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5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周敏在外国语学院commonroom作了题为“多元文化主义、间性文化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告。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主持。周敏从多元文化主义的现状入手,指出多元文化主义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公共政策。她以加拿大为例,详细讲解了间性文化主义的概念、利弊及其发展趋势,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了分析。讲座后,周敏结合讲座内容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陈淑芬王磊秀)
    2017-12-17
  • 12月15日晚上,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王华树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语言技术发展与翻译技术能力培养”的报告。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报告。王华树从大数据时代翻译技术的发展入手介绍了机器翻译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差异与联系,指出二者应相互补充,并呼吁翻译应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拥抱技术,融合技术。他阐述了新时代对翻译人才技术能力的市场需求和对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要求,并针对大数据时代语言服务的特点,即及时性、多元化、碎片化、多模态、海量化,对语言服务需求的研究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讲座结束后,王华树与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陈淑芬王蒙蒙)
    2017-12-17
  • 12月13日、14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李志清教授在学院CommonRoom作了题为“解读18-20世纪法国文学经典作品”和“法国新小说研究前沿”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本科生共三十余人聆听了讲座。在13日上午的讲座中,李志清首先选取了18-20世纪法国文学大家的部分作品经典选段,分别从文学、文化、历史和社会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些作品的价值及影响,加深了在场师生对法国社会及文学的了解。在14日上午的讲座中,李志清从“新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入手,系统介绍了流派的发展,并结合对重要文学作品选段的分析解读了“新小说”的出现对二十世纪其他文学运动的影响。(外国语学院陈淑芬田春雨)
    2017-12-15
  • 12月12日上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童星教授应我校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在我校西区图书馆作了题为“主要矛盾转变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学术报告。社会事业学院主要负责人、骨干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近200人共同聆听了本次学术报告。童星围绕主题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全局性、历史性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童星强调,美好生活需要期待着社会治理创新。他将社会类型分为风险社会、开放社会、多元社会以及虚拟社会,依据每种社会类型第一要务不同,治理的重点领域亦不同,由此引出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首要目标就是保障公共安全,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童星表示,美好生活需要有待于民生建设发展。他针对“择校难,读书贵”“看病难,看病贵”“房价高,当房奴”等现实问题作出补充说明:目前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人民群众自谋生计的努力常常遭遇到陈旧僵化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束缚。最后他总结道,社会学界既任重道远,也前途无量。在讲座互动交流环节中,童星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社会事业学院韩娟娟)
    2017-12-15
  • 12月11日下午,应教育学院邀请,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在田家炳楼812报告厅作了题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学术讲座。教育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100余人聆听了报告。饶从满根据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所提出的六项科学研究原则,阐释了我国教育研究应该遵从的基本学术原则,分析了学术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步骤与路径。他认为,学术问题是研究的起点,问题的选择是高质量研究的首要要素,学术问题可以从实践领域中提炼,也可以从理论空白、理论争议中发现。最后,饶从满通过丰富的案例阐释了学术研究中分析框架的建立。本次讲座信息量大、创新性强、案例丰富,对于提升师生的研究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教育学院朱珂杨扬)
    2017-12-14
  • 12月10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美国俄克荷马州立大学博士生导师严六零在生物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Molecularbasisoffloweringtimevariationinwheat”的报告。学院师生代表共200余人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中,严六零从春小麦与冬小麦生长习性的遗传变异、半冬小麦和冬小麦春化需要时间的遗传变异、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交互作用、通过氮调节发育基因、发育基因在小麦分子改良中的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讲解,详细介绍了小麦春化基因VRN1、VRN2和VRN3的图位克隆。报告会后,严六零与生科院师生代表在生物西楼小会议室就小麦研究现状及师生提出的问题座谈交流。严六零教授,著名小麦分子遗传学家,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StateUniversity)植物和土壤科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科学学院杰出教授。曾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博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是国际上研究小麦春化、开花机制及小麦分子育种的领军人物。(生命科学学院刘晨晨李晓波)
    2017-12-12
  • 12月6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江浪研究员到我校在物理南楼学术报告厅进行讲学。江浪围绕有机半导体微纳晶材料制备、器件构筑以及有机单晶电荷传输机理等热点问题,作了一场题为“高性能有机晶态材料与器件”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报告会。江浪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通过分子设计、外加诱导力和温度调控等策略,实现了有机微纳晶材料的可控制备;针对目前有机单晶尺寸小、熔点低,从而难以构筑光电器件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机微米线掩膜”技术和“分子晶体刻蚀”技术,解决了有机小尺度单晶光电器件构筑的难题,获取了高迁移率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发现分子紧密堆积方向的迁移率更高;同时,采用上述技术实现了溶液法制备大面积高性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与阵列以及振荡器电路;通过制备高质量单晶有机半导体、消除焦耳热效应和接触电阻影响,获得了有机半导体材料中迁移率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加深了对有机单晶电荷传输机理的理解。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报告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江浪研究员进行了详细解答。江浪,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在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
    2017-12-11
  • 12月8日上午,应音乐舞蹈学院邀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黄虎在学院楼作了题为“音乐地理研究的实践与反思”的讲座。音乐舞蹈学院部分相关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报告中,黄虎从音乐与地理、我的音乐地理研究实践以及研究报告反思三个方面对音乐地理研究进行了详细讲解。他提出,音乐与地理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中国音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此特点对音乐与地理之间的合作具有一定的影响。随后,黄虎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故事和心得体会。讲座结束后,黄虎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师生的踊跃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音乐舞蹈学院王晓坤)
    2017-12-0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