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告人:湖南农业大学康雷副教授报告题目:芥菜基因组学及重要性状基因克隆报告时间:2022年5月6日16: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637747570报告人简介: 康雷,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获得者。从事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Nature Genetic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The Crop Journa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22-05-04
  • 报 告 人:北京体育大学 鲍明晓 教授报告题目:新发展阶段体育改革发展议程报告时间:2022年5月11日 8: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2-05-02
  • 报 告 人:武汉体育学院 赵富学 教授报告题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问题报告时间:2022年5月3日 14:3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2-05-02
  • 报 告 人:北京体育大学 易剑东 教授报告题目:如何专业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报告时间:2022年5月4日 8: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2-05-02
  • 4月29日下午,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刘敏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线上学术报告。我校教师、研究生近100人参与报告会,会议由水产学院党委书记孔祥会主持。刘敏以“鲑鳟病毒病活载体疫苗的研究”为题,首先介绍了鲑鳟在世界水产养殖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国的养殖现状,并指出我国食用的大西洋鲑主要依靠进口。随后,她指出病毒性病原如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等是危害鲑鳟健康养殖的主要威胁,且依靠疫苗防治该类疾病是非常有效、安全、绿色和低成本的防治手段。最后,刘敏又详细向学生介绍了其课题组在鲑鳟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方面的研究思路和进展。报告会后,刘敏与参会师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参会师生受益匪浅。刘敏的学术分享开阔了广大师生视野,对广大师生在相关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深刻的启发性。专家简介:刘敏,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生动物保护与生产学科带头人。在英国阿伯丁大学生命科学院、苏格兰鱼类免疫研究中心进行过访问研究。主要从事鱼类病毒病与免疫的研究,聚焦于鱼类抗病毒的分子机制、鲑鳟病毒性疾病病原的致病机理、基因工程疫苗及免疫增强制剂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国
    2022-05-01
  • 4月30日上午,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李升康教授为水产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外泌体途径在拟穴青蟹先天免疫防御中的初步功能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我校教师、研究生近90人参与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孔祥会主持。李升康首先指出人类血液中存在细菌菌群,且血液微生物DNA可作为诊断人类疾病的重要指标,且研究发现甲壳动物血淋巴中同样也存在一定比例菌群。随后,他介绍了该课题组建立的甲壳动物血淋巴菌群的计数方法,并提出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和菌群总数是判定菌群状态的主要指标。最后,他着重讲解了甲壳动物外泌体的定义、功能、提取方法,以及外泌体介导拟穴青蟹的抗病毒免疫途径及其调控血淋巴菌群稳态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李升康的报告对于师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报告会后,李升康对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专家简介:李升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动物学会理事,广东遗传学会理事,广东省水产学会理事,广东省农业产业体系“海水养殖流行病学”岗位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汕头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汕头大学教代会职代会代表,理学院教学委员会
    2022-05-01
  • 4月30日上午,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李成华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了线上学术报告。我校教师、研究生近90人参加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孔祥会主持。李成华以“刺参非典型NLRC4调控灿烂弧菌吞噬的分子机制”为题,首先介绍了模式识别受体(PRRs)在免疫系统激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NLRs作为胞浆PRRs广泛参与了细胞内病原识别,NLRs识别病原后一方面可以激活信号通路,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炎症小体介导细胞凋亡。随后,他介绍了动物中NLRs的起源和结构多样性,且NLRs调控炎症小体是抗菌感染的重要途径。最后,他指出刺参NLRC4主要通过NATCH蛋白结构域募集actin,调控F-actin聚合,进一步影响细胞骨架重排并介导病原入胞,随后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入胞的病原。李成华将自身工作与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紧密结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思路,提升了对水产动物免疫与病害相关前沿知识的了解。专家简介:李成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水产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2018),“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学部学科评审组
    2022-05-01
  • 4月30日下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志伟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强化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膜法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80余人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党委书记苏现伐主持。王志伟教授主要围绕如何在低耗条件下实现小分子难降解有机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高效转化与去除,通过构建新型甚至下一代的低/高压多重功能膜材料,深入探究了多污染物共存条件下膜微纳结构与水/污染物分离与转化机制,并阐明了新型膜材料-结构-效能“组学”及其精准化设计与制备理论。最后,他对小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膜法去除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报告会结束后,王志伟教授就师生提出的膜法污水处理中的膜制备工艺、污染物转化机制以及应用场景方面的相关问题给予了细致的解答。(环境学院 宋跃飞 武大鹏)
    2022-05-0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