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1月5日晚,针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有哪些启发性思考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遇春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漫谈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的线上讲座,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具体阐述。学院专业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院长赵黎波主持。李遇春用个人学术经历引出“从中西与古今这两个维度展开对中国文学传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命题的研究”的观点,他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加以拆解,将研究维度从中西过渡到古今,以期打通现当代文学研究与古代文学研究之间的壁垒。李遇春通过比较学界在五四运动研究中的“革命论”“启蒙论”“复兴论”三种话语体系,结合胡适、周作人、郑振铎等学者的探索,强调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在学术研究上的包容性和无限可能性。讲座结束后,他就中国古今文学研究中“文学表达上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分”“研究文学传统的复兴对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等问题给予师生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结束后,赵黎波指出,李遇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从中西维度向古今维度的转向契合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方面的重要命题研究,并鼓励学院学生深入思考李遇春关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的重要论述,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思维深度
    2020-11-09
  • 11月6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邢永忠教授应邀在生物报告厅作了题为“水稻重要开花期基因组合决定不同地区强优势杂种的产量潜力”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18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报告。报告会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开花期直接决定了我国特定区域的植物生育期,而水稻开花期已经成为制约水稻产量的第一要素,在合适的区域选育出恰当生育期的水稻品系,对指导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此背景,邢永忠结合自身课题研究工作,围绕水稻重要开花基因组合对水稻生育期控制及不同组合对不同积温带杂种选育的影响进行讲解。报告指出,控制开花的不同基因组合决定地域适应性和产量潜力,并可以根据不同积温带组配出相应的基因型,为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杂交种组配及选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此次学术报告进一步扩大了在场师生的研究视野,加深了师生对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作物育种等领域的认知与理解。报告结束后,邢永忠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解答。专家简介:邢永忠,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水稻高产分子遗传学基础解析,光周期开花调控网络构建,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面上、
    2020-11-09
  • 11月5日下午,丝绸之路钱币学会副会长宋功应邀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为师生授课。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党委副书记梅宪宾出席并主持讲座。党委宣传部、历史文化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共计二百余人参加讲座。宋功以《楼兰?楼兰!》为题介绍了丝绸之路塔里木盆地东缘史地的调查状况。他从实地野外考察出发,以宏观的世界史视野阐述了楼兰文明的变迁与演进及其与世界其它文明的交融。讲座过程中,宋功用一幅幅照片展示了罗布泊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地理样貌,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揭示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外科学家、探险家对楼兰的发掘历程,从一件件考古文物出发讲解了楼兰地区所蕴含的史前文明和古老文化。宋功表示,文化自信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青年面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要肩负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推动楼兰文化的交流传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思考民族文化的未来。梅宪宾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此次讲座兼具历史深度及理论高度,视野广博,内涵丰富,涉及历史、文化、艺术、民族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既有现实意义、又颇具启发,满足了师生问题层面
    2020-11-06
  • 11月3日上午,西南大学徐伟华教授来我校作了“概念认知学习的粒计算机理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主题报告,报告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103会议室举行,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徐伟华首先介绍了概念认知的相关理论背景知识。概念认知是将属于这一概念的特征属性筛选出来,同时把不属于这一概念的特征属性排除,即通过确定内涵的方式获得概念,采用特定的认知方法来完成概念的识别。为了能够准确地描述人类的认知过程,徐伟华重点介绍了从粒计算的角度来如何研究认知过程,他从事物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匹配转换过程出发,从模糊、多源、动态、渐进式以及多水平等不同的角度讲解了概念认知学习的最新研究进展。报告结束后,徐伟华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交流,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 王 伟)
    2020-11-05
  • 10月30日下午,应我校邀请,西南大学陈安涛教授在田家炳楼812报告厅作了题为“认知控制的机制研究:从监控到调整”的学术报告。教育学部相关领域教师及100余名学生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由学部老师衡书鹏主持。报告中,陈安涛介绍了围绕认知控制的机制问题所做的系列研究。作为认知控制的核心,冲突适应的神经机制包括两个部分,前部扣带回(ACC)负责探测冲突的出现,并进行冲突信号的传递,背外侧前额叶(DLPFC)则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冲突进行调整和控制后顶叶(PPC)参与冲突的解决和反应的选择。基于冲突适应理论及其神经机制,陈安涛介绍了通过范式创新与新技术应用在认知控制的心理与神经机制研究中所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随后,陈安涛分享了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与模式。报告会上,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会场气氛热烈。报告结束后,陈安涛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此次学术报告进一步扩大了学部师生的研究视野,加深了对相关领域的理解。(教育学部 衡书鹏)
    2020-11-02
  • 10月29日上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生导师彭学龙教授应法学院邀请在东区模拟法庭举行关于“新发展格局与商标品牌战略”的学术讲座,法学院2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法学院院长于庆生主持。讲座伊始,于庆生详细介绍了教授彭学龙,并对其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彭学龙从新乡本地的新飞品牌出发,以商标和品牌的基本内容、企业发展品牌战略过程中出现的商标确权问题、完善商标保护制度三个方面为要点,通过对比国内与国外商标法的不同规定,详细解读了商标价值与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明确商标使用概念、简化和完善商标确权程序、完善制止恶意注册商标的规定等解决措施。此外,他呼吁要完善商标保护制度,使商标法与其他法律协同,共同推动企业品牌战略的发展。他将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综合国内外多种制度,以独特的角度、独到的见解传递新发展格局与商标品牌战略问题的内核,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讲座结束后,彭学龙与师生进行了互动,详细解答疑问,勉励同学们要将知识内化于心,真正为自己所用。(朱静宜 张意文/文 赵黄滢/图)
    2020-11-02
  • 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指导工作,帮助参赛选手科学高效备赛,10月29日下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丁锋应邀来我校作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辅导讲座,讲座在商学院119报告厅举行。各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赛选手到场聆听。讲座由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管理服务科科长王科主持。讲座伊始,丁锋从大赛主题、组织机构、参赛对象和比赛赛制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并对往年赛事进行回顾,剖析历届大赛获奖作品的整体特点。随后,她讲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能够唤醒大学生生涯意识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举办意义。丁锋从内容结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等多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编写问题。过程中,她重点提到了生涯理论知识和生涯测评工具的应用,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最后,丁锋就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讲座的举办切实增强了参赛选手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参赛选手更加系统地了解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找准职业定位,提升参赛技巧。(商学院 石嘉敏 邵思佳/文 王纹月/图)
    2020-10-30
  • 10月29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我校85级校友、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万师强教授在生物报告厅作了题为“生态学实验设计与英文写作——给中国研究生和年轻博士的建议”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18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万师强结合自身学习以及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介绍了阅读文献的重要性、查阅和总结文献的方法,列举了生态学实验设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方法,并分享了自身科研团队相关实验设计过程和研究成果。最后,万师强详细阐述了学术论文中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等各部分的撰写技巧,以及文章投稿中的常见误区。此次报告会内容丰富,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在场师生从事生态学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报告结束后,万师强就师生提出的专业问题给予了耐心解答。专家简介:万师强,教授,博导,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89年在河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
    2020-10-3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