题都作了详细解答。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此次学术报告内容质量高、研究方向新,对学科专业建设、师生科学研究和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启发很大。最后,刘英基作总结发言,指出讲座内容丰富而深刻、逻
    2023-06-29
  • 6月28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易洪涛教授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情境下的政策网络研究》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其中。报告由学院副院长韩万渠教授主持。围绕报告主题,易洪涛首先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做详细介绍;他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围绕“政策网络”这一主题,明确网络研究的四个领域——合作治理、政策执行、政策学习、政策扩散。其次,他以当前实证性政策网络研究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种类型研究方式,包括通过调查研究建立地方政策网络,通过正式政府文件研究建立地方政策执行网络、职业路径网络以及网络政策学习。最后,他结合在PAR、JPART、PMR等国际期刊发表的系列论文,演示如何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构建政策网络模型。报告尾声,易洪涛与师生代表进行互动交流。韩万渠总结指出,易洪涛的报告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该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开拓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南 倩)
    2023-06-2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