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15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南京大学梁世军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目为“新型低维异质结与未来计算器件”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介绍了低维材料及其异质结因其独特且丰富可调的物理性质,或将成为未来信息计算器件的有力竞争者。但是低维材料在未来计算器件应用中将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理解低维材料及异质结的独特物理,从而可以被“巧妙地”应用在未来计算器件中,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本报告将从理解低维材料器件物理的角度出发,并介绍最近在新型低维异质结与未来计算器件方面的一点初步探索和思考。梁世军对未来细胞无标记高分辨成像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报告结束后,梁世军与我院教师和学生就二维半导体材料性能及测试技术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梁世军,国家优青、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17年获得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博士学位,2017-2020年在南京大学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二维电子或者光电材料的物态调控、异质结器件物理、未来信息计算器件与系统、智能物质等。截至目前,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2022-12-16
  • 为促进学院内部学术交流,加速经验传递和提高学院教师学术水平,12月14日,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第十讲如期举行。学院新引进教师满舒博士在线作了题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专有名词的感知与理解——以招牌名称为例”的学术讲座。百余名校内师生及省内外部分兄弟院校师生参会聆听。讲座由赵亚丹博士主持。讲座中,满舒通过对俄汉语中专有名词的出现、发展和分类以及俄语专名学和中俄两国招牌起源与发展的介绍,对俄汉母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招牌名称的感知和理解作了分析。她指出,专有名词是中俄两国现代语言空间中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招牌名称作为专有名词的一种形式,其命名遵循一定的策略,尤其是边境城市文化空间中双语招牌的命名更能彰显这一特性。通过此次讲座,聆听者对中俄文化交际中专有名词尤其是招牌名称有了清晰的认知,拓宽了学术视野,启迪了科学思维。据悉,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将由近三年新引进或毕业的博士教师陆续开讲,预计12月底结束。(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
    2022-12-15
  • 报告人:南京工业大学暴宁钟教授报告名称:柔性储能纤维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5日10: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728362258
    2022-12-14
  •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推动骨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12月13日下午,商学院在线上举办第七期学术沙龙活动。青年教师孙小宁博士对个人研究成果《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进行分享与交流。学院骨干教师与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学术沙龙由副院长海本禄教授主持。孙小宁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进行介绍,详细地讲述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结构,系统地论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从全要素生产率和融资约束两个维度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投偏向的内在机理。在论文交流环节,特约评论人宋跃刚博士和高厚宾博士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修改建议,与会教师也都积极发表对汇报论文的看法,讨论气氛热烈。海本禄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通过学术沙龙进行有组织的深层次的讨论,推动广大老师互相学习先进经验、科研方法,有效提升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也将为商学院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商学院 谢超峰)
    2022-12-14
  • 报告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晓宇研究员报告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攻略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4日14:00报告形式:腾讯会议225139777报告人简介: 黄晓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少年班,1998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1998-2001年,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阿克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2项),“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等多项国家项目。2017年至今已经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Nat. Commun., Macromolecules, ACS Macro Letter 和ACS Appl. Mater 等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项。2017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2-12-13
  • 报 告 人:中国人民大学 周光礼 教授报告名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系列活动之名家讲座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6日08:3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2-12-13
  • 12月11日晚上,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史学月刊》原主编、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振宏教授通过云端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讲座。相关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三百余人参加。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峰教授主持。李振宏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着重强调了历史学的研究规范应重视四方面内容:一是要明确问题意识;二要确认相关研究的差异性;三要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四要保持与学术界对话。青年学者写文章一定要具备积极明确的问题意识,保持选题价值的理性自觉,即“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何在?”同时,要让作品中跳动现实的脉搏,保持作品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李振宏教授继而指出,许多文章在学术史评述与历史资料征引中存在着简单罗列前人的研究成果、缺乏评述、连篇累牍地堆砌史料,作者自己不做阐释等问题。学者应当要做到夹叙夹议,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流畅的作品。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围绕讲座主题踊跃提出问题,李振宏教授做出精彩细致的解答。史学论文的写作规范是每一位史学研究者都应该具备的。学术规范是有助于彰显学术研究的价值,有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强调学术史的研究和学术
    2022-12-12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