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0月19日下午,苏州大学教授周国栋来我校作“研究计划与研究节奏”的主题报告,报告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17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会议由学院院长刘栋主持。会议上,周国栋提出要把研究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在正确的地方,面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情,即让学生找准方向,合理安排时间,做好研究规划,调整好研究节奏,做到轻松前行实现目标。初入研究生的生活,学生还不知怎么去做科研,周国栋依据自己多年经验为同学们制定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着重谈论了研究生在做科研时应该做好的几个重要阶段以及如何写好一篇科研论文。他指出,作为一名优秀的科研者,要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拟解决关键问题的研究方案以及在科研实践中分析该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点。会议即将结束时,周国栋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并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王伟苏喜莉)
    2020-10-24
  • 10月22日下午,应文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在腾讯会议作题为“人学是文学:人工智能写作与算法治理”的讲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专业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赵黎波主持。讲座中,黄平从多方面解读人工智能写作与算法治理的关系,论证真正理解信息时代需要依靠文学的观点。他以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创作的歌曲《智联家园》、出版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例,讲述人工智能对于突破人类理性和感性的探索。此外,黄平引用希拉里·普特南提出的“缸中之脑”和马斯克发布的“脑机接口系统”,引导师生对人机界限突破后人的结局进行深层次思考,阐述信息时代下人的逐渐抽象化及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黄平就与会师生提出的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教学模式等方面问题作详细的解答。赵黎波结合讲座内容指出,黄平教授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社会现实,并以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看待当下文学现象,进而鼓励学院师生学习黄平独特切实的文学研究方法,加强内部学术交流,把握学科时代发展的脉搏,以个人的专业素养为文学的现实发展献策献力。专家简介:黄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
    2020-10-24
  • 10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教授徐春明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教室举行。学院有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及研究生等百余人参加了学术报告会。徐春明以“化学-化工-材料:从化学基础到材料应用”为题,介绍了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学科的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今后化学工程的发展趋势,即绿色化学化工。他用两个重要的应用实例着重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一是离子液体烷基化:从基础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催化碳四烷基化过程,到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开发的核心装备及产业化,解决了清洁油品生产的重大需求,实现了产品和工艺的双绿色化。二是石油分子的表征与应用:建立了重油“超临界精细分离+高分辨质谱表征”新方法,取得了复杂多层次化学组成结构新认识,引领了国际重油化学基础研究。报告会结束后,徐春明对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并同部分教师及研究生进行了座谈。专家简介:徐春明教授,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
    2020-10-23
  • 10月22日,由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后疫情时代的翻译选题、研究与发表--暨外语学科建设发展论坛”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举行。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敬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政、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泽权、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威、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立波分别做了专题讲座。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60余人参与此次论坛。讲座由学院院长刘国兵主持。开幕式上,刘国兵致欢迎辞。讲座中,傅敬民做了题为“应用翻译研究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的报告,他从应用文体翻译研究、相关理论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应用型翻译问题研究及应用翻译研究理论话语体系研究四个方面,阐述了从学术刊物编辑的视角分析来稿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选题与写作的问题。刘泽权以“异化/显化与归化/隐化对应关系考察”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他从广义的翻译策略与翻译风格关系出发,尝试打通概念之间的界限,将二者理解为翻译策略及其表现风格的对应关系。张政以“哲学视域下的人工翻译Vs机器翻译”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机器翻译的教学与应用如火如荼,如何正确认识传统和现代翻译技术模式中人与技术关系的差异,使之和谐并存是学界应当思考的一个重
    2020-10-23
  • 10月21日晚,应文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在腾讯会议作题为“路遥兄弟失和原因初探”的讲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专业教师、学生近二百人参与学习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院长赵黎波主持。讲座中,程光炜以路遥的家庭人物关系为切入点展开讲述,借亲身经历回忆往事,纵横对比路遥与胞弟关系的前后变化,鼓励与会师生对路遥兄弟失和原因进行深层次思考。在阐释自身见解的同时,他另辟蹊径,视角独特,从生物学角度探究路遥兄弟二人疏离不和的背后与家庭名誉的关系。程光炜建议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性观点,培养自己怀揣辨证思维看待问题的素养与能力。程光炜针对与会师生提出的史料研究、路遥性格对文学的影响等方面问题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讲座结束,赵黎波指出,程光炜的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方法恰切,对学院师生今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性。她结合所讲内容给学生提出建议,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性观点的方法学习中国文学史料,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思辨能力,在读书与思考中不断攀登。专家简介: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字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判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主编国家“十
    2020-10-22
  • 10月21日下午,应我校邀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胡征宇研究员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微藻资源挖掘及其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生命科学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共8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胡征宇首先介绍了我国著名藻类学家毕列爵教授的优秀事迹及其对我国教育事业和藻类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分享了毕列爵先生在藻类方面的研究工作,说明微藻资源挖掘大可有为,同时藻类挖掘也是藻类分类科研工作者毕生长期的研究任务。随后,他讲述了枝鞘藻、克里藻和黄丝藻等藻类生物的特征、应用和培养技术。最后,胡征宇阐述了微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发展前景,给人无限的兴趣。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既具知识性又具趣味性,反响十分热烈。报告结束后,胡征宇就师生提出的微藻市场化存在的技术瓶颈、与社会企业研究合作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专家简介:胡征宇,二级研究员,博导,1981年12月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8-1991年师从著名藻类学家饶钦止教授和黎尚豪院士,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到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做博士后,现为中国科
    2020-10-22
  • 10月17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晓堂教授在新乡市佛力得酒店会议厅作了题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与设计”和“英语阅读教学的价值”的讲座。外国语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国培计划”百余名教师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中,程晓堂梳理了新时代基础英语教育的新需求,指出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方式、手段等方面做出新的选择或进行新的尝试,同时摒弃已经被证明为低效或不合理的做法。程晓堂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英语课堂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并做了详细的案例解析。在下午题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价值”的讲座中,程晓堂阐述了现实生活中为何阅读,进一步讲解了英语阅读教学的价值,学生应该怎么读,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如何实现《课标》中的阅读要求以及教学建议等关键问题。程晓堂的讲座内容丰富充实且观点新颖,语言生动。讲座结束后,程晓堂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 王 晔)
    2020-10-20
  • 10月18日上午,应我校邀请,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戴小枫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我国动物生产禁抗替抗与食药同源中草药”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师生7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戴小枫从国民营养健康的重要性讲起,结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围绕饲料、食品、药物和健康的密切联系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展开报告。他对目前我国国民健康大数据不容乐观的突出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营养健康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强调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戴小枫从产业背景和需求方面,深刻剖析了畜牧养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兽用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并以非洲猪瘟的防治为例,提出绿色养殖这一动物绿色生产的突围之路。最后,戴小枫展望了食药同源中草药的广阔发展前景,并强调在食药同源中草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创新链、价值链甚至金融链的高度融合,探索健康发展新模式,实现禁抗、减抗、限抗和替抗,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动物产品。戴小枫的报告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内容丰富且具有感染力。报告结束后,戴小枫就现场师生提出的中草药成分检测和量化、中草药种植和加工等问题进行了
    2020-10-1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