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4月18日晚上,应外国语学院邀请,英国杜伦大学博士郑冰寒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冲击下的翻译与翻译研究”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一百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郑冰寒首先通过梳理机器翻译发展的四个阶段,结合分析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极为复杂的语言文化处理机制。他指出,机器翻译最终将取代人工翻译,但仍需挑战以下任务,词义的模糊性、句式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风格的个体性和翻译的创造性。在回顾研究的基础上,郑冰寒认为未来翻译行业的理想模式是职业译者与机译技术的紧密合作,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课题和广阔的研究空间。讲座结束后,郑冰寒就现场师生提出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外国语学院程文杰)
    2019-04-19
  • 4月17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复旦大学化学系施章杰教授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了题为“UpgradingCrossCoupling”的学术报告。学院有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智勇主持。施章杰从交叉偶联反应的重要性谈起,讲述了该课题组在惰性C-H键活化领域的研究,从导向的邻位碳氢键卤化反应到芳基化反应,从有机金属试剂到普通芳环参与的氧化偶联,从贵过渡金属到普通金属甚至无过渡金属参与的C-H键转化反应。报告会结束后,施章杰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入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施章杰,男,1996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2001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导师为麻生明院士,2001-2004在哈佛大学化学系GregoryVerdine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何川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16年在北京大学开展独立科研工作,2017年初开始在复旦大学开展工作。(化学化工学院王曼曼谢明胜)
    2019-04-19
  • 4月17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墨西哥国立呼吸疾病研究所MoisésSelman教授在生物报告厅作了题为“Pathogenicmechanismsof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及学生共200余人一起聆听报告。MoisésSelman首先发现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由上皮细胞异常激活引起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疾病,以及IPF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MoisésSelman着重阐述了老龄化是IPF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他研究发现IPF患者的端粒异常缩短、畸形和功能障碍线粒体在IPF患者肺中积累、上皮细胞衰老加速以及其它几种衰老表型在IPF患者体内均过度表达。他又对IPF发生了哪些表观遗传变化进行了说明,MicroRNA表达谱在IPF和早期人肺发育中非常相似,IPF与肺增生的转录谱相比许多发育基因表达上调,这些过程与正常的肺发育过程类似,为什么这个过程在IPF患者体内被破坏?他认为与衰老相关的DNA甲基化的改变引起的该过程的变化。报告结束后,MoisésSelman对在场师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了解答。专家简介:Mo
    2019-04-19
  • 4月17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AnniePardo教授在生物报告厅作了题为“MatrixMetalloproteasesintheaberrantremodelingofIPFlungs”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聆听了此次报告。PardoAnnie首先介绍了肺纤维化的类型及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与其它肺间质疾病的区别,她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显示炎症反应在IPF的早期更为明显,抗炎治疗对IPF的发展没有显著作用,而上皮细胞的异常活化与IPF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随后,她又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IPF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MMP对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都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她着重说明了MMP1、MMP7、MMP14、MMP19和MMP28如何通过不同途径影响IPF的形成和发展。AnniePardo的报告图文并茂,讲解详实,深入浅出,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最后,AnniePardo对在场师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了解答。专家简介:PardoAnnie,1976年获得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博士学位,1976-1984年于圣路易斯华
    2019-04-19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4月17日晚,应国际教育学院邀请,英国杜伦大学郑冰寒博士在外国语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负芨英伦——与师大同学谈留学”的学术报告,国际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及一百多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院长陈运香主持。讲座伊始,郑冰寒首先从英国文化谈起,通过贵族精神、绅士风度、足球流氓、英式幽默等方面生动地为大家介绍了英国的诸多文化特质。围绕“留学学什么”和“申请读研看什么”等具体问题,郑冰寒展示了精美的图片与精准的数据,告诉同学们要学习文化上的“他者”,学好外语和专业课程,学会独立和生活,学会思考和遵守规矩。讲座接近尾声,郑冰寒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此次讲座,使学院学生对英国留学的相关事项有了更加明晰和客观的认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好地做好学业规划。(国际教育学院程豪炎/文刘通/图)
    2019-04-19
  • 4月17日下午,应我校邀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杨云锋教授在生物报告厅作了题为“大数据背景下微生物功能种群的环境响应特征和生态效应”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国营教授主持。微生物是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调控者,兼具历史性、完整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其中土壤微生物高度复杂,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难点。杨云锋从定量性较好的基因芯片这一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工具出发,以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内蒙古草原、美国加州半干旱草原等长期研究为例,阐述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对环境扰动敏感。另外,报告以湖北省神农架垂直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举例说明了微生物功能基因而非物种与环境理化性质联系更紧密,且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最后,他着重讲解了移栽模拟实验,探究实验中微生物群落物种和功能基因组成,认为微生物功能基因可以表征功能过程,并揭示和优化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短短两小时,杨云锋教授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多个科研案例,向现场130余名师生生动阐明了“微小生物,宏大故事”的深刻内涵,也为在座师生进行微生物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报告结束后,杨云锋就在座师生提出的微生物功能和微生物类群、水体微生物与碳氮循环的密切性
    2019-04-19
  • 4月17日下午,应文学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厅作了题为“谈谈汉语论文的写作”的学术讲座。学院相关领域教师及部分同学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连晓霞介绍了汪国胜的学术经历和成果。汪国胜从选题、研究、论文的要求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当谈到“颜色词的比较”“连动结构”“即使…也…”结构等问题时,他结合专业学术知识进一步解读如何更好地选择文题,并强调学生要从语言实际运用方面把握好论文的研究方向。汪国胜表示,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抱有“踏实”的态度,将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相结合,适当注入创新元素,做实事求是、严谨好学的语言研究者。讲座结束后,汪国胜同到场师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专家简介: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研究所所长。兼任《汉语学报》副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汉语语言、汉语方言研究,曾主持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语委项目3项,出版专著《大冶方言语法
    2019-04-18
  • 4月17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英国杜伦大学郑冰寒博士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翻译过程研究新视角”的学术讲座。学院一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刘国兵主持。博士郑冰寒肯定了过去十多年翻译过程中研究者结合以眼动、击键和有声思维为主导的三元数据研究模式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翻译的行为和认知过程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补充道,在此基础上,翻译过程研究还可以借助更为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收集心理、生物生理和神经影像等数据,不断拓展翻译过程研究的新视角。报告结束后,郑冰寒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郑冰寒,英国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翻译学与语言学博士生导师。英国研究与创新署会员,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交流合作委员会主席,曾任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主席(2012-2016)。研究方向包括翻译过程研究、翻译与认知神经科学、跨文化交际与管理等。出版著作及编著五部,并在学术期刊Target,Babel,Perspectives,TranslationInterpre
    2019-04-17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