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告人:国防科技大学孙兵讲师报告题目:Thephantomofdifferentialcharacteristics报告时间:2017年11月19日08:00报告地点:数学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孙兵,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第41期飞行学员,2009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比利时鲁汶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对称密码算法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在CRYPTO、EUROCRYPT等密码学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2017-11-15
  • 报告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文中教授报告题目:学习者语料库研究新进展:搭配的界定及测量报告时间:2017年11月17日15:00报告地点:外国语学院Commonroom
    2017-11-15
  • 报告人:河南大学耿明斋教授报告题目:新阶段新经济与河南转型发展报告时间:2017年11月17日14:30报告地点:东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
    2017-11-15
  • 报告人: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周同革主任报告题目:影像检验报告时间:2017年11月21日08:00报告地点:田家炳502室
    2017-11-15
  • 报告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甘良兵教授报告题目:富勒烯化学报告时间:2017年11月18日11:0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报告人简介:甘良兵,博士,教授,1983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1989获加拿大Alberta大学博士学位,1989-1991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博士后,1991-1992北京大学博士后,1993-1997北京大学副教授,1998-北京大学教授,2003.9-2004.2香港城市大学Croucher访问教授。曾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包括开孔富勒烯,杂富勒烯,富勒烯包合物等,新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富勒烯化学富勒烯是一类全部由碳原子组成的球状化合物,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共同组成了零维、一维和二维碳材料。由于富勒烯分子结构上的对称性及其独特化学物理性质,富勒烯引起了不同领域的众多科学家们的关注,它的发现者们也因此被授予了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关富勒烯的化学修饰主要分为球外加成反应,球内包合物的制备以及富勒烯碳骨架的选择性切断与取代。本报告将主要介绍本课题组在富勒烯加成反应方面的一些结果,以及开孔
    2017-11-14
  • 报告人: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尚东教授报告题目:有机磷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及应用报告时间:2017年11月18日09:3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报告人简介:杨尚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室学术带头人。1997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97年至2003年在甘肃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2006年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6至2007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2007至200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4月起受聘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2015年获得ThiemeChemistryJournalAward奖。2014年开始担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Org.Lett.,Chem.Commun.,Chem.Eur.J.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研究兴趣目前主要集中在有机磷化学和不对称C-H键活化
    2017-11-14
  • 报告人: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卫东教授报告题目:若干天然药物的仿生化学合成报告时间:2017年11月15日09:0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报告人简介:李卫东,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得有机化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师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E.J.Corey教授(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做博士后;1998年回国以来先后在兰州大学、南开大学任教。1999年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合成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专长于天然产物及天然药物的全合成研究,致力于发展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新策略和合成有机化学新反应、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2017-11-14
  •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靳根明研究员报告题目:质子和重离子束与肿瘤的精准治疗报告时间:2017年11月15日14:30报告地点: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靳根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8年起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法国GANIL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核反应研究及核探测器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反应研究室主任、科技处副处长、主管科研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核学会副理事长等行政和专业职务。曾任《中国物理C》副主编和《原子核物理评论》主编。曾具体负责执行过中国科学院“八五”和“九五”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新核素合成和研究”,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放射性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的子课题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2017-11-14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