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大学教授潘钧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从语言的临摹性谈起”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潘钧以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加藤周一的作品《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時間と空間》作为本次讲座的题目。讲座围绕「今=ここ」这一时间、空间概念,从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入手,结合日语学习中的难点和若干有趣的语言现象,对比了英语、日语及汉语语言表达的内在差别。讲座使同学们对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实质有了崭新的理解和认知,激发l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讲座结束后,潘钧就日语教学、研究方法及两国文化等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座谈。(外国语学院陈淑芬李方舟)
    2017-12-07
  • 12月6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环境监测尖端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大气灰霾研究与治理领域的首席专家多克辛教授在环境学院二楼报告厅作了题目为“河南省大气灰霾追因与防治对策”的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多克辛围绕目前的环境热点问题——大气灰霾污染,详细阐述了我省大气污染现状、大气灰霾污染程度和特征,介绍了在监测研究中采用的地面、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立体检测手段,以及运用的污染物排放清单、PM2.5源解析、大气质量数据模型等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河南省大气灰霾的成因、特征以及影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解析了我省大气灰霾污染的主要来源,提出了针对我省灰霾污染现状实施的多种污染物PM2.5、PM10、SO2、NO2、NH3的协同防治对策,实现灰霾污染的有效控制。在讲解过程中,多教授措辞严谨、深入浅出,与会人员受益匪浅。(环境学院闫旭)
    2017-12-07
  • 11月30日,应我校法学院承办的2017年河南省远程教育研修班邀请,中国技术交易所策略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宇枢在新乡宾馆作了题为“企业知识产权实战人才之培育”的学术报告。报告伊始,张宇枢引出“人何时需要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用意”两个问题,指出了知识产权的性质:知识产权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而非锦上添花的装束品。他以苹果手机为例,指出了掌握核心技术方与加工组装方在利润分配上的巨大差距,展示了我国急需重视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的现状。针对当前企业知识产权实践人才培育的大背景,他提到,兼具法学、商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与实战能力强的人才炙手可热,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规划、开拓市场,还能帮助企业作知识产权分析,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张宇枢从检索与阅读、法律事务、知识产权分析及行政事务四个维度展示了完整知识产权工作的分工与管理,并从每个维度的具体构成要件细致分析了人才所必备的技能。张宇枢提出KTOTC概念,以说明培育知识产权实践人才的措施和方法。K代表knowledge:即通过内在充实和管理,外在的专家和团队,通过分析数据资料获取知识;T代表transcend:即紧随科技发展、环境演变的
    2017-12-02
  • 11月29日,应我校邀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明亮教授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17报告厅作了以《“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的探索和思考》为题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师生代表百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中,徐明亮对信息学科、人工智能以及近年的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强调,信息学科是整个科学之中持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对所有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为郑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支撑和全局性带动作用。新一代人工智能代表信息学科整体发展的前沿最高综合水平,具有跨学科的综合集成、前沿探索、交叉融合等深刻原始创新特征,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基于此,郑州大学信息科学交叉研究中心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紧密瞄准世界科技与未来产业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聚焦“智能+重大需求”,重点面向国防军工、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重要应用领域,贯穿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装备与系统、产业化应用四个层次,开展重大应用驱动的学科交叉、前沿探索、军民融合和成果转化,初步形成了“数据驱动、人机融合、自然交互、智能推演”的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此外,徐明亮介绍了郑州大学信息科学交叉研究
    2017-12-01
  • 11月30日上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西北大学刘文哲教授在生物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瘿椒树雄全异株种群的维持与演化”的学术报告。学院师生代表共200余人聆听了此次报告。此次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李建军主持。报告中,刘文哲讲解了瘿椒树雄全异株种群的维持与演化,以叙述故事的形式,从研究背景、瘿椒树――雄全异株、父本分析过程、瘿椒树雄全异株种群的维持机理、繁育系统的演化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其中,刘文哲指出雄全异株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两性个体共同存在,瘿椒树具有花果同期的特点,其特点对雄性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刘文哲与大家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故事和心得体会。报告结束后,刘文哲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师生的踊跃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讲解,气氛十分活跃。此次报告促进学院师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刘文哲,博士,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1997获西北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参与完成的“沙漠野生蜜源植物老瓜头的开发利用研究”于1994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香科植物分泌囊研究”于200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
    2017-12-01
  • 11月29日下午,应教育学院邀请,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定功教授在东教2—302教室为教育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生命教育的基本主张”的学术报告。教育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聆听了报告。教育学院“对话美丽生命,绽放精彩人生——幸福人生”领航工程是教育学院学生工作特色品牌项目。王定功结合自身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实际,针对学院“对话美丽生命,绽放精彩人生——幸福人生”领航工程品牌项目,从生命教育何来?生命教育何谓?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何往?四个方面来阐述生命教育。王定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他提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危机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活动”的观点,与学院品牌项目“丰富育人文化,奠基幸福人生,培育和谐人才”的目标相契合。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求。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本次报告既是学生对生命教育相关理论的学习过程,又是夯实“幸福人生”领航工程品牌项目理论基础的举措。(教育学院孙小文陈兴东)
    2017-11-30
  • 11月28日,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术教授在我校数学南楼107会议室作了题为“流体动力学偏微分方程若干问题的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河南省特聘教授郭宗明、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等共三十余人参加了报告会。王术介绍了不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的物理背景,展示了在高维轴对称情况下解的整体存在性和正则性,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相对应的边界层理论,给出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他们的收敛性结果。并给出了从物理中导出的半导体模型以及漂移扩散模型解的整体存在性,这些模型可以用来解释电磁扩散和表征雾霾的数学建模,也可以涵盖生物数学中的一些扩散现象。本次报告是对千禧问题(流体力学模型适定性)最新进展的现场阐释,提供了处理流体力学方程的一些最新研究思路,解释了物理中本质规律和数学理论。值此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期间,本讲座拓展了青年学者以及研究生的研究视野,提高了数学研究的鉴赏品位。讲座结束后,王术就讲座内容与教授和现场师生展开了细致的交流。(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杨新光苗山根)
    2017-11-30
  • 11月20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华南农业大学葛良法教授在生物报告厅作了研究生学术活动月首场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共200余人聆听了讲座。葛良法以“控制豆科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为题,以蒺藜苜蓿、紫花苜蓿和中国黄豆三种作物作为实验材料,讲解了在对植株器官建成及大小的关键基因BS1、叶型决定基因PALM1以及根尖重力反应的基因NGR突变后性状表现,以及这些基因的克隆、结构、功能及应用。报告为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报告结束后,葛良法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学生的踊跃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葛良法,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豆科作物和牧草中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的挖掘和豆科作物的遗传改良。代表性成果包括:1.克隆到了控制植物根系结构和根尖重力反应的基因NGR(相关论文在F1000上受到了高度评价);2.克隆到了控制豆科作物器官建成及大小的关键基因BS1,并对之作了深入的功能与应用研究;3.克隆和解析了叶型决定基因PALM1、PHAN等基因。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NaturePl
    2017-11-3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