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18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洪新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百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杨洪新以《界面拓扑磁结构关键参量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及垂直磁各向异性的理论研究》为题,主要向师生介绍了铁磁/MgO界面巨垂直磁各向异性(PMA)及界面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DMI)方面的相关研究。在报告中他指出磁斯格明子存储器具有非易失、尺寸小、驱动速度快、驱动电流小等特点,且有望实现非易失、高容量、高速度、低功耗。之后他深入阐述了有关巨大PMA及界面DMI的研究方法、优势及所解决的问题。报告结束后,杨洪新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杨洪新,青年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硕士在吉林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培养,2012年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陆续在巴黎十一大,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中心(CSIRO),SPINTEC,法国国家科学中心
    2019-05-21
  • 5月18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宝顺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张宝顺以《硅基GaN增强型HEMT功率器件研究》为题,向师生介绍了芯片在光电子和微电子技术中的重要应用。在报告中他指出目前在光电子和微电子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张宝顺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介绍了GaN体现的优越的材料特性;GaN功率器件的优点,低损耗、高频率等。他从垂直及平面结构介绍了GaN功率晶体管技术,之后简要说明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报告结束后,张宝顺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张宝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加工平台主任。中国科学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科教领军人才。自1994年,先后从事半导体激光器工艺技术研究、半导体激光材料MBE生长研究,GaN基材料MOCVD生长与特性研究、GaN基LED、HEMT材料生长和器件研究。曾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激光器工艺研究方向带头人,参
    2019-05-21
  • 5月17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文中教授在学院国培教室作了题为“R语言中语料库数据的处理与调整”的报告,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百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国兵主持。讲座中,李文中重点讨论了如何使用不同工具从语料库中搜集、检索大批量数据集的程序化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分析之前借助现成的R包对语料库数据进行处理和调整。他强调,要对语料库研究中数据结构背后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有准确的理解,鼓励研究者借助已有的语料库和数据集,按照说明逐步完成练习,务必做到精益求精。讲座结束后,李文中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情的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蒋中洋)
    2019-05-20
  • 5月17日晚,应外国语学院邀请,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资深教授、国家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杜争鸣教授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翻译之道,变易之道”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志强教授主持。讲座中,杜争鸣利用在长期翻译实践中收集的第一手英汉互译资料讨论英汉互译中的各种变化及其所涉及的翻译技巧,解释各种翻译技巧取舍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心理原因,从理解翻译中的变化——翻译变化种类、复杂性、原因与目的、翻译变化与技巧运用释例、翻译中的语言陷阱释例和翻译发展与时代挑战、启示与译者的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翻译技巧的详细讲解,以帮助学生从较高层次上深入理解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为尽快提高翻译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杜争鸣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程文杰)
    2019-05-20
  • 5月18日下午,应文学院邀请,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枢元在崇文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到场聆听本次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治军主持。鲁枢元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经验,简要阐释了生态文艺学意义和价值。他强调,青年学者选择研究方向应最大限度地遵循自身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顿悟,拒绝固守传统的逻辑。生态文艺学的研究要以“人类知识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协调性”为整体背景,以人的自由意志、自然性情为前提,遵循“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两大原则。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将其放置在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去研究,不宜过分专门化、专业化。会后,鲁枢元教授与观众进行互动,就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鲁枢元,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创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项目中国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化和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1988年被人事部遴选为
    2019-05-20
  • 5月16日晚,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孔江平教授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音位负担量假说”与“音涯一千”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主持,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中,孔江平指出,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人的语言认知能力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从本世纪开始,由于语言认知研究的进展,人的语言认知能力变得越来越清晰。随后从音位负担量的角度,对人的语言认知能力进行一项实证性研究。从而发现:不同语言的音位负担量相对恒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位负担量恒定假说”。基于这一假说,语言音位学、语言信息量的计算、语言接触原理、语言演化中的历史音变等以前很难解释的现象,都因而得到很好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涯一千”说。讲座结束后,孔江平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就教师们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蒋中洋)
    2019-05-17
  • 5月16日,应文学院邀请,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张先飞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作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史料文献方法与原则”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到场聆听本次讲座。张先飞教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研究生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他强调,现当代文学作品通常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无法真正反映社会历史现实,因此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相关文献的剖析。学术研究者应把重点放在基础文献研究和学术研究训练上,从“搜集全”和“针对准”两方面提高文献研究水平,了解文献相关政治文化背景,从而真正体悟到文学的意蕴与价值。讲座结束后,张先飞对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细致解答。专家简介:张先飞,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首届河南省社科名家,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文学院王周奕/文许冰杰/图)
    2019-05-16
  • 5月13日上午,应我校邀请,南方医科大学潘星华教授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单细胞组学技术进展和应用”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教授主持,生命科学学院6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报告会。本次报告围绕“单细胞组学技术进展和应用”的主题展开。潘星华教授以其团队为例讲解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单细胞技术所做的努力、最新应用和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四部分内容。同时指出了单细胞组学技术研究面临的六大挑战,即表观组学、多维组学、高通量建库、原位技术、蛋白质组学及其他技术、生物信息学。此外,潘星华重点介绍了“微流体”这一前沿技术,并简要提及了“肿瘤进化方式与治疗”相关知识。报告结束后,潘星华对在座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专家简介:潘星华,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主任,广东省单细胞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耶鲁大学遗传系研究员现兼顾问,长期致力于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创建了一系列单细胞组测序技术并开展癌症等相关应用研究。在PNAS、Cell、Nature、NucleicAcidsRes等杂志发表论文和专著近100篇,申请专利10余
    2019-05-16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