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 告 人:吉林大学 房绍坤 教授报告名称:担保物权新规阐释报告时间:2022年4月29日 18:00报告地点:法学院301
    2022-04-28
  • 报 告 人:北京交通大学 魏新 教授报告名称:青年学者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与投稿报告时间:2022年5月6日 15:00报告地点:社会事业学院503
    2022-04-28
  • 4月27日,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教授在线作题为《数字化协同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韩万渠主持。黄璜从数字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差别谈起,从三个不同视角对数字政府进行分析。他介绍数字政府连接、赋能、协同、重构的四个发展阶段,着重讲述理想状态下的“赛伯格(Cyborg)”式协同理论;黄璜表示实践中的协同模式与理想有一定差距,并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在实践中常见的“统合”“开放”等四个协同模式。针对如何创新协同理论这一论题,黄璜从“一个目标”“两条路径”“三类场景”“四种功能”和“五个特征”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他强调数字政府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业,而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教授黄璜和与会师生进行互动。韩万渠总结指出,教授黄璜的分享有对前沿理论的精彩阐述和对实践案例的细致分析,在详细讲述数字政府推进过程中的来龙去脉及最新进展时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与启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梁月桂)
    2022-04-28
  • 为进一步推动开展广泛而深入的高端学术交流,9月9日至11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邀请1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位)围绕能源存储与光电磁功能材料开展线上讲学,学院近百名师生参会学习。报告由学院院长高书燕主持,四川大学教授彭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孙旭平围绕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分别作了题为“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研究”“纳米功能材料表界面设计调控及催化和传感应用”的报告;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卞学滨、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赵增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峰、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陆瑞峰围绕超快动力学,分别介绍了课题组在凝聚态体系超快动力学原子链模型、基于高次谐波的阿秒脉冲源及其应用、非偶极效应对光电离过程的影响、固体谐波辐射的若干理论机制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复旦大学教授李伟、四川大学教授郭孝东、天津大学教授许运华围绕能源存储材料,分别从介孔锂电材料的单胶束定向组装策略、三元正极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及工艺优化、锂-有机电池电极的构筑和反应机理等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展开了
    2022-04-28
  • 4月27日,应环境学院邀请,深圳大学杨波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高级还原/高级氧化技术进行难降解污染物去除及资源化研究”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学院副院长曹治国主持。杨波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水污染问题现状,论述了高级还原/氧化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优势。他以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例,重点从高级还原和高级氧化两个方面,讲解了高级还原、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出了催化剂的设计思路以及制备调控手段。最后,杨波教授通过课题组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一些案例和经验,系统展望该类技术的应用前景。报告会结束后,杨波教授就与会师生提出的高级氧化/高级还原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王未来 武大鹏)
    2022-04-28
  • 4月27日,应环境学院邀请,南京理工大学苏冠勇教授在实训楼1511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新型PBT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60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曹治国主持。苏冠勇教授在报告中解析了污染物在环境中赋存与其生产和使用的关系,并指出当前在环境中赋存水平较低的新污染物很可能会随着使用量增加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与健康风险。他基于近年来团队研究,从液晶单体“识别-环境赋存-毒性效应”角度,详细解析了液晶单体的发现过程、生产使用、环境筛查和生物毒性,并指出液晶单体的生产、使用和环境释放正在逐年增加,其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是将要面临的挑战。最后,苏冠勇教授对液晶单体在环境介质中监测方法和环境行为研究进行了展望。报告会结束后,苏冠勇教授与学院师生就液晶单体向环境中的释放过程、环境行为及新型污染物的发现和研究技术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胡鹏抟 武大鹏)
    2022-04-28
  • 4月26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国家优秀基金获得者、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展思辉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水污染控制化学”的线上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近70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环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展思辉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指出保障饮用水安全已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因素,如何高效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目前水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基于近年来团队研究,针对如何提升非均相体系中的有益氧化还原反应强化难降解有机物处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系统介绍了界面电子通道化学原理促进芬顿体系铁循环的机理,并通过优化界面电子通道性能促进了有益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通过设计特异性电子通道实现了活性氧物种选择性生成。最后,对双重电子通道催化剂设计强化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报告会结束后,展思辉与学院师生就非均相催化剂界面电子通道的优化、设计和反应原理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李陈武大鹏)
    2022-04-27
  • 4月26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院长、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春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催化剂表面微电场驱动有机污染物能量利用的废水/饮用水自净化原理”的线上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研究方向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胡春以大湾区龙头水抗生素的高检出率为实例介绍了复合微污染水源关键风险因子。基于团队最新的研究,提出了通过在催化材料中构建微区内建电场,可形成独特的负电中心和正电中心区域,实现污染物的自驱动去除过程。同时指出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会与腐殖酸相互作用形成螯合物,可通过螯合物和催化剂之间的电子转移所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提高污染物的降解和矿化性能。最后,胡春对该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建议我们应当跳出固有思维方式,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去理解研究中的实验现象和污染物去除机制。报告会结束后,胡春与学院师生就材料异质材料电子转移机理、材料稳定性等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黎 想 武大鹏)
    2022-04-27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