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23日上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陈刚教授在我校商学院为师生作了题为“商业诚信、国家廉政与会计道德规范”和“如何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两场学术报告。报告由商学院副院长海本禄主持。叶陈刚在商学院一楼119报告厅以“孝”为切入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天道”“地道”“人道”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用独特的视角结合在一起,强调诚信是做人之本、做事之基,是会计、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随后,叶陈刚移步商学院二楼,与早已等待在会议室的商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一起,对申报国家课题的基本内容和关键环节做了重点介绍,并结合自己以往成功申报及指导经验对选题方面做了详细解说,指出选题必须紧紧结合国家“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最新国家政策文件,加强选题角度的创新性以及题目的凝练。他着重强调,国家级项目申报必须狠抓申报表中的五个关键环节,掌握两个基金评价标准与评审特点,充分准备、敢于拼搏、抓住机会、寻求成功。会上,叶陈刚与商学院部分教师就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方向与选题等进行了亲切交流,给予了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商学院 赵 潘)
    2020-12-24
  • 12月23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储成才研究员来我校讲学,并在生命科学学院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开启农业新的绿色革命”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15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储成才对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引发的化肥利用效率大幅降低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尤其是氮肥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真正“绿色革命”的关键。他分别从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解析,籼稻和梗稻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及相关基因的发掘、氮代谢相关的根际微生物等方面对其团队在水稻领域的研究做了详细讲解。最后,储成才分享了其团队选育的绿色超级稻品种“秀优5103”“秀优7113”及“秀优4913”的大田表现及在全国的推广情况。本次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反响强烈。报告结束后,储成才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就相关问题做了专业地解答。专家简介:储成才,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12月获德国马丁.路德大学(Martin-Luther University)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德国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
    2020-12-23
  • 12月19日上午,文学院93届校友、上海大学曹辛华教授应邀在崇文楼504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作为多媒体微电影文本”的讲座。学院师生参与本次讲座。讲座由副院长陈鹏主持。讲座以微电影视角的诗词解读与创作为主题,从诗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诗词为诗人多媒体微电影剧本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曹辛华通过现场演唱自创的《同窗》《聊城》和《新乡》,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诗词是音乐的伴侣”这一观点,并围绕声诗唱法、新格律词写作两部分进行深入探讨。随后,他详细讲解了《早发白帝城》的文字意义、诗歌内涵及逻辑结构,强调动漫思维在诗词写作中的创新性作用。曹辛华指出,诗词本身就是微电影,是人们用文字码、文化码、逻辑码以诗词文体格式、样式为编辑程序编导而成的,诗词创作可以从微电影剧本中得到启发。互动环节,曹辛华教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地解答,现场气氛和谐融洽。陈鹏在主持讲座时指出,曹辛华教授的精彩讲解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诗词写作与解读的新视角,并借助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号召学生创新性地品读诗书,增加阅读与诗歌创作的热情,提升诗词表达与创作能力。专家简介:1969年生于河南巩义的曹辛华,现为上海大学的特聘教授、二
    2020-12-21
  • 12月19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题为“数字化时代的汉字整理与研究”。此次讲座由学院教授崔应贤主持。李国英通过介绍甲骨文与《说文解字》作为河南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阐述乾嘉学派、章黄学派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强调汉字研究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传统资源,凝练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研究特色。同时,他从世界和时代发展角度谈到,做研究需要全球性和前瞻性视野,以列举现代语文生活的质变现象、日常工作中数字化与汉字的应用等案例,剖析数字化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对文字研究的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汉字计算机编码的国内外标准、“中华字库”工程的建设后,李国英教授指出现下汉字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汉字整理发展方向,并就数据库如何处理近代韵书、“中华字库”建设目的等问题给予师生详细解答。讲座结束后,崔应贤对讲座进行简要总结,带领师生回顾历代学术研究传统,鼓励学院师生传承乾嘉学派的朴学学风和与时俱进精神,潜下心来汲取理论养分,在踏实做学问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专家简介:李国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近
    2020-12-21
  • 12月16日下午,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应文学院邀请在文学院报告厅作题为“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院长赵黎波主持。李伟昉以个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梳理四十年来比较文学的发展情况,并阐释比较文学的现下意义。他表示,研究比较文学需要学者抬高眼界,开阔视野。随后,他以时间为序为与会师生梳理文论历史。李伟昉回忆自身求学拜师经历并强调,创建中国学派需破除西方文化中心壁垒,坚持本民族文化自信。通过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他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引导与会师生坚持学习创新方面,李伟昉指出,中国学派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创新是在激烈争论中实现的,这利于彰显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诉求,客观辩证地审视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帮助学者正视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赵黎波对李伟昉教授的讲座表示感谢。她鼓励与会师生思考如何建立文化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向李教授学习精湛的学术经验,培养学术担当与社会责任感。专家简介:李伟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汉语言文学研究》主编,现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河南大学中国语言
    2020-12-21
  • 12月16日晚,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作了题为“从‘言语互动’到‘话语互动’——批评话语分析与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跨学科互动”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4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娄宝翠主持。讲座中,田海龙指出“言语互动”是互动社会语言学关注的一个课题,并由此发展出“情景化提示”等一系列理论阐释。他从“言语互动”到“话语互动”的发展,体现出批评话语分析对于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田海龙介绍了这个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包括语言、社会、文化、交际、互动,并通过讨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探讨跨文化交际、互动社会语言学、以及批评话语分析等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理论问题,以增强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此次讲座,内容丰富且观点新颖,语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同学们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田海龙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 项亚琳)
    2020-12-21
  • 12月17日上午,山东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艺术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迎刚教授应邀在美术学院崇美楼三楼学术报告厅作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性气质与文化意义”专题讲座。学院相关领导老师参加本次讲座,百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讲座由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牛金梁主持。高迎刚围绕中西绘画“笔法”之辩、中西艺术创作理念比较、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性气质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文化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高迎刚从中国画家眼中的西洋绘画谈起,通过中西方传统艺术观念对比,提出西方传统艺术创作理念注重模仿,而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表现性则更为源远流长的观点。他表示,在西方艺术的映衬下,中国传统艺术“重情主意”的精神特质益发明显,而这种迥异于西方艺术的精神特质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性气质”。最后,高迎刚概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内涵与表现,以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为背景,阐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所具有的深远文化意义。讲座结束后,牛金梁对此次讲座发表感想,表示同学们要在平凡的作品及事物中发现问题,讲究“尊器重道”,提高思想认识。高迎刚和现场师生进行交流互动,就在场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专题学术
    2020-12-17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广大师生的政策理论水平,深化师生对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以及对当前世情、国情的认识,正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12月15日下午,郑州大学于向东教授应邀到新联学院作报告。学院有关领导出席报告会,近500名师生到场学习。报告会由学院党委书记李浩主持。于向东主要从事南海问题、中越关系、越南史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讲座中,他以“关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演变”为题,将国际格局的变化发展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相结合,从“如何认识世界格局的演变”“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兴衰”“中美关系七十年及其走势”“和平发展时代主题面临的挑战”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内容丰富详实,见解深刻独到,逻辑严谨清晰,深入浅出地使新联师生了解到目前世界格局的深入变化和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于向东指出,在时代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要运用哲学思维,看透本质、把握趋势,把握“变”与“不变”,从长远历史阶段认识世界格局的发展。在此次讲座中,于向东从对世界格局的全面论述,给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形势政策与爱国主义教育课。引导广大师生在面对和关心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同
    2020-12-16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