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告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王晓明研究员报告名称:Cooperative Catalysis Enabled by Multi-Metals报告时间:2022年5月21日8:3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14腾讯会议205758605密码12345报告人简介:王晓明,2009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博士和博士后研究期间,分别从事不对称催化中的新型手性配体的开发、过渡金属催化的合成方法学和机理研究以及高分子合成中的官能团化聚烯烃的创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2019年加入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课题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和催化应用。
    2022-05-17
  • 报告人:首都医科大学郝荣章教授报告名称:基于微/纳米技术的传染病快速检测和防控报告时间:2022年5月20日14:3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腾讯会议911253874 密码6666报告人简介: 郝荣章,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型医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基于微米纳米生物交叉技术的传染病检测防控新方法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H指数22,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sens Bioelectron,Clin Infect Dis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第一作者在Science和Lancet发表letter各1篇。主编《传染病信息学概论》(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青年科学家专题、国家重点研发病原专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在新冠应急检测和埃
    2022-05-17
  • 5月16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举办2022年第五期“生命科学前沿系列论坛”。本期论坛邀请兰州大学马妙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金波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校内外300余名师生通过云端参与。论坛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和生态学系主任于飞共同主持。马妙君作了题为“土壤种子库与植物群落更新”的学术报告。他从土壤种子库研究背景、演替过程、放牧干扰、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稳态理论等五个方面对青藏高原土壤种子库以及群落更新做了详细讲解,阐释了高寒地区土壤种子库更新的机制。张金波作了题为“基于15N示踪技术研究植物氮获取与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学术报告。他讲解了土壤氮转化速率基本定量方法,介绍如何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定量研究土壤氮转化过程,分析中国不同土壤类型氮转化过程中的保氮机制及植物氮获取与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相互作用。本期论坛内容侧重土壤生态环境,两位主讲嘉宾的报告内容丰富,开阔了广大师生的科研视野。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此次报告对生态领域开展科研工作具有深刻的启发性。(生命科学学院 丁 健 李英臣)
    2022-05-17
  • 5月16日,应环境学院邀请,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民盟中央委员、国家杰青张建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问题与对策”的线上学术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雪山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学院班子成员以及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近200人聆听此次报告。报告由学院党委书记苏现伐主持。报告中,张建基于近年来团队研究,和与会师生分享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治用保”的流域污染治理策略。并针对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去污机制复杂不清、净化效率低、冬季效果差”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系统介绍如何发现关键机制、突破效能瓶颈及攻克工程难题的研究思路,从实验和工程示范两个层面展示了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的效果,同时展望了人工湿地技术在新兴污染物净化中的应用前景。报告会结束后,张建与学院师生就南水北调输送过程中水质的变化、南水与当地水混合引起的水质变化以及湿地治污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交流。 (环境学院 冯精兰 武大鹏)
    2022-05-17
  • 5月11日上午,山西师范大学萧佑国教授应邀为物理学院师生作题为“Scalar meson in charmed hadron decays”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此次报告。在粲物理中对标量介子的研究能够为实验上解释末态含有标量介子的衰变过程提供机会,并且理论上能够为探究标量介子的性质和结构提供场所。萧佑国从短程作用和长程作用两方面分析D介子和粲重子的衰变与B介子衰变之间的差异,回顾Ds衰变的研究进展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了其团队在末态含有标量介子的Ds两体衰变过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粲重子方面的研究工作做了介绍。萧佑国的报告内容丰富,讲解细致认真,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萧佑国和与会师生进行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萧佑国,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大学博士,重庆与山西百人计划入选,于2006-2007 年在加拿大TRIUMF (国家实验室)Theory Group任职访问科学家。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演讲,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评审人。主要专长是理论高能物理的CP与T破坏、角分布分析、粲与 b-强子衰变。在
    2022-05-17
  • 5月15日下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冯弢教授作题为“Cyclic difference families and difference matrices”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此次报告会,部分老师、学生参与线上会议。报告会由学院教师陈光周主持。冯弢首先介绍了关于差族的定义,研究背景和进展。循环差族在19世纪末被提出,Peltesohn在1939年完全确定关于k=3的循环差族的存在性,但k=4的循环差族的存在性结果却很少,本报告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完全确定了k=4的循环差族的存在性。他详细讲解了是如何找到办法解决该问题的,报告中还介绍了其团队完全解决4行差阵的存在性的研究进展,这一成果对组合设计理论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报告会结束后,冯弢与学院师生就差族、差阵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交流。(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陈光周)
    2022-05-16
  • 报 告 人:陕西师范大学 裴亚莉 教授报告题目:一个旧问题的当下价值:再谈“电影的文学性”报告时间:2022年5月19日 9:00报告地点:文学院二楼会议室
    2022-05-16
  • 报 告 人:河南大学 武新军 教授报告题目:论小说《红旗谱》的跨媒介传播报告时间:2022年5月25日 18:3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2-05-16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