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9日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重点学科第六期“守政创新”学术沙龙在腾讯会议上举行,本期沙龙邀请学科成员陈莉莉副教授作了题为《政治生活中的仪式现象、权力运作及其价值旨归》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60余人参与。艾昆鹏副教授担任主持人陈莉莉首先介绍了《仪式、政治与权力》一书的作者大卫·科泽及其对问题意识的认知,以及该书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和相关方法。接着她运用思维导图展示了本书的框架,并对仪式如何获得合法性、仪式如何塑造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理解、仪式如何服务于革命和革命政权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最后,她归纳了仪式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报告尾声,陈莉莉和与会师生进行了互动。艾昆鹏总结指出,陈莉莉的报告内容丰富,为同学们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张政)
    2022-12-10
  • 为营造良好学术文化氛围,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助力学校“双一流”创建,12月8日至9日,由我校科技处主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百年校庆之“材料牛·New Materials”名家讲坛系列活动顺利开展。讲坛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12位顶尖专家作专题报告。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亚东教授出席讲坛并致欢迎辞,科技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材料领域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200余人参加了讲坛。讲坛由学院院长高书燕教授主持。各位专家围绕材料学科前沿发展、科研创新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主题,分别就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科学发现到产业集群、2D COFs光催化产氢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太阳能催化在水污染低碳控制中的应用、储能材料组分间相互作用及电极材料设计、分步法电解制氢气、低维材料全生命周期动态构效关系、基于创新驱动的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科技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方面展开精彩报告,并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同时,相关专家在材料学科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等方面
    2022-12-10
  • 12月8号,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重庆大学张学锋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Floquet Engineering in Optical Lattice Clock”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张学锋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光学晶格时钟在前沿应用中的重要进展,然后介绍了他们课题组通过时间周期驱动对奇异哈密顿量进行量子模拟的系列工作,包括通过双调制干涉Floquet模式和在浅光晶格时钟中实现赫兹级拉比光谱。最后讨论了光晶格时钟在量子光学实验中的实现方案。报告结束后,张学锋与我院师生就光晶格时钟在理论和实验方案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张学锋,重庆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06年山西大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学士,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随后分别在德国凯泽斯劳滕理工大学和马普复杂系统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致力于利用强关联数值计算方法解决量子多体物理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量子阻挫,超冷原子系统,量子模拟与量子测量。目前已发表论文25篇(其中包括一作和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 发表8篇)。(物理学院 秦 璐 张浩兴)
    2022-12-09
  • 报告人:武汉大学 刘伟 教授报告名称:Uniform Poincare inequalities and logarithmic Sobolev inequalities for mean field particle systems报告时间:2022年12月12日15: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947622426报告人简介: 刘伟,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数学基地班学习,2003年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师从吴黎明教授),读博期间曾在法国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09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2017年至2019年受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法国公派访学。目前主要从事随机分析和随机算法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在CMP、JMPA、AOAP、SPA、AIHP、Science in Chin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担任多家过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2022-12-09
  • 为促进学院内部学术交流,加速经验传递和提高学院教师学术水平,12月8日,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第九讲如期举行。学院新引进教师徐俊博士在线作了题为“马太和保罗的互文性研究:律法思想的比较”的学术讲座。百余名校内师生及省内外部分兄弟院校师生参会聆听。讲座由侯林梅教授主持。徐俊指出,马太和保罗的关系,一直是备受争论的话题。在公元1世纪,保罗曾去过罗马的很多地区,他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太的作品创作时间晚于保罗,地点可能是在叙利亚地区,从时间和地点来看,马太可能知道保罗的思想。但是,在马太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到保罗的名字。之前的学者并未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徐俊则以互文性理论为支撑,从律法的视角,对保罗和马太的律法思想进行了比较,并对马太对律法的要求是否是为了回应保罗的思想进行了探讨。通过此次讲座,聆听者对马太和保罗的律法思想有了清晰的认知,拓宽了学术视野,启迪了科学思维。据悉,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将由近三年新引进或毕业的博士教师陆续开讲,预计12月底结束。(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
    2022-12-09
  • 12月8日晚,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周文玖教授通过云端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阶段性发展及成就》的学术讲座。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三百余人参加。报告由院党委书记李峰教授主持。周文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进行详细梳理。他认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中,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具有奠基石的意义;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是初步形成阶段的标志;毛泽东关于历史和史学工作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重要指针。从时间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非常活跃的时期;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学科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21世纪后,在守正创新的原则下,提出了新的命题,那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周文玖就“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提出三点建议:强化史学理论的独立地位;加强古今、中外史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创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史学理论新概念、新范畴,在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方面下功夫。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学生们围绕讲座主题踊跃提出问题,周文玖做出精彩细致的解答。知史以
    2022-12-09
  • 悠悠岁月风雨兼程,巍巍学府续谱华章,河南师范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为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促进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与商学院联合举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系列论坛。论坛将以问题为导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讨论最新学科进展,交流新思想和新方法,分析学科的增长点以及学科交叉中的新问题,推进经济、管理与地理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2022-12-09
  • 12月8日晚,山东大学张树铮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之“百年华诞·学术专场”,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山东方言和河南方言关系说略”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副教授孙志波主持。张树铮围绕“山东方言和河南方言关系说略”的主题,从山东与河南的关系、山东中原官话和河南中原官话的差异、研究两地差异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他以高元钧、马金凤、崔兰田等前辈为例,指出山东与河南是地域相接、习俗相通、连枝同气的关系。张树铮针对山东中原官话和河南中原官话的鼻音韵尾鼻化、复合元音的读法和阴平的调值演化等八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详细阐述。他通过东明和长垣行政区划的演变和东明地区内部存在“子变韵”的事例,提出研究两地方言的差异的过程中,应注重分析省级行政区划和历史演变对方言特征扩散的影响。在讲座互动环节,张树铮对引起音韵变化的原因、某些特殊地区的音变现象和次浊音归阴平还是入声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并强调在语音层面,各要素、各类成分的扩散强度是不同等的。孙志波对张树铮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张树铮的讲座结合实际,对方言的研究突破了行政区划,开拓了视野。同时,本次讲座为学院研究河南方言和山东方言之间的关系指
    2022-12-0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