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19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彭源德研究员和谢纯良副研究员来我校讲学,并在生物报告厅分别作题为“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物发酵化妆品原料开发与应用”的学术报告。学院师生160余人参加。报告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彭源德介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分享了麻类梯次利用与传统食品工程化技术研究进展,并结合团队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详细讲解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谢纯良介绍了发酵类化妆品相比于传统类化妆品的优势,分析了国内外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进展,并深入讲解了工业大麻、灵芝发酵等化妆品原料的开发与利用。报告结束后,两位专家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就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专业的解答,并鼓励学生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求学深造。(生命科学学院 郭素祺 张江利)报告人简介:彭源德,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生物加工研究室主任,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农产品加工微生物遗传改良与应用”首席科学家,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副产品综合利用”岗位专家。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微生物遗传改良与
    2021-05-24
  • 5月19日下午,应商学院邀请,武汉大学教授简新华在商学院一楼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须把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骨干教师和研究生100余人到场聆听学习。报告由学院科研院长海本禄主持。简新华分析了国民经济循环的四种状况,他提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供给和需求必须协调平衡优化、分配必须公平合理、流通必须畅通有序高效。在探讨旧发展格局成因和利弊得失基础上,他指出,旧发展格局存在明显的缺陷,而新发展格局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二是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简新华详细阐释了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他就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相关路径进行探讨。海本禄在报告结束时表示,简新华的报告视野开阔、深入浅出,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报告,是一场高质量的形势分析报告,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专业前沿领域的思想盛宴和学术营养大餐。(商学院 海本禄)
    2021-05-24
  • 5月19日上午,应商学院邀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臧旭恒,管理学院教授杨蕙馨、徐凤增在商学院二楼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关于“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学术研讨会。学院部分骨干教师和研究生60余人到场聆听学习。报告由学院院长杨玉珍主持。院长杨玉珍介绍了学院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与会专家对学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杨蕙馨、臧旭恒分别介绍了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学科团队建设情况,并结合各自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情况,介绍研究团队形成和组建、运作模式、激励机制及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做法。他们从青年教师成长、科研方向聚焦、学科影响力及学科评估等几个角度介绍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经验。与会专家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给出博士点建设与高水平科研团队组建的若干建议。徐凤增就如何寻找国际顶级合作者以及如何在国际顶级刊物成功发表文章与学院青年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本次研讨会形式轻松,互动交流氛围热烈,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商学院 海本禄)
    2021-05-24
  • 5月20日上午,应我校外国语学院邀请,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院长、匡亚明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峰教授在外语楼智慧教室讲学,学院有关学科负责人、青年教师、研究生等六十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会议由学院院长刘国兵主持。姜峰首先结合自建的英汉多学科学术论文历时语料库作了题为“学术语篇的修辞渲染与科学理性”的学术报告。他结合人际互动、学术劝谏以及学术语境的历时变化,阐释了修辞渲染的表达功效及其与科学理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助于与会师生更好地理解学术语篇中修辞论辩的策略和机制,实现在学术写作中合理地使用修辞资源。姜峰结合自己的博士求学经历,向与会师生作了题为“学术论文写作与国际发表:疑惑与对策”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国际期刊投稿、不同专业期刊英文学术论文的结构及用稿差异以及主编和外审专家的评价标准,向与会师生阐明“五大疑惑”,提出“九大要点”,并分享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关键实情和实用工具,从写稿投稿的角度具体分析高水平国际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常见一些问题,为学院师生创作提供借鉴。报告结束后,姜峰就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会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个人简介:姜峰,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院长,
    2021-05-21
  • 5月20日上午,应旅游学院邀请,山东大学徐凤增教授在东教2-303教室作了题为“酒店员工创新的驱动因素:从顾客互动到组织开放”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旅游学院副院长付强主持。学院酒店管理系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约3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中,徐凤增从酒店服务标准化和酒店品牌系统引入,并以自己所带研究生的职业生涯经历为例,强调当前酒店服务业态变化的环境下,本科生应开展多岗轮换的实习策略。他指出酒店管理本硕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应是未来从事酒店及相关工作的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徐凤增分别按照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机理模型、研究方法、调研策略和研究结论等方面讲解了他于近日分别发表在S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Hospitality Tourism Research和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Management上的两篇研究成果。他阐释了“酒店员工创新的驱动因素:从顾客互动到组织开放”的报告主题。徐凤增凭借多年研究在酒店行业的深厚经验,及对酒店业变化的长期关注,深入浅出地给在座师生带来了生动的一课。讲座结束后,徐凤增与与会师生展开互动交流,并就
    2021-05-21
  • 5月15日下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周少川在崇德楼406报告厅作了题为《四库全书与藏书家》的学术报告,学院师生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峰主持。周少川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古代典籍文献与藏书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四库全书》为中心,从清廷征书与献书规模、藏书家襄助《四库全书》的事迹、藏书家对于《四库全书》的贡献等三部分展开,为师生讲解藏书家助修、助藏、抢救《四库全书》的事迹,在揭示了古代藏书重要规律的基础上,指出民间藏书家实际上承担了国家典籍收纳库和补给库的作用,历代藏书家在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上的重要贡献。周少川以深厚的学养、详细的数据、充实的内容、生动的讲解,使在场的师生开拓了眼界、学习了新知,受到了深刻的学术熏陶。专家简介:周少川,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研究》编委;曾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元代文化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古籍整理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出版《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等专著多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等
    2021-05-19
  • 5月14日下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主任徐义华在东校区综合楼129作了题为《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的学术讲座,学院师生近百人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峰主持。徐义华从古代、清末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入手,梳理古史分期问题的学术发展脉络,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标准,指出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需要拓展新的思路。他提出从“族”的视角看待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将不同时期的社会中坚力量作为古史分期划分的标准,借助氏族社会、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宗族社会等概念,提升我们关于中国古史分期的认识问题。李峰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徐义华的讲座逻辑清晰,讲解深入,为在座师生厘清了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重重迷雾,也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宏观地认识中国古史提供了新思路。专家简介:徐义华,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甲骨学、先秦史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重大课题多项,出版《商周甲骨文》《商代的国家与社会》等著作多部,在
    2021-05-19
  • 5月14日下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在东校区综合楼104作了题为“认识二里头: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的学术讲座,学院师生百余人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苏全有主持。报告中,王震中从“如何理解二里头遗址前前后后的碳十四测年数据”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文献上夏朝年代的范围,并对二里头遗址碳十四“系列拟合”测年数据进行辨析,认为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王都。他讲述了二里头遗址地望与夏都之关系,详细分析了其中与二里头遗址地望关系最密切的斟寻、伊洛、洛汭以及由“夏桀之国”所标示的王畿之地等,阐释了“商汤未迁夏社”与二里头第四期宫殿之关系。最后,他从文化特征上坐证指出,二里头出土的龙形器可佐证其为夏都。王震中的报告内容丰富、逻辑性强,极富思辨精神,深化了广大师生对“二里头”的认识,对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均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专家简介: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
    2021-05-1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