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0月26日下午,应商学院邀请,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肖红叶教授在商学院二楼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学术报告。商学院部分骨干教师、2020级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学习。报告会由商学院院长杨玉珍主持。肖红叶认为,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工作主体,其成果标示学科的特色方向,标示学科的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项目研究上,而承担国家级课题对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学科建设的组织上,肖红叶认为,学科建设通常把重点放在梯队建设上,忽略了团队的形成与建设,而事实上团队是梯队建设的基础,没有团队就没有梯队。最后,肖红叶指出,学科建设可以采用经营的思想和策略,在方向经营上,要以主流为方向,以主题为特色;在科研经营上,复杂问题的研究要善于团队作战;在团队建设经营上,中青年骨干的培养是主体,资源配置向中青年倾斜是理性选择;在人才培养经营上,研究生教育是形成团队的基础。肖红叶卓越的学识、深刻独到的见解以及严密的分析逻辑赢得了师生的掌声。讲座结束后,肖红叶与在座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了互动,详细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商学院 海本禄)
    2020-10-29
  • 10月26日上午,应商学院邀请,北京工商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清杰教授在商学院119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我国经济强化内循环战略的内在逻辑与途径”的学术报告。商学院部分骨干教师、2017级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场聆听学习。报告会由商学院院长杨玉珍主持。周清杰从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物价水平与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宏观经济关键指标进行了回顾,详细分析了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遭遇的三次困境。他认为,我国市场庞大,产业链相对完整,发展空间巨大,也具备在一定时期内突出、强化国内经济自我循环的一些主要条件,而强化内循环是走出危机的理智选择。在如何做强内循环的问题上,周清杰认为,经济低迷时,扩张性政策只是权宜之计,而国内市场需求提升的关键是相关政策能否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最后,周清杰指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我国成功实施内循环战略的关键,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扩内需绕不开的“坎儿”。杨玉珍在报告会结束时表示,周清杰教授的报告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内容丰富、专业性强,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和理解,让广大师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
    2020-10-29
  • 10月23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海中教授来我校作了题为“外场对钙钛矿材料物性的调控效应”的学术报告会。报告会在物理南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报告会。郭海中以钙钛矿氧化物低维结构的奇异性质物性及外场调控为背景,分别从电场调控(极化反转调控电性质)、光场调控(光致超快晶格膨胀)、氧空位调控效应以及压力调控等四个方面对其团队所做研究进行了介绍。研究发现,多关联体系的钙钛矿氧化物具有高温超导性、巨磁电阻性等特殊性质,还可以用来做铁电材料、多铁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他报告介绍了一些天然宽禁带半导体以及一些导体的晶格常数以及能隙,解释了钙钛矿氧化物的薄膜、异质结、超晶格等异质结构和功能型氧化物的低维结构和界面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揭示出氧空位对氧化物电子结构,自旋极化等影响的基本物理机制和氧空位所导致的太阳能电池洄滞现象,说明了氧空位对太阳能电池性能起关键因素。最后,郭海中从高压—调控晶格结构以及电子结构解释可以连续改变能带宽度从而导致晶体结构相变。报告结束后,郭海中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就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详细答疑。专家简介:郭海中,博士,教授,博士
    2020-10-28
  • 10月23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顺方教授在物理南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单原子尺度新型能源材料的计算设计”的学术报告会。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院长杨宗献主持。李顺方首先介绍了多尺度模拟计算与设计对于新型能源材料的重要性,讲解了本组在单原子尺度能源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生长规律和界面调控的研究成果。研究组发现经典的Wulff构造法则对于过渡族金属纳米团簇的基态结构和“幻数”与实验观测不符,于是提出精确到纳米结构的总棱长最小化,以确定基态几何结构和幻数序列,建立了广义Wulff构造法则,适用于几乎所有的3d、4d、5d过渡族金属元素。研究组还以锡烯在Bi2Te3衬底上生长为例,首次发现二维材料的部分半层-部分半层生长机制,为制备出高质量、大面积的单晶二维材料提供理论向导。通过二维铁电材料微观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和库仑相互作用的比较,预言了二维铁电材料中奇异的负摩擦系数现象,首次理论揭示了二维铁电材料会出现负的摩擦系数。最后,李顺方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郑州大学物理学院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报告结束后,李顺方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同学们提出的诸多相关问
    2020-10-28
