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1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泉应邀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国际中文教育的若干核心教学信念——兼谈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讲座,学院教授连晓霞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连晓霞主持。李泉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实例,从国际中文教学信念的宏观性、微观性两个角度展开讲解。对于涉及国际中文教学全局性的宏观信念,他围绕目标观、语言观、教师观、方法观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让与会师生充分了解宏观信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李泉强调,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背后往往都有信念,不同的教学信念会引起不同的教学实施,从而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随后,他从教材观、语法观、语音观、偏误观及备课观等方面对涉及局部问题的教学信念进行阐述,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教学信念的理解,并从课型观、背诵观、管理观等方面入手,层层递进剖析涉及具体问题的微观信念。针对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他以论文选题如何具备创新点、论文内容如何具备实际价值、论文标准如何进行规范等五个问题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实例深入交流。他指出,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的标志,应具备足够的重视,研读一百篇至二百篇业界
    2021-05-18
  • 5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应邀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困境与可能途径”的讲座。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李占伟主持。郑土有以民间文学的发展引入,讲述了民间文学在精神、文学、文化三部分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他指出,民间文学因作品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传统“传承场”消失及传承后继人缺乏四个原因而陷入了濒危的状态,难以传承下去,同时,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进行现代转化也是中国民间文学非遗保护所面临的困境。郑土有提出,针对这一困境可实施的途径有三条,一是民间文学文字化、电子化;二是传承方式活态化;三是现存资源活化利用。讲座结束后,李占伟对郑土有的学术分享表示感谢。他表示,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是文化传承之实践,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学院学子应提高非遗传承热情,将传承与创新相融合,为社会留下历史的见证。专家简介:郑土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书院教育实践基地(青浦)负责人,青浦-复旦江南文化研究院“江南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室”负责人。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国家文旅
    2021-05-17
  • 5月16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任许晓明教授应邀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为师生作题为“学术前沿与论文写作”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屈会超主持。许晓明教授以生产者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例,引出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她从《民族艺术》发展历程、办刊经验,《民族艺术》如何选稿,论文写作与规范,论文投稿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重点强调了《民族艺术》以“跨民族、大艺术、多学科”为办刊方向,倡导在跨学科背景下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领域进行实证性研究与经验性考察。针对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许晓明从论文写作的每一个部分具体展开,分别就研究的应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具体分享了自己在办刊审稿过程中的认识,其中关于研究的三个层面——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范式研究的论述给到场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屈会超对许晓明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许晓明教授的分享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提高了大家论文规划化的认识。他鼓励学生们更加重视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助推学院学术水平的提高。专家简介:许晓明,哲学博士,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民族艺术》杂志主编。兼
    2021-05-17
  • 5月15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应邀在崇文楼506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以内蒙古乌兰牧骑为例”的讲座。学院近百名师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中原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主持。色音教授通过介绍我国的民族政策,引出对乌兰牧骑创建历程的阐述。他以安代舞为切入点,从整体论视角分析乌兰牧骑队员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他指出,60年来,乌兰牧骑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不断吸收和加工创新,使得蒙古族民间艺术不断与时俱进、顺应当今社会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和发展。色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强调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乌兰牧骑也需要适当考虑市场运作,探索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转化路径。讲座结束后,色音就安代舞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及其成功之处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深入交流。丁永祥对色音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色音教授介绍的关于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思考和做法,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鼓励更多师生关心、支持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让非遗文化不断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专家简介:色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非物质文
    2021-05-17
  • 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刁克利教授应邀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作者研究的问题与路径”学术报告。学院全体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代表参加会议。讲座由学院教授郭英珍主持。刁克利以“作家如何被接受并产生影响”等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如何进行作品解读,并结合目前文学作品研究现状指出作者研究不断被边缘化的问题。刁克利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作者的生态研究”话题,他认为,把作者研究等同于作品研究是一种普遍的误用现象,作者的形态是一个在不断建构中生成的角色,关于作者的研究既需要理论建构,也应该能够应对现实问题,建立适应于作者研究的方法论。随后,他以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美国当代作家为例,向同学们具体阐发作者生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演示作者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与可能的路径。讲座结束后,刁克利与在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并就考研、考博等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在场师生均表示获益良多。(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 刘 帅)
    2021-05-17
  • 5月15日晚,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卫娣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题为“记纪神话与日本的国民性”的专题讲座。讲座在学院报告厅举行。学院专业教师、本科及研究生共计百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教师吴栓友主持。在讲座中,张卫娣从日本的记纪神话入手,阐述了日本神道的起源以及其对日本国民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进一步讲解了我们应该如何对日本的国民性进行认识与反思。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张卫娣语言生动幽默且富有感染力。讲座结束后,张卫娣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详尽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专家简介:张卫娣,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从事日本文化、日本文化语言学研究。河南省文明教师,出版专著6部,主持完成了省级和地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C刊和核心期刊1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奖二等奖一次。(外国语学院 李智健)
    2021-05-17
  • 5月14日下午,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的邀请,《国际论坛》副主编王明进教授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作了主题为“欧盟对华政策分析”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此次报告。报告由研究院院长席来旺主持。王明进首先从欧盟对华政策的大变局谈起,阐述了欧盟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西方的价值体系等六个方面的危机。他从欧盟自身危机出发分析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基本考虑,并详细论述了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五个阶段。王明进指出欧盟对华政策的新趋势,认为欧盟对中国和中欧关系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与中国打交道更强调整体性原则。他预测未来中欧关系虽然竞争会加剧,但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报告尾声,王明进就学院师生关于欧盟的数字税、中美多边主义的比较研究等提问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席来旺总结指出,本场学术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广大师生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具有很大帮助。(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马文韬)
    2021-05-17
  • 5月16日上午,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焰教授做客“润心讲堂”,以《生如夏花——追寻生命的意义》为题,为我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座采取线上讲授、各学院组织学生集中观看的形式,讲座主会场设在商学院报告厅。各学院副书记、团委书记、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站长、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共2000余人观看此次讲座。讲座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周社刚主持。李焰教授主要围绕“心理发展”“应对丧失”和“生命繁荣”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李焰通过一些生命故事的分享导入主题,为大家介绍了心理发展的理论,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维度和特点。她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从亲密关系、学业、生活习惯、意义建构四个方面介绍了大学生常见丧失及其应对。通过案例分析,李焰为同学们讲解如何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建立理性认知,合理应对各类丧失,促进心理发展,鼓励同学们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讲座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议题和心理发展任务,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将理论阐释和应对技巧相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积极意义。专家简介:李焰,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博士,教授。教育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
    2021-05-17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