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3日下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思斌在文昌楼305室作了题为“嵌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的学术讲座。学院相关专业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教授张长伟主持。王思斌以“嵌入”一词为切入点,简要介绍社会工作的嵌入性研究,并从“中国社会的嵌入性发展及其争论”“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机制”“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中的嵌合”“嵌合概念对社会工作发展的解释”四方面,深入浅出地对社会工作如何在各类发展实践中进行嵌合作出详细讲解。他认为,社会工作在参与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应该在以往嵌入性发展、协同性共事基础上,通过新的、能动性的协作过程实现嵌合。随后,王思斌结合自身经历,列举生动实例,详细阐释嵌合的概念及其应用,深刻分析嵌合的特征及其作用,以及嵌合对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专业社会工作要在不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原则的情况下,拓展自己的服务,在原则性,艺术性的嵌合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使命感。讲座结束后,王思斌送给学生“想得开、收得住、明概念、细阐述、走高处”十五字箴言,鼓励学生们将创新意识运用于学术研究当中。(社会
    2020-12-04
  • 11月27日晚,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程相占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生态美学的美学观与研究对象”的专题线上讲座。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治军、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丁永祥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讲座由马治军教授主持。程相占用个人学术经历来引出“学习生态美学的前提是要有恰当美学观”的观点,对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定义提出质疑,从“aesthetic”这一英文单词出发,阐释李泽厚先生对“审美”的解读实际上与鲍姆嘉通提出的“审美”概念内涵甚有出入。因此,程相占以“审美”为切入点重新构建一种美学思路,提出审美的三个要点“感受能力、感性事物、感性体验”,并鼓励广大青年学子勇于创新,敢于批评。最后,程相占提出,同学们应该从“生态美”走向“生态审美”,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态审美体验。讲座结束后,程相占就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作出了细致解答,马治军对程相占为学院师生给予学术引导表示感谢,并鼓励学院师生继续深入思考生态美学的相关问题。专家简介:程相占,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
    2020-11-30
  • 11月27日上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有华研究员来我校讲学,并在生物西楼206会议室作题为“基于样线调查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与评估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学院相关专业师生80余人参加此次报告会。陈有华就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发表观点,重点从统计学研究方法上对物种多样性分布做以概述。他简要介绍了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所面临的危机以及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并针对前期研究工作,从多个物种在不同样方间的非独立性分布式样、区间样方的随机抽样与泰勒法则、以及beta多样性与样方分布的嵌套结构三方面讲述了物种多样性的测度与保护。陈有华基于样线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估计,阐明物种多样性统计分析中,同种相遇指数与空间自相关的关系,进而揭示不同尺度上,单物种分布叠加与多物种分布在调查与统计的相关性,以及物种的功能性状与生态分布距离上的关系。本次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反响热烈。报告结束后,陈有华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就相关问题做了专业解答。专家简介:陈有华,博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2017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
    2020-11-30
  •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卫生保健意识,广泛普及健康知识,11月26日上午,我校邀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水军教授在生物报告厅作题为“生活中的医学”的健康知识讲座。生命科学学院180余名师生参加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丁笑生主持。张水军从解剖学角度简单介绍了人体的生理构造,并解释了血型、心率、血压、体质指数等基本概念,分析了为什么要健康、如何才能健康,并重点从吃、喝、拉、撒、睡等方面阐述了健康生活的正确方式,通过身边的案例,普及了痛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常识。张水军鼓励各与会成员,平时要加强锻炼,稳定情绪,科学饮食,真正做到身心健康。此次报告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有效帮助在座师生加深对自身健康管理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健康指南。专家简介:张学军,外科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医生、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专攻肝、胆、胰外科及器官移植外科。担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学
    2020-11-27
  • 11月24日,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教授吴玲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题为“遣唐使的世界”的专题线上讲座。学院专业教师及百余名学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和线下学院报告厅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老师孙士超主持。吴玲教授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奈良万叶文化馆海外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交流史。讲座中,吴玲教授从遣唐使派遣的原因、历史经过、代表人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为大家阐释了遣唐使研究在当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充实且观点新颖超前,吴玲教授语言生动幽默且富有感染力,在场师生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吴玲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详尽解答。(外国语学院 王世民)
    2020-11-25
  • 11月19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授郝光安在体育学院一楼大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科研项目申请与研究设计”的学术报告。体育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青年教师代表和学院全体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由学院院长岳贤锋主持,报告伊始,郝光安教授从课题动向、核心刊物、选题方向、参考文献、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科研项目的申请与设计。随后,重点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案例,从项目选题、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主要观点、个人学术简历、前期成果以及入围以后的评审情况等方面,一一进行解读和分析。郝光安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将课题申报讲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给学院师生作了一场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报告结束后,郝光安教授与学院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与讨论,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通过本次报告,为今后学院体育科研工作的稳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育学院 聂梦俭)
    2020-11-24
  • 11月22日下午,复旦大学丁琛研究员应邀在东区综合楼302教室作了题为“The Panorama of Proteomics”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专业师生近400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丁琛以离子的质荷比和质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针对质谱的发展历程、质谱的工作原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意义由浅入深地作了全面的讲解,并举例说明了蛋白质组学在肝脏四种细胞功能研究和胃癌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在讲解过程中,丁琛通过生动的比喻、视频展示等方式讲述了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报告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引起了现场热烈互动。此次报告会为师生分享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学院师生获益匪浅,有助于本科生深切领悟创新性的科研思路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有效地结合了学生的切身发展,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帮助。专家简介:丁琛,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蛋白质组学协会委员、青年分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发展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基于质谱/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转录调控研究;蛋白质组各高维度关系解析。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2020-11-23
  • 11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曹莉教授应邀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作了题为“永不终结的契合:王佐良学术思想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共7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教授梁晓冬主持。讲座中,曹莉从王佐良先生作为诗人、翻译家、文学史家、教育家等多方面的成就出发,为大家阐释了王先生学术思想在当今大变局下的意义和价值。她指出,王佐良著作《论契合》反映了他的自学方法和人生追求,“契合”是贯穿其一生的学术理念与追求。我们应当继承老一辈外国文学研究者的优良传统,将学术研究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充实且观点新颖超前,语言生动幽默且富有感染力,在场师生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曹莉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详尽解答。(外国语学院 项亚琳)
    2020-11-23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