  • 10月26日晚,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秀明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九十年代文学及研究的若干思考”的线上讲座。学院专业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吴秀明以《重返八十年代》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九十年代文学创作和人文精神的背景,并指出研究九十年代文学史料的原因及方法。他针对九十年代文学史料研究现状,鼓励师生立足整体,在与理论、批评的关联互动中研究史料,将主流意识文学、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三元一体化,结合当时从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转化的时代背景,反思历史,梳理文学谱系。此外,他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列举文化史、学科史、金庸武侠热、毛泽东文化热、主旋律文学、国学论等研究话题,强调九十年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历程需要每个人为之努力。讲座结束后,吴秀明就如何选择九十年代文学研究史料,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料的关系等问题给予师生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建议师生在研究文学史料时,要重返历史现场,从阅读文本文献开始,从实事求是的年谱出发,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专家简介:吴秀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
    2020-10-27
  • 10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许磊副教授应邀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传染病生态学,从鼠疫(黑死病)到新冠肺炎”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专业师生8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教授王海磊主持。许磊从当下抗击新冠肺炎的全球现实背景出发,结合自身学习成长和科研工作经历,分别讲述了鼠疫、登革热和新冠肺炎三种恶性传染病的发生、溯源和传播特征,及其研究团队取得的系列学术成果。许磊回溯了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鼠疫大流行,阐述了重大传染病的数理统计模型建立过程,并用该模型预测了内蒙古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两种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基于历史文献数据,建立了中国鼠疫数据库,探索了气候与中国鼠疫严重性之间的关联,发现降水量可以影响鼠疫的严重程度(PNAS,2011);并构建了全球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期间的鼠疫数据库,从大尺度范围分析了时空环境因素与传播速度的关系(PNAS,2015)。他以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为案例,展示了其科研团队对登革热模拟方面的成果,准确预测了广州地区登革热暴发的年份,为登革热防控提供预测性工具(PNAS,2017等)。最后,许磊简单介绍了新冠肺炎相关背景、传播和防控策略及目前的研究进
    2020-10-27
  • 10月25日下午,应我校邀请,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常彦忠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问题思考”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教师及博士研究生60余人参加本次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常彦忠首先分析了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变化及立项形势,针对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各部分具体内容,详细讲述了撰写的科学思路、科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他鼓励广大教师一定要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反复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申请书的质量要达到让自己充满信心、同行看着点赞、外行能够看懂的标准,经得起推敲和质疑。常彦忠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丰富经验和实用技巧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报告结束后,常彦忠就在场教师提出的新入职博士申报课题的选择、研究基础的界定等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给予了耐心细致地解答。(生命科学学院 唐超智)
    2020-10-26
  • 10月24日下午,应文学院邀请,澳门理工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荐,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作题为“‘语’与一些术语所指的分混问题”的讲座。学院专业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教授崔应贤主持。周荐围绕“语”与一些术语的分混关系,重点从“‘语’所指由短语而术语、模糊而混沌”“‘语’偏指‘谚’,与他类熟语纠结难分”“‘语’和‘词’关系之近,远胜其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讲座选用大量古籍文例,具体展现“语”这一前人留下的、俚俗而非典雅的词汇单位随时间的纵向传承、反复的征引使用而最终完成由自由短语向术语的嬗变历程。针对“语”和“词”的关系问题,周荐认为,“语”和“词”之间是相伴相生、难以割裂的,同时又相互区别。讲座最后,周荐用多个语料进行佐证,进一步加深师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语言思维的理解。崔应贤指出,文学院师生要从周荐教授的精彩报告中学习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在做研究时要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在探索中求真求实。专家简介:周荐,男,天津市人,博士,澳门理工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
    2020-10-26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