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18日晚,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苏枭研究员应邀在生物西楼206会议室作了题为“迷走神经调控肺纤维化和干细胞”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苏枭首先对间充质干细胞对炎症因子调控、治疗肺损伤以及肺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历程进行介绍,着重介绍了BASC、Basal stem cells和BP细胞参与肺损伤的修复过程;随后苏枭研究员就其首先发现的“肺副交感神经炎症反射弧学说”进行了解读,详细地介绍了由他研究发现的迷走神经通过α7 nAChR调控肺纤维化发生和迷走神经参与调控FGF10进而影响肺部LSC的修复的情况。苏枭的报告图文并茂,讲解详实,深入浅出,赢得了与会成员热烈的掌声。最后,苏枭对在场师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苏枭,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研究员,担任呼吸道感染免疫研究组组长,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担任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青年项目的评审专家,重大项目的咨询专家。担任SCI杂志Quarterly Journal of Medicine(IF 2.3)副主编 和PLO
    2019-12-19
  • 12月18日下午,应我校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荷美尔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天顺来我校交流,并在生物报告厅作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院相关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共1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张天顺从Barretts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生原因及发生机理出发,以“Targeting the COX1/2-Driven Thromboxane A2 Pathway Suppresses Barretts Esophagus and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Development”(靶向COX1/2驱动的血栓素A2通路抑制Barretts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生)为题,首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如何通过体外和临床实验发现TXA2可以作为Barretts食管和食管腺癌早前检测标志蛋白,然后又以TXA2的受体TPR为靶点从体外水平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等多个角度解析了TXA2作用于食管腺癌的信号途径,最终通过体内实验证实了TPR的抑制剂seratrodast可有效抑制Barretts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生。该研究立意新颖,为食管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报告
    2019-12-19
  • 12月13日下午,应物理学院邀请,南开大学袁明鉴研究员到访我校并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有机-无极杂化光电在转化材料与器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百余人参加了报告会。袁明鉴从研究背景、准二维钙钛矿发光器件的材料设计、准二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结晶及动力学调控、准二维钙钛矿光探测器件四个方面开展此次报告。袁明鉴介绍了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光电转换材料,指出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材料性能,近年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和胶体量子点材料是两类最杰出的代表。袁明鉴从材料本身性能出发向大家介绍了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据悉,袁明鉴研究团队从器件结构设计、材料合成和界面优化等多方面入手,对量子点太阳能体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袁明鉴对本次报告会做出总结并对到场的师生表示感谢。报告结束以后,袁明鉴同现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并就现场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袁明鉴博士,南开大学化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天津市杰出青年,天津市青年千人,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
    2019-12-18
  • 12月13日下午,应我校邀请,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利民研究员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103会议室做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软件学院副院长袁培燕主持,学院相关专业师生聆听了报告。孙利民以《物联网智能设备安全分析与防护》为题,畅谈了关于物联网安全的相关内容。在报告中指出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设备和系统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物联网通过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万物互连,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物联网系统的高效运行和使用便捷,推动了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同时物联网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甚至攻击。报告围绕物联网设备与系统的安全问题,结合典型的应用案例,分析智能物联网设备存在的脆弱性,说明应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增强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机制,并基于提出的物联网DeviceBook概念,探讨物联网设备的知识图谱,以及在设备固件同源关系挖掘、设备家族关系识别和单位同属关系推断等方面的应用。报告结束后,孙利民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解答和深入交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专家简介:孙利民,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物联网信息安全北京市重点
    2019-12-16
  • 12月12日上午,应我校邀请,郑州大学路纪琪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易现峰教授来我校讲学交流,并分别在生物西楼206会议室作学术报告,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卫国主持。路纪琪从动物的觅食和繁殖天性角度出发,以“去/留:太行山猕猴雄性的抉择”为题,首先介绍了灵长类进化树、猕猴全国分布特征,引出太行山猕猴雄性的抉择。他简述了旧大陆猴、长臂猿和猩猩的婚配制度与避免近亲交配的机制(性别偏移扩散,亲缘识别和Westermarch效应),并结合在南太行济源雄性猕猴扩散实验,阐述了猕猴种群的社会结构和线性等级关系,得出猕猴扩散到其他地方具有更高的繁殖优势的结论。森林动物和植物种子关系研究是当前森林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此背景下,易现峰以“Olfaction loss alters spatial memory strategy of scatter hoarding animals”为题,从森林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贮食动物及贮食动物与植被更新的关系开篇,介绍了贮食动物鼠类嗅觉和空间记忆对其贮藏和扩散种子的影响,认为鼠类嗅觉可以调控空间记忆并间接影响种子扩散。他从人类老年痴呆案例引出人大脑海马区变化,
    2019-12-13
  • 12月10日下午,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助理教授刘峰豪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17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抗恶意敌手的多方隐私集合交集》的学术报告。学校相关教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共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隐私集合交集协议是目前网络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如何在恶意模型中构建实用的多方隐私集合交集解决方案,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公开问题。刘峰豪首先介绍了一个有效的抗恶意敌手的多方隐私集合交集协议,描述了如何在两个指定参与方合谋时有效地增强协议的安全性。最后他提供了第一个协议的实验结果,并与目前最有效的发表在欧密会上的Rindal和Rosulek两方的方案进行了对比。报告结束后,刘峰豪就与会师生在信息安全领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并与师生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刘峰豪同时向师大的年轻学子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未来能投身于信息安全研究中。专家简介:Feng-Hao Liu(刘峰豪),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在美国布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密码学、计算复杂理论,尤其是在抗泄露公钥密码、不可延展编码、基于格的公
    2019-12-12
  • 12月5日上午,应法学院邀请,法学院99级校友、凯诚投资创始人胡楠在东区模拟法庭作以“法律人的职业发展和现阶段金融生态”为主题的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及2019级近300名学生聆听本次讲座。讲座由法学院副书记葛照金主持。胡楠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从人和文化、法律人的职业路径问题、现阶段金融生态三个方面展开,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述。讲述期间,胡楠提出了一个趣味小测试,同学们积极互动讨论,现场气氛热烈。随后,他通过对自身经历的讲述,鼓励同学们尽早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课余时间多多补充财务知识、经济知识。在法律职业规范讲解过程中,胡楠要求同学们在培养法律思维逻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按照自己意愿理性选择未来职业方向。胡楠分析了现阶段的经济与金融生态形势,阐述了金融与法律的相近关系。讲座结束后,胡楠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并代表北京校友会对同学们给予厚望,期待同学们未来的发展。(法学院 黄晶晶 温颖利/文 薛淏洢/图)
    2019-12-09
  • 12月8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美国佩斯大学终身教授陈社英在崇智楼503室作了题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科学理论基础”的讲座。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五十余人共同聆听此次讲座。讲座由社会事业学院副院长陈妍娇主持。讲座中,陈社英以社会工作“反思实践者”的角度出发,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科学理论基础” “青年作为特殊群体” “青少年问题与社会服务” “青少年工作领域” “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与专业化”等六方面对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系统的介绍。针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科学理论基础,他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方面,多角度分析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谈及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引进与重建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时,陈社英详细讲解了社会工作的国际定义、核心目的与主要使命,使在场师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工作的前瞻性。最后,他鼓励在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献力。专家简介:陈社英,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访问教授、海峡研究院特
    2019-12-0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