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告人:上海高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陈晓嘉教授报告名称:Drivingforceofsuperconductivityinacuprate报告时间:5月29日09:30报告地点: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陈晓嘉,男,1967年生。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4年1月全职回国工作,现任上海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1993年获得河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7-1999年先后在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1999-2001年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态研究所访问学者,2001年到美国后长期在华盛顿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实验室从事高压下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回国前为能源部极端环境前沿能源研究中心超导项目负责人。他专注于研究高压下的超导电性,在过渡金属化合物、铜氧化物超导体、铁基超导体、有机超导体的高压行为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大量有影响的工作。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60篇发表在Nature及其子刊,9篇发表在PNAS、PhysicalReviewLetter上,28篇发表在物理学主流期刊P
    2018-05-27
  • 5月24日,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郑爱华研究员在生物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媒介昆虫的传毒机制及控制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教师、本科生代表近百人聆听了本次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党委书记丁笑生主持。报告会中,郑爱华首先介绍了虫媒病毒同媒介生物间识别及互作机制,并阐述了蚊子获毒传毒过程,其讲解深入浅出,字字珠玑。他分别从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同受体的相互作用,使观众了解到活性氧ROS在蚊子抗寨卡免疫中起关键作用以及N-糖基化修饰在穿过中肠过程起关键作用。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报告会后,郑爱华研究员地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专家简介:郑爱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爱因斯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媒介昆虫与病毒互作研究组组长,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十余年来一直从事病毒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集中SARS病毒、丙型感染病毒以及登革热病毒进和出的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等顶尖期刊上。(生命科学学院连欣荣)
    2018-05-27
  • 5月24日下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院学院邀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MiklósSimonovits教授和荷兰特文特大学李若楠博士分别作了题为《StabilityandRegularitymethodsinextremalgraphtheory,anddualanti-Ramseytheory》和《Vertexdisjointproperlycoloredcyclesinedge-coloredgraphs》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负责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共四十余人聆听了报告。Simonovits院士介绍了极值图论与图论、组合、组合数论和概率论等联系,概述三种研究极值图论的常用方法--RegularityLemma、Supersaturatedgraph、StabilityMethod,并通过若干例子介绍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李若楠围绕边染色完全图的点不交圈展开,介绍与此相关的几个猜想和常用的若干方法,以及最近的一些进展。在互动问答环节,与会人员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问题与Simonovits院士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报告结束后,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刘文安向Simonovits院士和李若楠博士
    2018-05-27
  •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刘志敏研究员报告名称: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制化学品研究报告时间:5月26日15:0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报告人简介:刘志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与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绿色介质相关的研究,相继在绿色溶剂的性质研究和利用绿色溶剂制备功能材料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近年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用绿色溶剂构筑化学功能材料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利用绿色溶剂合成功能材料的新方法,在功能材料的绿色合成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工作。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Adv.Fun.Mater.等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
    2018-05-25
  •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建玲研究员报告名称:绿色溶剂中有序组装及其功能化研究报告时间:5月26日16:0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报告人简介:张建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2000年起,一直从事胶体化学、化学热力学和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致力于超临界CO2、离子液体、聚乙二醇等绿色溶剂中有序聚集体的形成及结构与功能调控。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目前共发表SCI收录论文近13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cc.Chem.Res.、Angew.Chem.Int.Ed.(8篇)、Chem.Eur.J.(3篇)、SoftMatter、Chem.Commun.(6篇)、GreenChem.(2篇)、J.Phys.Chem.(2篇)、Langmuir(2篇)、Phys.Chem.Chem.Phys.(3篇)等发表论文近50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近40篇。在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4次,为多部著作撰写章节,担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第五届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8-05-25
  • 报告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李海华教授报告名称:多沙河流砷污染物吸持规律及动力学模拟研究报告时间:5月26日17:00报告地点:化学南楼二楼会议室报告人简介:李海华,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环境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城市污水处理、重金属污染研究、环境评价及清洁生产审核。
    2018-05-25
  • 报告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相昆教授报告名称: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原理与应用报告时间:5月26日16:00报告地点:化学南楼二楼会议室报告人简介:李相昆,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JCR一区SCI论文11篇,其中1篇为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参编书籍2部,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世界水协会(IWA)会员,WaterResearch等行业顶级期刊审稿专家,自然基金函审专家,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文章被引用次数800余次,H因子18。主要研究方向为(1)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及微生物降解机理。(2)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厌氧氨氧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除磷展开研究。(3)污泥溶胞技术及污泥减量化处理。
    2018-05-25
  • 报告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崔鸿教授报告名称: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兼谈教育实证研究的“范式”报告时间:5月25日20:00报告地点:生物西楼206教室报告人简介:崔鸿,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湖北省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生物教师教育(含师范教育及职后教育)。主持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项目等教育类科研项目15项,主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建设”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21世纪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学科教学论系列——新理念生物教学论”等14部。
    2018-05-25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