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6月28日晚,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在线作了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学科的新发展”的学术讲座。学院师生130余人参会学习。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国兵主持。报告中,赵蓉晖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发展概况,包括不同的研究传统和路径、学科面貌和价值等;探讨了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衔接界面,以及由此给外语学人带来的机遇挑战;她从面向区域国别研究的语言能力概念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的人才培养实践,进一步讨论区域国别研究和外语教育的融合型发展方向。讲座结束后,赵蓉晖在线与师生进行了热情互动,并耐心解答了提问。通过此次讲座,学院师生对语言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专家简介: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语言学史。曾任上外语言研究院副院长、院长(2008-2018),现任国家语委首家科研基地暨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1-)、研究生院院长(2016-),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领军人才、楚天学者,美国马里兰大学、香港大学、日本成蹊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2021-06-29
  • 6月24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郑州大学史志锋教授在物理南楼511以 “新型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与器件” 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5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史志锋介绍了新型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在白光照明和显示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挑战。他从铅基钙钛矿LED、无铅基钙钛矿及其衍生物合成以及无铅金属卤化物LED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和讨论了他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结果。报告结束后,史志锋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地解答。讲座在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专家简介:史志锋,1987年生,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所撰写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中国电子学会 “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奖” 和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7月至今在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工作,2019-2020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交流。近年来一直从事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6篇,
    2021-06-29
  • 6月25日,外国语学院举办线上“外国文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来自四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就不同主题作了主旨发言。学院近百名师生参会学习,系列讲座由学院教授梁晓冬主持。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作了题为“外国文学学科的旧学与新论”的主旨报告。她指出,“新文科”为外文学科的第二个百年提供了新的想象和开拓空间,深入细致地重温和考量外文学科的旧学与新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外文学科中国梦的第一步;郑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晓玲教授作了题为“腻烦: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现代情感体验”的主旨报告。她认为,腻烦型人物集中体现出维多利亚社会在阶层分化、身份认同、道德标准及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复杂变革,是英国现代转型问题的密集表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王卫新教授作了题为“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学科理据与研究范畴”的主旨报告。他强调,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对“虚拟支付到底解决了什么金融难题”等当下热议话题给予文学性阐释,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冰教授作了题为“文学与科学跨学科研究: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科幻想象”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蒸汽朋克小说凭借对十九世纪技术革命的历史架空式奇幻想
    2021-06-28
  • 6月25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崔凤教授在崇智楼503室作题为“海洋实践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与会聆听。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海龙主持。讲座伊始,崔凤用神话故事与历史事迹引入主题,讲述了当今世界海洋的社会背景,从海洋与对外开放、海洋与社会变迁两方面简要介绍海洋的内外作用。他从“海洋实践”这一关键词入手,详细解读海洋实践的含义、功能、形式、特征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他表示,海洋实践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在促进经济增长、全球化、城市化、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海洋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讲座结束后,崔凤鼓励在场学生做相关研究要从海洋实践着手,努力改善海洋生态文化,探索、创建海洋文化。(社会事业学院袁舒晴)
    2021-06-28
  • 6月27日上午,吉林大学教授陈松友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专题报告,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研究生聆听讲座。报告会由院长蒋占峰主持。陈松友以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方式、措施为切入点,多视角分析、总结党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意义重大,并着重讲解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内涵、基本依据和必然逻辑。针对“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一条不断引导我们取得党的建设更大胜利的主线”这一问题,陈松友联系历史和实际进行论证,阐释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影响和意义。他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报告结束后,陈松友和与会师生就论文选题与发表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勉励同学们要立志苦学、脚踏实地做科研。(马克思主义学院潘 鑫/文 潘 鑫/图)
    2021-06-28
  • 6月27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弢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阅读的异化与复归》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陈四海主持。徐弢以《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一书为依托,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西方哲学家的相关书籍出发,考察了书面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中的困惑,梳理了印刷革命、启蒙运动、数码时代等不同时期阅读观念的历史变迁及社会影响。他对各种贬低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倾向、试图回归口传时代的幻想等现象加以驳斥,并结合实例说明了丰富的阅读活动对多样生活方式的积极贡献。徐弢提出要将阅读的关注焦点落在当下,通过培养和践行阅读文化形成人人阅读的生活方式。报告尾声,徐弢和与会师生进行了积极的学术互动,就阅读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讨论。副教授赵海山指出当前阅读异化的现象归根结底源于教育的异化,要实现阅读的复归必须打破其工具性目的,使学生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感受精神生活的幸福。(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周慧情)
    2021-06-28
  • 6月27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江进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论现代政治的道德基础》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陈四海主持。陈江进指出,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典型特征,这极易使人认为现代政治与道德无关。他以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理论为例,对现代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在对霍布斯的人性论、自然法、主权者的义务三个视角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他认为霍布斯并不倡导人性恶,而是认为人是理性和通情达理的,彼此能够达成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通过剖析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他得出结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离不开某种道德基础。报告尾声,陈江进和与会师生进行了讨论交流,并就师生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陈四海总结指出,陈江进的报告学术观点新颖,提示师生们不要盲从和习惯性接受权威、既定的观点。(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苏可)
    2021-06-28
  • 6月27日上午,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拜登政府对华态势:侧重于战略军事的考虑》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老师、研究生、本科生参加学习交流。报告会由研究院院长席来旺主持。围绕报告主题,时殷弘从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美日军事同盟、印太联盟和军备竞争等角度对国际形势进行了解构和梳理,概括了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总纲。他指出拜登将中国定义为“美国唯一的全面(systemic)敌手和竞争者”,中国是拜登政府对外政策的头号甚或唯一重心。时殷弘特别强调,切勿低估拜登政府的能力和已有成就,须就对手的综合实力和潜能继续跟踪观察。报告尾声,时殷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席来旺总结表示,时殷弘的报告内容丰富,材料详实,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哲李广宇)
    2021-06-2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