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15日下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周少川在崇德楼406报告厅作了题为《四库全书与藏书家》的学术报告,学院师生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峰主持。周少川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古代典籍文献与藏书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四库全书》为中心,从清廷征书与献书规模、藏书家襄助《四库全书》的事迹、藏书家对于《四库全书》的贡献等三部分展开,为师生讲解藏书家助修、助藏、抢救《四库全书》的事迹,在揭示了古代藏书重要规律的基础上,指出民间藏书家实际上承担了国家典籍收纳库和补给库的作用,历代藏书家在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上的重要贡献。周少川以深厚的学养、详细的数据、充实的内容、生动的讲解,使在场的师生开拓了眼界、学习了新知,受到了深刻的学术熏陶。专家简介:周少川,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研究》编委;曾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元代文化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古籍整理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出版《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等专著多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等
    2021-05-19
  • 5月14日下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主任徐义华在东校区综合楼129作了题为《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的学术讲座,学院师生近百人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峰主持。徐义华从古代、清末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入手,梳理古史分期问题的学术发展脉络,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标准,指出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需要拓展新的思路。他提出从“族”的视角看待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将不同时期的社会中坚力量作为古史分期划分的标准,借助氏族社会、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宗族社会等概念,提升我们关于中国古史分期的认识问题。李峰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徐义华的讲座逻辑清晰,讲解深入,为在座师生厘清了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重重迷雾,也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宏观地认识中国古史提供了新思路。专家简介:徐义华,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甲骨学、先秦史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重大课题多项,出版《商周甲骨文》《商代的国家与社会》等著作多部,在
    2021-05-19
  • 5月14日下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在东校区综合楼104作了题为“认识二里头: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的学术讲座,学院师生百余人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苏全有主持。报告中,王震中从“如何理解二里头遗址前前后后的碳十四测年数据”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文献上夏朝年代的范围,并对二里头遗址碳十四“系列拟合”测年数据进行辨析,认为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王都。他讲述了二里头遗址地望与夏都之关系,详细分析了其中与二里头遗址地望关系最密切的斟寻、伊洛、洛汭以及由“夏桀之国”所标示的王畿之地等,阐释了“商汤未迁夏社”与二里头第四期宫殿之关系。最后,他从文化特征上坐证指出,二里头出土的龙形器可佐证其为夏都。王震中的报告内容丰富、逻辑性强,极富思辨精神,深化了广大师生对“二里头”的认识,对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均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专家简介: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
    2021-05-19
  • 5月15日下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博士生导师、《史学史研究》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汪高鑫在崇德楼406报告厅作了题为《多重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学术讲座,学院师生近百人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教授王记录主持。汪高鑫以宏大的历史视角阐释了他对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未来发展的看法。他从多民族史学视野入手,分析学界在汉族史学史与少数民族史学史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构建中国史学史全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大历史视野出发,考察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史学思想与社会之间的联动,指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政治思想与史学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从四部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史学与经、子、集之间的包容关系。最后,汪高鑫立足于中西比较视野,分析了中西方在古代史学史分期、史学学术地位、历史编撰传统和史学求真理念上的不同,提出了中西史学应相互观照的观点。讲座结束后,王记录进行了总结,鼓励学生打好基础,立足当下,放眼世界,以一种更加积极开阔的视野与胸襟扩充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学术空间。专家简介:汪高鑫,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史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研究。主持国家
    2021-05-19
  • 5月14日上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杜金鹏研究员在东校区综合楼119教室作了题为“夏文化探索三题”的讲座,学院师生百余人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峰主持。杜金鹏首先从考古学科来源二元论、中国考古学特别任务、中华民族的“夏情结”、文化软实力之争和夏文化探索的学科属性等方面讲述了探索夏文化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已知推未知,从商文化出发探索夏文化。对于夏文化探索的现状和将来,杜金鹏强调必须立足于田野考古,并从都邑制度、宫室制度、封禅制度、礼仪制度等方面论证了二里头是“最早中国”,驳斥了关于夏王朝必须要有“内证”即“文字自证”的误解。讲座结束后,杜金鹏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促进广大师生重新认识了夏文化,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专家简介:杜金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委员会理事,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等著作
    2021-05-19
  • 5月14日下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陵合在启智楼106室作题为“民国时期学术研究的跨界——以昊景超为中心的讨论”的专题讲座,学院近百名师生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苏全有主持,。报告中,马陵合向在场师生展现了以吴景超为代表的民国学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学术造诣,指出民国学人的学术研究带给我们四个方面的启发:其一,语言工具对深化学术研究层次相当重要。其二,从吴景超的学术履历可知,固守单一的学术研究方向并不能解决学者面临的众多问题。学术研究者需要设立远大的研究主轴,在此主轴下进行学术“跨界”,才能带来更好的学术业绩。其三,吴景超身处民国复杂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之中,强调学术研究要结合国家之需,以家国情怀推动学术研究。其四,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要求,要以解决或者回应现实问题为学术研究的目标。讲座结束后,马陵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在场师生表示受益匪浅。专家简介:马陵合,历史学博士,安徽师范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
    2021-05-19
  • 报 告 人:河南大学 李振宏 教授报告题目:研究生培养与学术论文写作报告时间:2021年5月22日 10:00—12:00报告地点:历史文化学院205报告厅
    2021-05-19
  • 报 告 人:中国科学院大学 刘新春 教授报告题目:噬菌体分离鉴定及其应用研究初探报告时间:2021年5月23日 9:00报告地点:生物东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 刘新春,男,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理学博士,曾任中科院研究生院科研处副处长、北京中科研源公司董事/总经理、国科大(北京)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董事、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招生组副组长等职。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四项、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课题三项;目前已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其中SCI论文三十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煤层气田产出水处理与环境保护技术》2013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典型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2013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类二等奖。
    2021-05-1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