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1月21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继凯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谈谈大现代文化与文学”的专题线上讲座。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院长赵黎波主持。讲座围绕李继凯教授《关于“大现代”思维及文化策略的对话》的文章内容及《“文化磨合思潮”与“大现代”中国文学》的论文展开。在介绍《关于“大现代”思维及文化策略的对话》一文时,李继凯以“大现代”文化及其思维方式为切入点,从现代语境下“大现代”概念的生成及意涵、建构“大现代”的文化策略及“大现代”视域下文化中国现象三个角度说明在现代语境下生成的“大现代”思维与潜在的文化磨合思潮及现实的文化策略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介绍《“文化磨合思潮”与“大现代”中国文学》内容时,李继凯阐释了文化磨合思潮对文化矛盾的化解,论证在文化磨合中建构“大现代”文学的可行性与积极意义。在问答环节中,李继凯就学院青年教师王杰所提“对于青年学者在研究文学跨媒介跨学科时有哪些建议”的问题,给出增加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兴趣点研究等建议。讲座结束后,赵黎波总结本次讲座,指出李继凯以“大现代”文化的阐释为出发点,最终回归文学研究本身,从“大现代”文学的概念入手,梳理了
    2020-11-22
  • 11月19日下午,我校知名学者吕友仁教授应邀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题为“经学与文史研究漫谈”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专业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吕友仁以自身求学经历、研究历程为切入点,讲述个人如何走上文史和经学研究之路,从古今学者论经学、习近平总书记论经学等方面说明经学研究契合当今时代潮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讲解经学与文史关系间广阔的研究道路,吕友仁勉励青年学子在相关学术研究上孜孜以求。通过阐释李学勤、彭林等学者理念,他引出“经学的核心是理学,而今理学是绝学”的观点。在研读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后,吕友仁提出在文献理解方面的不同看法,并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尽解答。他强调,青年应培养辩证的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寻找新思路,为下一代研究补充更可靠的资料。讲座结束后,学院副院长陈鹏对吕友仁为学院师生给予学术引导表示感谢,鼓励学院师生学习老教授“退而不休”的精神,善于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在阅读和钻研学问中沉潜下来,不断积累理论养分,培养扎实文化功底。专家简介:吕友仁,男,1939年出生于西安,196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曾任中学外语教师多年。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古
    2020-11-20
  • 11月17日-11月19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著名森林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研究员在我校生物报告厅分别作了题为“世界植被的类型与区划”“中国植被的类型、区划与保育”和“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学认知”的系列学术讲座和“勤奋助我实现梦想”励志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150余人参加报告会。在“世界植被的类型与区划”报告中,赵士洞介绍了植被的区划原则及影响因素,重点讲解了北极和高山苔原、温带北方森林、温带落叶林、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草原、常绿硬叶灌丛和荒漠等8大生物群区的生境特点、群落特征和分布区域,普及了“植被分布的三性原则”“荒漠沙漠异同”“乌鲁鲁”和“纳米比亚猴面包树”等植被知识和奇闻趣事。赵士洞结合详实的图文资料、丰富的科考经历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分享了对世界植被类型和区划的独到见解。在“中国植被类型、区划与保育”讲座中,赵士洞重点讲解了中国八大植被区域,详细阐述了各植被区域中主要自然和人工植被群落特征、类型分布及保育状况。他指出“当今人类活动在影响植被分布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隆起对世界植被分布格局及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的
    2020-11-20
  • 11月13日下午,郑州大学文学院李运富教授应邀在文学院报告厅作题为“漫谈汉字的超语符功能”讲座。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雪山与学院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崔应贤教授主持。李运富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引出对汉字超语符功能的阐述。他从利用汉字外形、选择不同用字、改变字形常态等八个方面,结合大量典故和生活实例,详细介绍汉字用其特有的超语符功能来表情达意的方式。李运富强调,汉字的超语符功能是由它的来源和结构特点决定的。他指出,起源阶段字符跟语符的不对应性以及字形表达事物的相似原则,影响人们理解和使用汉字。同时,汉字的平面组合性结构特点为发挥汉字的超语符功能提供可能性。讲座结束,崔应贤表示,语言是人类的工具,文字是语言的工具,李运富介绍的汉字超语符功能涉及汉字文化观、修辞学、文字语言哲学等多方面内容,给予师生深刻的学术引导。崔应贤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开展研究时,要时时留心论证材料的搜集和积累。专家简介:李运富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南衡阳,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汉字汉语研究》主编。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
    2020-11-15
  • 11月12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正栓教授通过腾讯会议作了题为“毛泽东长征题材诗歌翻译研究”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教师、学生和国内学界同仁共500余人参与在线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志强主持。讲座开始,张志强代表学院对李正栓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硕果。讲座中,李正栓指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政治家、革命家、理论家,还是诗人。他一生创作的很多诗词都口口流传,家喻户晓。其中,“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太平盛世,环球同此凉热”等等都是最为人熟知。这些诗词创作于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长征题材的诗词被誉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并且这些诗词都是红军长征情况的真实写照。长征题材诗词的翻译传播有助于宣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当时的壮举。对长征题材诗词翻译策略的研究可以规范毛泽东长征题材诗词的翻译,为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传播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李正栓的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讲座结束后,李正栓热情地和在线师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外国语学院 项亚琳)
    2020-11-14
  • 11月13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在学院智慧教室作了以“性别与种族因素交集影响下的美国女性文学”为题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6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学院教授梁晓冬主持。金莉在讲座中历时性地梳理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她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出发,介绍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金莉将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女权运动、废奴运动、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结合起来,详细而有条理地阐述了性别和种族因素交叉式地对女性文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女权运动在学界的延伸情况,并指出美国女性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与会师生对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金莉的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金莉热情细致地回答了师生的提问,和师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外国语学院 张英贤)
    2020-11-14
  • 11月6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冲在学院三楼智慧教室作了题为“文字之外: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译与谬译”的讲座。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六十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梁晓冬主持。讲座开始,梁晓冬代表学院对张冲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丰厚硕果。讲座开始,张冲指出了汉译英中存在术语、谚语、句子等误译现象,并分析其原因。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比较,译者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感性,指出翻译实践与研究中的两个具有可行性的“增长点”,强调翻译工作者和翻译批评家都有责任弥合源语和译语之间显性或隐性的文化差异。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紧扣学术前沿,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讲座结束后,张冲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互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 项亚琳)
    2020-11-10
  • 11月9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鲁子问教授在外国语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当前英语教育研究的几种可能”的讲座。外国语学院教师、学科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及河师大附中部分老师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中,鲁子问主要讲解了当下英语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我国英语教育的长时段分析、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全体性实践、乡村英语教育发展、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促进认知发展的英语教育、英语教育的跨文化认知教育、英语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英文名著阅读、英语深度学习或深度阅读和英语精准教学等内容。讲座过程中,鲁子问结合丰富的国内外案例对主题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此次专家讲座内容新颖,紧扣学科前沿。讲座结束后,鲁子问对现场师生们的提问进行了细致解答。专家简介:鲁子问,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专家委员会专家、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学习方案教学”倡导者。鲁子问现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研究的领域包含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外语教育、跨文化教育等。(外国语学院 王 晔)
    2020-11-1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