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3月14日,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少杰在东教B102室作了题为“符号价值消费中的感性选择”的学术报告。社会事业学院相关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近百人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报告会中,刘少杰主要从符号价值消费的现实基础、意识活动、感性选择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他表示,符号价值消费是相对于使用价值而言的,它广泛发生于我们身边,是自身彰显地位、表明身份、区别于他人的一种价值。而后他以国内外社会学名家观点为基点,结合现实解释了符号价值消费的本质与意义,以及感性秩序论、知觉现象学、认知心理学关于感性选择的论述。在互动交流环节,刘少杰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刘少杰教授主要研究方法为理论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其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的立项。(社会事业学院韩娟娟赵晓旭)
    2018-03-15
  • 3月13日,应商学院的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李春涛教授在商学院119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实证研究中的数据”的学术报告。商学院骨干教师及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李春涛的讲座主要从数据的类型、数据的特征、如何展示数据、何处有数据四个方面展开,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提出了数理模型的推导、实证数据的检验两种基本方法,同时对实证研究中的数据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他从“时间序列数据、微观面板数据、一个大牛的数据”三个层次介绍了数据的类型,鼓励同学们积极运用诸如新浪财经、新三板等免费网络资源。李春涛亲自演示,利用编程筛选有用的数据,将学术研究与互联网密切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他以多篇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生论文为例,强调了真实靠谱的数据是实证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商学院张勤勤张舒雅)
    2018-03-14
  • 1月29日,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海刚副教授在数学楼107室作了题为“Optimalestimatesforellipticequationsandsystemsfromcompositematerial”的学术报告。省特聘教授郭宗明、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师生代表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中,李海刚基于对复合材料的研究,介绍了具有不连续系数的散度形式的一类二阶椭圆方程组。他表示,根据IvoBabuska提出的关于线性弹性系统的最初问题,为了克服方程组没有极值问题的困难,引进了对能量积分的迭代技巧并获得了两个纤维内含物距离很小时梯度的最优的爆破速度。对于标量的情形,进一步建立了导数关于椭圆系数和两个纤维内含物距离直接的的精确依赖关系,从而解决了Li-Vogelius(ARMA2000)提出的两个公开问题。报告会后,李海刚就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李海刚,200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有来自材料力学和几何学中的线性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极小曲面,变分
    2018-01-30
  • 1月24日上午,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臧国全教授应邀在图书馆九楼会议室作了题为“图书情报文献学专业国家社科基金论证方法与技巧”的报告。图书情报文献学相关专业人员听取了本次讲座。报告会上,臧国全结合自己承担的4项国家级课题申报与研究情况,从选题、研究述评、研究内容等三个方面作了详细介绍。他指出,选题方面是重中之中,要新颖,且能够突出优势,能够引起评审专家的兴趣,鼓励学科交叉领域的选题,并且选题要有长期准备、积累的过程;对于研究述评、研究内容方面,申报要有研究基础,研究内容也并非堆砌,要有清晰的逻辑思路。最后,臧国全针对今年图书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的老师一一给予指导和建议,并和与会的老师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交流。(图书馆贺科伟)
    2018-01-25
  • 12月9日上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SamuelP.deVisser教授来到我校访问,在物理南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ElucidatingtheRegioselectivityofSubstrateActivationbyNonhemeMetal-Oxo/PeroxoOxidantsthroughComputationalModelling》的学术报告。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杨宗献主持。有非血红素铁酶催化参与的系列反应对人类健康的很多方面至关重要:比如羟脯氨酸的合成、半胱氨酸的代谢以及DNA修复机制等。但由于高活性及有多重自旋态参与,其催化反应机制一直模糊不清。报告会中,SamuelP.deVisser教授介绍了其研究组使用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方法,对自然非血红素铁羟化酶及其突变体催化产生产物和副产物的机制做了详实的理论研究。工作揭示了蛋白质二级结构在引导和选择产物中发挥重要作用。报告结束后,DeVisser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这是SamuelP.deVisser教授第一次来到我校,也是第一次来河
    2018-01-12
  • 12月28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英国曼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ofManchester)博士生导师张土生教授在我校数学楼103学术报告厅作学术报告。学院教师和研究生代表近3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张土生以“Globalsolutionstostochasticreaction-diffusionequationswithsuper-lineardriftandmultiplicativenoise”为题,从乘性时空白噪声驱动随机反应扩散方程的问题开始,介绍了当噪声消时这个含超线性项的偏微分方程常常有非平凡平稳解。另一方面,当噪声存在Bonder和Grosiman时证明了存在有限时间爆破,并指明Bonder——Grosiman条件是不可改进的。最后,在没有改变结论的前提下,给出两个本质不同途径的证明。报告深入浅出,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在座老师和同学纷纷踊跃提问,与张土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张土生是国际知名的概率论学家,主要从事随机(偏)微分方程,大偏差,MalliavinCalculus,狄氏型等方面研究。张土生现为英国曼切斯特大学(Man
    2017-12-29
  • 12月23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宗敏在我校数学楼学术报告厅作学术报告。学院师生代表近15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吴宗敏以“大数据——受想形识,亦复如是”为题,从佛经、奥巴马竞选为例讲起,指出数据就是高维空间上的点,而大数据研究的是数据碎片的处理以及数据云间的识别与分类。他表示大数据处理就是为以人的感觉、录像、测量仪等方式采集而来的数据,通过多元、多源、异构等技术记录在特定的数据模型内,在运用去噪、滤波相关手段分析处理后,进行数据的差值与逼近来得到最终结果。吴宗敏所举的人脸识别、听声辨鼓、印象记录等例子,生动展示出数学的趣味性与应用性,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在座同学纷纷踊跃提问,与吴宗敏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吴宗敏,1982年2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数学会秘书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2017-12-25
  • 12月22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南京大学教授蔡新乐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论语·八佾》第八章的解经方法与翻译”和“‘文章’与《论语》译解的正确道路——从王佐良的《天演论•译例言》英文译文说起”的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部分相关师生共百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在上午的讲座中,蔡新乐从历史意识、思想创新、汉语的锻造三个方面入手,指出学习时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他着重讲解了“素以为绚”与“绘事后素”的注疏与英译,对比“素-绚-素”和“仁-礼-仁”,消解“后素”和“后于素”的矛盾。在下午的讲座中,他从王佐良的《天演论•译例言》英文译文说起,详细讲解了“夫子之文章”译解的阴阳之道观,提出英译者外化的问题,并指出应从阴阳之道看翻译的本质。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结合讲座内容与蔡新乐进行了踊跃的交流。(外国语学院柳雪莹高佳宝)
    2017-12-25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