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 告 人:中山大学 张均 教授报告题目:作为文学研究方法的“实践”——以《红岩》《林海雪原》等小说的本事重构为例报告时间:2021年12月9日 19: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1-12-06
  • 报 告 人:上海大学 计迎春 教授报告名称:马赛克家庭主义:从女儿养老和两代育儿看中国家庭制度变迁报告时间:12月9日 9: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1-12-06
  • 为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学院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12月4日,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于数学北楼506举办首届青年学术论坛,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及青年教师代表参加。论坛由副院长黄广月主持。院长苗雨致开场辞,他对学院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结合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的实际案例,鼓励青年教师坚持科技创新,发扬敏实务行的优良品质,在所属学术领域潜心钻研,为学院发展提供原动力,实现个人价值。30位青年教师先后就一年来的个人研究情况进行主题汇报。他们分别从研究方向、近期成果、后期规划、学术交流情况以及在基金申报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相互启发科研灵感。院党委书记姜良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学院目前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各位青年教师要开拓思路,乘势而上,抢占先机,以实际行动助力学院“数学振兴”计划。本次学术论坛涵盖动力系统、泛函分析、概率统计、代数学、几何分析、图论、计算数学和数学优化等研究领域,现场青年教师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气氛热烈。本次青年学术论坛,旨在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精准聚焦学术前沿,积极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不断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着力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努力为学
    2021-12-05
  • 12月3日下午,文学院“悦读红色经典培养时代新人”系列讲座的第六场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举行。学院教师张海艳为师生作题为“再言经典:《新青年》——新青年与《新青年》”的讲座。文学院近百名学生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广播电视学党支部书记夏冰主持。张海艳从《新青年》的创作背景出发,结合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阐述时代变革的关键是思想的递进,强调思想变革的重要性。她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切入点,以主人公在社会重大变革下做出的历史选择为脉络,讲述青年手持火炬、昂扬奋进的革命故事,赞扬革命先贤英勇无畏、热血澎湃的奉献精神。张海艳结合《新青年》的时代影响力、改刊后的青年宣言、创刊致辞以及时代精神,向同学们讲述《新青年》创刊发展的艰辛,并认真分析《新青年》从综合性到政治思想性的转变,介绍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她讲解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具体事例,宣传自由进步的时代精神。夏冰在评述中对《新青年》的时代精神进行总结,并鼓励同学们认真学习新青年精神,从革命著作中汲取精神力量,努力学习专业文化课,弘扬英烈精神,做好人生规划,争当新时代新青年。(文学院陈光
    2021-12-04
  • 12月4日,历史文化学院在学院205会议室举办“疫情下的学术研究:校内学科史交流系列论坛”第一讲。院内十余位具有多领域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副院长王守谦主持。论坛邀请社会事业学院高博与文学院刘育霞两位老师为院内教师作主旨演讲。高博明确了学科史研究的意义与类型,强调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以此分析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指出社会学研究方法会给学科史研究带来新的可能和进展。刘育霞分析文史哲三个领域的学者对沈约诗歌的不同研究侧重,在回答沈约思想的多层次性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通过此次论坛,与会青年学者意识到自身研究领域所具备的前景与局限,认为举办学科史交流活动对破除知识障壁,实现知识互换具有重要价值。(历史文化学院李晓白)
    2021-12-04
  • 12月3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赵纪军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团簇科学: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报告会。赵纪军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团簇的基本概念、团簇科学的发展历史,讲述了团簇的产生、质谱与幻数、团簇结构的确定、各类典型团簇的结构模式、团簇物理性质的尺寸演化规律、团簇科学中的各种电子计数规则以及团簇超原子,介绍了基于超原子团簇的三维元素周期表。在团簇结构预测方面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与挑战,在主流的团簇结构预测中赵教授讲到单一初始结构的跃迁势垒方法以及基于群体演化的方法,其团队实现了CGA程序的发展。在应用方面提出了团簇构造新材料、新器件的优势、可以由团簇预测与其原子个数相同的原子的性质,甚至说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的元素也可以预测。报告会后,赵纪军教授与我院教师以及学生就团簇的结构预测、团簇中各种电子计数规则、团簇是否可以做转动、振动等这样的精细结构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赵纪军教授对大家的问题都耐心细致地进行了回答。专家简介:赵纪军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荣获中组
    2021-12-04
  • 12月3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林聚任教授线上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乡村振兴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海龙主持。林聚任从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林聚任简要回顾了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的演变。紧接着,他阐述了城乡发展存在的“极化”现象,指出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症结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最后,他认为,城乡融合之路不仅要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更要从城乡空间结构关系重组和空间整合进行创新,打破城乡壁垒,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林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紧扣学术前沿,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会后,林聚任与师生进行了线上交流,并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社会事业学院付靖惠)
    2021-12-04
  • 12月2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杭超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Non-Hermitian nonlinearoptics in atomic systems”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杭超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非厄米在光学隔离器、精密测量和无线传输等前沿应用中的重要进展,然后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基于原子系综非厄米非线性光学的系列工作,包括PT对称系统的光孤子、AA局域、Raman-Nath衍射和Talbot衍射等新奇的物理现象。最后讨论了非厄米在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和拓扑光学中的实现方案。报告结束后,杭超教授与我院师生就基于原子系综的非厄米非线性光学在理论和实验方案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杭超,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至2007年,在华东师范师范大学物理系开展对超冷原子系综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理论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7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201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原子系综中非厄米非线性光学相关的理论研
    2021-12-03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