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16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上海科技大学刘小井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基于先进光源的原子分子物理”的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刘小井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他们在法国SOLEIL同步辐射中利用高单色度软X射线激发和电离N2, O2, CO2等小分子内壳层电子,研究能量在后续反应路径中的传递和分配,同时研究电子在分子框架下散射,以此探知相干性的保持。接着介绍了他们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制了复合速度成像谱仪,与国际同类仪器相比性能领先,预期以此服务于国内原子分子物理用户,开展更为先进的实验研究。刘小井研究员向我们讲清了现代原子分子物理越来越依赖先进光源,同步辐射软X射线提供了选择性激发和电离分子内部某个元素原子的手段,自由电子激光的短脉冲、高光强和高相干性则为产生X射线波段非线性效应和实时跟踪分子内部反应路径。报告结束后,刘小井研究员与我院教师以及学生就基于先进光源的原子分子物理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刘小井,上海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PI,博士生导师。1992/9-2001/6, 中国科技大学本科、博士,2001/7-2004/11, 中国科
    2022-12-18
  • 为促进学院内部学术交流,加速经验传递和提高学院教师学术水平,12月16日,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如期举行。学院新引进教师裴丽华博士在线作了题为“前置、后置和倒置框架下英语非常规语序研究”的学术讲座。百余名校内师生及省内外部分兄弟院校师生参会聆听。讲座由卢星博士主持。裴丽华指出,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基于语法关系的句法成分的线性和水平组合序列。作为印欧语系的一种,英语最初是屈折语言,通常使用屈折词缀来表达语法关系。随着现代英语逐渐被简化,目前处于孤立语言的边缘。她从焦点、主题、定指效应、信息状态等方面对英语前置、后置和倒置下的非常规语序进行了梳理,并以西方文学作品《喧哗与骚动》为例,借助语料库手段,探讨了引发英语非常规语序的因素,揭示了英语非常规语序的语用功能。通过此次讲座,聆听者对前置、后置和倒置框架下英语非常规语序有了清晰的认知,拓宽了学术视野,启迪了科学思维。据悉,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将由近三年新引进或毕业的博士教师陆续开讲,预计12月底结束。(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
    2022-12-17
  • 12月16日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重点学科第七期“守政创新”学术沙龙在线上举行,本期沙龙邀请学科成员张立国博士作了题为《历史与制度的碰撞: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60余人参与。艾昆鹏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围绕报告主题,张立国首先从历史制度主义形成的原因切入,介绍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著作,并厘清了政治学科史中历史制度主义的脉络。其次,他结合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主义理论:新制度主义》一书的内容,从制度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了政治制度生成与运作的规律。最后,基于政治学研究的视角,他剖析了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以及其在政治制度研究中的现实适用性。报告尾声,艾昆鹏总结指出,张立国的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陈震华)
    2022-12-17
  • 12月15-16日,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工业大学暴宁钟教授、中山大学王成新教授以及国家高层次人才华北电力大学李美成教授做客我校百年校庆之“材料牛·New Materials”名家讲坛作学术报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材料领域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200余人参加了讲坛。讲坛由学院院长高书燕教授主持。暴宁钟教授从可穿戴器件的发展历程、柔性织物储能材料关键技术出发,针对纤维基元二维材料低界面电荷转移、低层间电导、易堆垛/团聚等问题,介绍了基于原位界面耦合、三维网络化学键桥接、表面吸附位点的元素掺杂等原理的相关工作。王成新教授围绕锂离子电池首圈库伦效率过低(首效)的问题,介绍了提高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首效的策略。李美成教授从表面钝化、钙钛矿材料的载流子寿命及掺杂特性等方面探讨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最新进展。各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交流环节师生们与专家进行了热烈地交流与讨论。报告会后,专家围绕我院材料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等方面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见与建议,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2022-12-17
  • 12月16日,为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促进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与商学院联合举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系列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研究员作了主题为“关于中长期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专题报告。学院骨干教师与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论坛由副院长海本禄教授主持。穆荣平介绍了从1985年到2022年30多年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并对创新发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在分析全球创新发展格局演进的基础上,穆荣平认为,中国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全球竞争格局,并对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政策取向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穆荣平提出,国家的创新发展政策范式从创新政策向创新发展政策转变,创新体系建设从跟随型向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转变,创新动力从需求拉动向“愿景驱动+需求拉动”转变,创新能力建设从强化个体能力向强化系统能力转变,区域中心布局从培育经济中心向培育创新枢纽转变,全方位推进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穆荣平指出,大国崛起需要社会价值观转变为支撑,应该以“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价值观拓展发
    2022-12-17
  • 12月16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北京理工大学王锋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团密度泛函理论发展及其在原子碰撞模型中的应用”的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王锋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把密度泛函理论(DFT)拓展到激发态问题的应用方向遇到的巨大的DFT理论方面的挑战——如何从电子密度中提取出量子态分辨的信息?接着介绍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从电子密度中提取量子态分辨信息的方法。王锋教授给我们讲清了量子态分辨的几率要根据量子力学的“态叠加原理”来定义和求出,对于基于电子波函数的理论方法,这个量子态分辨的几率可通过做总电子波函数向量子态电子波函数的“投影”而得到,波函数之间做“投影”的操作性定义是清晰明了的,那就是数学上的“矢量内积运算”。对于DFT 理论方法,这个量子态分辨的几率也可以通过做总电子密度向态电子密度的“投影”而得到。王锋教授介绍了他们探索出一条可能的从电子密度中提取出量子态分辨信息的路径方法,并在质子(H+)与惰性气体原子(He)碰撞电荷转移过程的研究中得到验证,极大地拓展了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为把含时DFT拓展到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理
    2022-12-17
  • 12月15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南京大学梁世军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目为“新型低维异质结与未来计算器件”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介绍了低维材料及其异质结因其独特且丰富可调的物理性质,或将成为未来信息计算器件的有力竞争者。但是低维材料在未来计算器件应用中将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理解低维材料及异质结的独特物理,从而可以被“巧妙地”应用在未来计算器件中,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本报告将从理解低维材料器件物理的角度出发,并介绍最近在新型低维异质结与未来计算器件方面的一点初步探索和思考。梁世军对未来细胞无标记高分辨成像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报告结束后,梁世军与我院教师和学生就二维半导体材料性能及测试技术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梁世军,国家优青、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17年获得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博士学位,2017-2020年在南京大学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二维电子或者光电材料的物态调控、异质结器件物理、未来信息计算器件与系统、智能物质等。截至目前,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2022-12-16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