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3日下午,文学院“悦读红色经典培养时代新人”系列讲座的第六场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举行。学院教师张海艳为师生作题为“再言经典:《新青年》——新青年与《新青年》”的讲座。文学院近百名学生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广播电视学党支部书记夏冰主持。张海艳从《新青年》的创作背景出发,结合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阐述时代变革的关键是思想的递进,强调思想变革的重要性。她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切入点,以主人公在社会重大变革下做出的历史选择为脉络,讲述青年手持火炬、昂扬奋进的革命故事,赞扬革命先贤英勇无畏、热血澎湃的奉献精神。张海艳结合《新青年》的时代影响力、改刊后的青年宣言、创刊致辞以及时代精神,向同学们讲述《新青年》创刊发展的艰辛,并认真分析《新青年》从综合性到政治思想性的转变,介绍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她讲解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具体事例,宣传自由进步的时代精神。夏冰在评述中对《新青年》的时代精神进行总结,并鼓励同学们认真学习新青年精神,从革命著作中汲取精神力量,努力学习专业文化课,弘扬英烈精神,做好人生规划,争当新时代新青年。(文学院陈光
    2021-12-04
  • 12月4日,历史文化学院在学院205会议室举办“疫情下的学术研究:校内学科史交流系列论坛”第一讲。院内十余位具有多领域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副院长王守谦主持。论坛邀请社会事业学院高博与文学院刘育霞两位老师为院内教师作主旨演讲。高博明确了学科史研究的意义与类型,强调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以此分析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指出社会学研究方法会给学科史研究带来新的可能和进展。刘育霞分析文史哲三个领域的学者对沈约诗歌的不同研究侧重,在回答沈约思想的多层次性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通过此次论坛,与会青年学者意识到自身研究领域所具备的前景与局限,认为举办学科史交流活动对破除知识障壁,实现知识互换具有重要价值。(历史文化学院李晓白)
    2021-12-04
  • 12月3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赵纪军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团簇科学: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报告会。赵纪军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团簇的基本概念、团簇科学的发展历史,讲述了团簇的产生、质谱与幻数、团簇结构的确定、各类典型团簇的结构模式、团簇物理性质的尺寸演化规律、团簇科学中的各种电子计数规则以及团簇超原子,介绍了基于超原子团簇的三维元素周期表。在团簇结构预测方面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与挑战,在主流的团簇结构预测中赵教授讲到单一初始结构的跃迁势垒方法以及基于群体演化的方法,其团队实现了CGA程序的发展。在应用方面提出了团簇构造新材料、新器件的优势、可以由团簇预测与其原子个数相同的原子的性质,甚至说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的元素也可以预测。报告会后,赵纪军教授与我院教师以及学生就团簇的结构预测、团簇中各种电子计数规则、团簇是否可以做转动、振动等这样的精细结构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赵纪军教授对大家的问题都耐心细致地进行了回答。专家简介:赵纪军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荣获中组
    2021-12-04
  • 12月3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林聚任教授线上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乡村振兴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海龙主持。林聚任从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林聚任简要回顾了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的演变。紧接着,他阐述了城乡发展存在的“极化”现象,指出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症结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最后,他认为,城乡融合之路不仅要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更要从城乡空间结构关系重组和空间整合进行创新,打破城乡壁垒,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林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紧扣学术前沿,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会后,林聚任与师生进行了线上交流,并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社会事业学院付靖惠)
    2021-12-04
  • 12月2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杭超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Non-Hermitian nonlinearoptics in atomic systems”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杭超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非厄米在光学隔离器、精密测量和无线传输等前沿应用中的重要进展,然后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基于原子系综非厄米非线性光学的系列工作,包括PT对称系统的光孤子、AA局域、Raman-Nath衍射和Talbot衍射等新奇的物理现象。最后讨论了非厄米在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和拓扑光学中的实现方案。报告结束后,杭超教授与我院师生就基于原子系综的非厄米非线性光学在理论和实验方案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杭超,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至2007年,在华东师范师范大学物理系开展对超冷原子系综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理论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7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201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原子系综中非厄米非线性光学相关的理论研
    2021-12-03
  • 12月1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教育部社会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教授赵万里线上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社会学的学科意识、研究创新和研究规范”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及部分研究生共同参与此次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孟利艳主持。赵万里从“理解社会学专业”引入,对社会学含义、知识门类、学科门类、社会学任务等方面进行讲述。他指出,社会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为社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社会学学习的三个主要过程为描述、解释和预见。随后,他从“学术训练:研究、写作、发表”这一角度,详细介绍社会学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作,并从学位论文的性质和特征、学位论文的主要环节对同学们进行论文写作指导。赵万里从学术论文的规范及常见问题出发,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论文写作的要领。报告结束后,赵万里同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结束。(社会事业学院袁舒晴程圆红/文雷景赫/图)
    2021-12-02
  • 12月1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毅鹏教授在崇智楼503室作了题为“社会研究的魅力”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相关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聆听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教授张长伟主持。田毅鹏以“跟随前人足迹 发现社会研究魅力”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费孝通对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并从大师诞生的背景、费孝通“发现中国”之旅、群学研究传统与形成等三个方面系统地讲解费孝通的心路历程,并以此映照“社会研究的魅力是根本性问题”这一主题。讲座中,田毅鹏就费孝通“关于民国时期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讲解。他认为,中国旧社会是无序的,是建立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上,正是中国缺少公共性才引起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同时,田毅鹏结合自身调查中国基层乡村的经历,向同学们简要描述当今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状况,说明了行政权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必然性,验证了费孝通关于“皇权与绅权”观点的正确性。讲座结束后,田毅鹏与学院师生展开互动交流,就师生所提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并盛情邀请学生到吉林大学研究学习。(社会事业学院何守晨 袁舒晴/文胡曦锦/图)
    2021-12-02
  • 12月1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江俊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分子光谱与材料构效关系的机器学习研究”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报告会。江俊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发展人工智能与量子化学计算结合的理论方法,一方面挖掘出与谱学观测相关的化学描述符,在保持量子化学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光谱计算的效率,实现蛋白质分子光谱、催化剂表面分子光谱的高效模拟;另一方面借助机器学习破解大量科学数据背后的谱学规律,建立光谱响应信号、化学结构特征、分子与材料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以拓展光谱的应用范围乃至推动从光谱信号到材料结构和性能指标的自动化反演。报告会结束后,江俊教授与学院教师以及学生就以人工智能与量子化学计算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江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入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机器科学家”青年团队负责人。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发展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量子化学方法,研究在多个物理化学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源催化、功能材料、光化学等)。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主持开发6个计算软件包在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产业应用。获2015年中国化学会
    2021-12-02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