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5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在崇智楼503A室作了题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实践面向”的学术讲座。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学习,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海龙主持。讲座中,陈树强从“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是融入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必由之路”“社会工作参与的前提”“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实践面向”三个方面展开,深刻阐释社会工作参与实践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他表示,社会工作参与是国家自上而下的要求,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在社工实践过程中,政策面向与现实情况有所偏差,在服务面向具有局限性,因此要进行政策敏感实践、政策相关实践和政策倡导。他提倡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将创新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在服务过程中发现社会问题进而进行政策倡导,促进社会政策完善。讲座结束后,陈树强与学院师生展开互动交流,并就师生提出的专业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社会事业学院 闫香君)
    2020-12-07
  • 12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迎生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作了题为“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行性、因应性变革与切入点”的学术讲座。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部分研究生及本科生共计二百余人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张长伟教授主持。李迎生重点讲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国际战略目标”“社会工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契合性”“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应性变革”“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入点”等内容,探讨了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谈及社会工作创新服务理念时,他认为,一是树立以公平、发展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二是建立并拓展文化包容理念;三是具备创新共享和谐理念。他表示,要寻找社会工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入点,就必须明确社会工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与职责,培养熟悉国际社会工作实务的专门人才,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工作合作机制,助力“一带一路”各项合作事业全面推进。讲座结束后,李迎生与学院师生展开互动交流,并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耐心细致解答。(社会
    2020-12-07
  • 12月4日下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关信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作了题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制度和能力建设”学术讲座。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与学生参与学习,讲座由学院张长伟教授主持。关信平从“社区治理的目标与意义”讲起,详细论述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立的路径。他指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一种多主体治理格局,各类主体都需参与其中,相互协调并发挥作用。同时,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要解决多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差异性与一致性、独立性与协作性的交互统一。关信平强调,要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相关单位招聘要更加注重专业性,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合理分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讲座结束后,关信平与在场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对师生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社会事业学 胡靖燕 赵 哲)
    2020-12-07
  • 12月5日,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钱宁在崇智楼503室作了题为“从扶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对农村发展战略转型的思考”的学术讲座。学院教师代表、相关专业学生60余人共同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教授王君健主持。讲座中,钱宁以扶贫攻坚为切入点,围绕“农村发展的战略转变”“乡村振兴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重建中的关键议题”三方面,对我国农村发展战略转型相关内容展开详细讲解。通过对我国农村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他指出,乡村振兴是继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之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又一次战略转变,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农村社会重建的内涵,他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支持、协调、教育、组织的功能,不仅要关注个人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要有战略性、全局性的思维。钱宁建议开展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农村社会价值体系建设,鼓励更多青年投身于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发展。讲座结束后,钱宁与在场学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答,现场气氛热烈。(社会事业学院 张盼盼)
    2020-12-07
  • 12月5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向德平在崇智楼503A室作了题为“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学术讲座。学院相关专业教师、部分研究生及本科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海龙主持。向德平从国家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背景出发,结合“三农”问题,深入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及具体举措。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基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他从“部署农村现代化新任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明确土地承包新期限”“规划乡村治理新秩序”“指明农村人才队伍发展新方向”等方面解读乡村振兴。向德平表示,当前中国农村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加快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讲座结束后,向德平与现场师生进行交流互动,耐心解答了在场学生提出的问题。(社会事业学院 王晓雅)
    2020-12-07
  • 12月5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北京大学教授马凤芝在崇智楼503报告厅作了题为“新时代社会治理视域下家庭文明与社会工作”的学术讲座。学院2019级和2020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共同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海龙主持。讲座中,马凤芝以疫情中家庭的作用为切入点,阐述了家庭功能及其社会意义,论述家庭建设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通过讲述社会变迁对中国人家庭观的影响,她提出应在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基础下建设家庭文明。她强调,在经济社会的迅速变迁中,受到市场经济发展、教育扩张、人口大规模流动、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关怀伦理仍然是家庭文明的核心价值,仍需要新时代家庭文明的社会构建和实践来帮助社会治理。讲座结束后,马凤芝与学院师生展开互动交流,并就师生提出的专业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社会事业学院 闫香君)
    2020-12-07
  • 12月4日下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导师顾东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作了以“社会工作的‘人在场境’和‘助人自助’”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两百余人参与学习,讲座由社会工作系教授张长伟主持。顾东辉围绕“社会工作的本真内涵”“人在场境”“助人自助”“社工人的基本素养”等方面展开详细讲解。他以个人需求的不同层次为切入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个人发展、综合素养、行动体验及社会工作之间的联系。针对社会工作的本真内涵,他指出,社会工作应该以机构与工作者为主体,满足无助主体的基本需求,兼顾助人自助,实现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融合。他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强调了“人在场景”具有统领地位。在谈及社工人的基本素养时,他表示,社会工作者需要内化服务价值,实化社会素养,不忘初心,注重参与,服务社群,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讲座结束后,顾东辉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现场气氛热烈。(社会事业学院 陈 璐 马奋扬)
    2020-12-07
  • 12月3日,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继同在崇智楼503室作了题为“中国生死文化为基础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的学术讲座。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学习。讲座由新联学院院长张长伟主持。刘继同引用叙事医学的概念,结合亲身经历,对临终关怀相关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他指出,开展临终关怀需要社会工作者要有过硬的本领、专业的知识,要深度理解服务对象,尊重服务对象选择,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发现服务对象需要,为服务对象问题提供专业解决办法。刘继同强调要推进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需要把微观的社工实务、中观的组织与宏观的社会工作政策结合起来,做到以医院为基础,社区为中心,居家为补充。讲座结束后,刘继同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现场气氛热烈。(社会事业学院 郭薪羽 张盼盼)
    2020-12-04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