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 告 人:武汉大学 王春江 教授报告名称:基于金属化亚甲胺叶立德的催化反应研究报告时间:2019年11月13日09:0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报告人简介: 王春江,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6在Penn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7月到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1月晋升教授。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3年获得Synthesis/Synlett Journals Award;2013年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获得“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青年手性化学奖。 研究领域为催化不对称合成,主要集中于新型高效高立体选择性环加成反应、具有生理活性手性杂环化合物及非蛋白质α-氨基酸合成研究;双功能有机小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等
    2019-11-12
  • 11月8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政在学院国培教室作了题为“项目化教学与MTI人才培养”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60余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国兵主持。讲座中,张政主要探讨如何结合MTI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特色,将翻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并对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他认为,项目化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人才培养市场化,还打破了传统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模式。采用翻译项目实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双语转换能力、熟悉专业领域知识、掌握现代翻译技术、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等,以达到翻译人才培养专业化、实践型、职业化的要求。讲座结束后,张政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 李梦凡)
    2019-11-11
  • 11月8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西南大学教授胡显耀在学院国培教室作了题为“数据分析方法与翻译研究”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6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中,胡显耀介绍, 数据分析已成为这个时代任何学科研究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翻译学的数据分为宏观外部数据和微观内部数据两种。他提出采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处理这些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来探索翻译学学科知识结构,发现新的研究问题;采用文体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与翻译的语言、文本和过程相关的数据,如语言特征的频率、翻译过程的实验数据等。本次讲座以两个实际研究案例展开,探讨了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在翻译学领域中的应用。讲座结束后,胡显耀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 李梦凡)
    2019-11-11
  • 报 告 人:湖南师范大学 吴家庆 教授报告题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解读报告时间:2019年11月14日8:30报告地点:平原楼108会议室
    2019-11-11
  • 11月7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吉林大学教授陈岐岱来我校作了题为“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与应用”的报告。报告会在物理南楼报告厅举行。学院各专业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报告会。陈岐岱从激光加工的研究背景入手,介绍了微光学器件以及如何高效高精度制备的三种方法。激光加工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三维复杂微纳结构的制备,从而引出了如何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来制备更复杂光学元件。陈岐岱指出飞秒加工硬脆材料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是高粗糙度和亚波长条纹,并介绍了湿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和干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两种方法:基于湿法刻蚀辅助技术,实现了高平滑度三维微结构的制备;基于干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实现了硅、蓝宝石等硬质材料甚至超硬材料微光学器件的制备。他向大家展示了飞秒激光直写制备刻蚀模板,探索更多材料和器件制备。报告结束后,陈岐岱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就现场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陈岐岱,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主任,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集成光电子器件和飞秒激光精密加工技术与应用研究。在N
    2019-11-08
  • 11月7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包景东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物理学院相关专业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包景东教授以《科学美学与批判思维》为题,向广大师生揭示了美学与科学的关系。报告分两部分进行,包景东着重阐述批判性思维,探讨从古希腊时期到文艺复兴、十七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康德和黑格尔学说,揭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逻辑脉搏,彰显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在需求。他指出愉悦是美学的第一原则,讲述了当美学遇上科学二者产生的火花。包景东向师生们介绍了美学的发展史以及科学的发展模式,说明科学的发展是符合美学的特征的,并告诉同学们科学的美学不是被动的欣赏而是要主动的探索。报告结束后,包景东教授与现场师生互动,并与专业教师进行了讨论,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包景东,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物理学分会主席,《大学物理》副主编。武汉大学本科毕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员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理论物理和核物理,从事力学、统计物理和计算物理教学。发表论文220余篇,著
    2019-11-08
  • 11月4日,应我校邀请,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左二伟研究员在生物西楼206会议室作了题为“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化和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卫国教授主持。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畜牧业育种、医学、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左二伟研究员结合自己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CRISPR/Cas9技术一步法获得F0代基因完全敲除灵长类动物的全染色体敲除技术,极大缩短了获得灵长类纯合子动物的时间,该技术对目标基因实现了完全敲除,真正做到“剪切无残留”,提高了基因编辑效率,改善了基因编辑工具的精度,在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左二伟研究员还详细介绍了一种名为GOTI的基因编辑工具脱靶检测方法,该方法首次证实一直以来被认为更加安全的单碱基编辑技术有可能存在严重的转录组范围内脱靶,而CRISPR/Cas9系统并没有明显的脱靶效应,显著提高了基因检测技术脱靶检测的敏感性,为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临床安全评估提供了新的工具(Science,2019),并进一步验证了BE3与ABE两种DNA单碱基编辑器在RNA水平上的脱靶现象,提出
    2019-11-07
  • 11月7日上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广东省社科联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广东南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王彦斌博士受邀回校讲学。讲座在东综327室举行。学院相关专业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王彦斌以“虎门销烟、二胡幽思——四十年家国回望:我眼中的社会、职业、国家”为题,结合个人大学生活,讲述国家民族发展大势、青年的人生规划和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他强调,青年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国家、认识民族,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并以此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同学们要增强个人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大学生活中多加观察、勤于思考,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最后,王彦斌希望同学们多读史书,通过增强历史纵深感来开阔眼界并,时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夯实基础抓住机遇,走好人生每一步。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大力推动院友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校友作用,助力学院和院友事业共赢发展。 (历史文化学院 于 攀)
    2019-11-07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