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30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宋友教授来我校作了题为“大学程序设计课的团队教学”的主题报告,报告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103会议室举行。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50余人参加此次报告会。宋友教授首先介绍了程序设计的教学现状,论述了程序设计在国民行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程序设计能力是本科生的基本功,也是研究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他指出了当前程序设计教与学的矛盾,介绍了所带课程的团队教学模式。他指出,教师们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能凸显各自优势,重点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编程能力。最后,他围绕如何有效开展团队式教学以及团队教学在线平台的管理、操作流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报告结束后,宋友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黄 蓉 袁培燕)
    2021-01-04
  • 12月28日晚,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文炯教授通过“腾讯会议”网络平台作了题为“‘十四五’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发展的重点”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骨干教师及相关专业学生在崇智楼503室共同聆听此次讲座。讲座由校统战部副部长张晨寒主持。何文炯从“现实矛盾”“若干问题讨论”“改革发展重点”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他以我国养老服务现况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我国养老服务领域存在的现实矛盾,并结合专业理论讨论了“养老服务与老年保障”“权责清晰与多元共治”“市场规律与供给机制”三个重要问题。讲座最后,结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他着重阐述了“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发展的重点,强调未来要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增加养老服务有效需求,规划养老服务行业,创新养老服务组织运行机制。讲座结束后,何文炯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互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答,现场气氛热烈。(社会事业学院 柏姿含 袁舒晴/文 杨 丹/图)
    2020-12-29
  • 12月28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日本京都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所长Shinichi Nakano教授在Zoom平台上作了题为“Ecology of microbial loop”的学术报告,我校师生和国内同行共197人聆听了报告。Shinichi Nakano教授从微食物循环开始讲解,解释了什么是Microbial food web,阐述了富营养化潜水池塘的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后分别从寡营养系统和湖底生态环境,讲述了微食物循环。此次报告内容丰富,既具知识性又具趣味性,反响十分热烈。报告结束后,Shinichi Nakano与参会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就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以详尽的解答,参会师生获益匪浅。专家简介:Shinichi Nakano,博导,教授,京都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所长,日本湖沼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陆地和海洋水体生态学研究。目前,Shinichi Nakano一直致力于食物网络动态研究,重点关注富营养湖泊中细菌、藻类以及原生动物间的生态学联系,发表SCI文章100余篇,2013年荣获第17届琵琶湖生态学奖。(生命科学学院 张佳乐)
    2020-12-28
  • 12月25日下午,澳门大学徐杰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语言特区对语法规则突破的限度”讲座。学院专业教师及2020级部分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连晓霞教授主持。徐杰教授以比喻切入,从两个方面向与会学生讲解:一是语言特区的性质与定义,他简要剖析“语言特区”定义,并分析唐诗中的处置式把字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有规则,规则有突破,突破有条件,条件有限制”含义;二是语言特区的三大类型,徐杰教授以具体例子论证诗歌文体、标题口号及网络用语的各种用法。他强调标新立异是语言特区突破语言规则的动因,要在遵循规律与限度下对语言特区加以创新和突破,并通过对比现代英语与古代汉语的语序对上述观点加以论证。12月25日晚,徐杰教授在崇文楼210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学术研究中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讲座。学院师生代表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连晓霞教授主持。徐杰教授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为学术发表”为切入点,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强调发表优质的学术论文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他根据自身学术研究经历,围绕智慧处理前人文献、如何为学术论文增色、建立学术事业圈三个角度给予在场师生指导。徐杰教
    2020-12-28
  • 12月24日下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英国牛津泰勒和弗朗西斯出版社的IJHM期刊主编Paulo Moreira教授通过“ZOOM”网络平台,作了一场题为“健康护理研究的国际化主题:新冠疫情的解决方案”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骨干教师及相关专业学生在崇智楼503室共同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陈妍娇主持。讲座中,Paulo Moreira以新冠肺炎为切入点,分别就“关于医疗保健管理的综合观点”和“医疗保健管理发展”两个主题对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的解决方案进行详细解读。他从“卫生保健周期”的概念出发,对比中西方应对疫情的不同侧重点,并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公共卫生监管与健康保障系统等四方面,深入剖析开发卫生系统解决方案。此外,他结合数据图表与实例,分析中国面临来自于医疗保健管理、卫生系统和卫生专业人员的挑战,并着重讲解流行病和卫生保健管理研究在新冠肺炎大流行阶段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讲座结束后,Paulo Moreira与在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对师生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社会事业学院陈璐张盼盼/文钱瑞涵/图)
    2020-12-25
  • 华裔学生的语言输出是祖语传承还是习得偏误?12月24日晚,暨南大学李计伟副教授在文学院报告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百余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教授连晓霞主持。李计伟以华侨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要点为例,由移民是如何学习语言的问题引出“传承语”的概念,并介绍了“传承语”的界定范围及其重要特点。他通过比较“帮忙”和“向”在东南亚华语、早期现代汉语、台湾地区现代汉语、南洋早期华语中所处的语法环境存在的共时差异,提出“传承语”具有保守性。这一性质也决定了祖语学习者与二语学习者有明显不同,李计伟对二者进行详细解读,以“当儿”一词为例指出华裔学生的正常语言输出为祖语传承。他表示,这一问题的认知对建立“大华语”概念和推进全球范围的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有助于语料库的编辑、教师培训及测试层面的完善。讲座结束后,李计伟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专家简介:李计伟,北京大学博士,暨南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海外华语和华文教育,现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系主任,曾任《华文教学与研究》执行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语
    2020-12-25
  • 12月24日下午,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石茂生教授受邀在崇法楼302会议室作关于“法学院国际化合作办学推进策略”的学术讲座。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壬、院长于庆生参与此次讲座。石茂生教授以“法学国际化”为核心,从国际化的渊源、方式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展开,明确指出法学国际化的现状,梳理了教育国际化“立法”“审批”“监察”与法学的渊源。他鼓励学院相关负责人坚定理想信念,克服如今面临的不利形势,提升法学院的整体学术水平。针对新形势下国际化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石茂生教授表示,要紧跟国家和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在继续扩大教师互访、互派留学生、学生联合培养规模的情况下,积极尝试法学中外合办、设立科研研究基地等方式,拓展联系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规模,提高合作的发展质量。此外,石茂生教授还立足于宏观方面,着重强调了人才交流的重要性,从优化、培育、引进三个环节,详细阐述了形成人才聚集的制度优势的具体措施,并指出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牢守意识形态底线。此次讲座的举办,有利于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深入探索国际合作之路,推动学院在立足法学学科特色和育人实际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国际创新能力和资源,对师资队伍建设与
    2020-12-25
  • 12月24日下午,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田土城教授应邀在东区模拟法庭作关于“民法典时代法律人的基本素养”的主题学术讲座。近三百名学生参加学习本次此次讲座。田土城教授围绕《民法典》的强大功能与《民法典》时代下法律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解读法律条文和分析事实案例,系统地阐述了《民法典》的独特优势,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颁布《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深远价值。他以《民法典》的特点和意义为切入点,从检索功能、解释功能等方面着手,详细介绍了《民法典》从编纂到成文的各个环节以及《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田土城教授还围绕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熟习法律解释的规则和掌握法律适用的方法三个角度对法律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法律条文和法治精神内涵,解释了民事权利中的救济权,强调了体系化、类型化和救济化思维对学习民法的重要性。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同学们认真学习,现场掌声不断,气氛活跃。此次讲座的举办,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基本理念和行为习惯,对营造博学善思的法治文化氛围具有积
    2020-12-25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