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1月21日,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何翔研究员在生物东楼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HIV分子传播簇及其对艾滋病防控的意义”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老师及研究生近百人聆听了本次讲座。报告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何翔首先从估计时间、数据可靠性、人群特征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HIV分子传播网络监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寻求干预措施及有效发现病患两部分。他详细讲解了分子传播簇过程,并通过网络分析了解了老年簇和大簇在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何翔强调,成簇病例的地理分布提示在传播发生的“地理热点”及高风险人群特征存在差异,成簇因素分析有助于确定HIV传播的高风险人群。此外,何翔具体解释了研究HIV分子传播簇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HIV的现状与挑战的有效建议。报告结束后,何翔研究员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回答。在场师生表示从中受益颇多。专家简介:何翔,博士,研究员,现任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HIV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因素,HIV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与机制研究。(生命科学学院范棪)
    2018-11-22
  • 11月20日下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的王应祥教授在生物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减数分裂特异染色体浓缩进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共120百余人聆听本次报告。王应祥以减数分裂的发展史开篇。他先讲解了减数分裂的发现过程和特点,阐述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并通过减数分裂与生殖健康、农作物遗传育种、作物育性以及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关系阐述了减数分裂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生物学意义和发展前景。最后,王应祥展示了其研究项目在减数分裂的研究和进展。报告结束后,王应祥对在场的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认真耐心的解答。在场的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专家简介:王应祥,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2007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2004-2005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生物系访问学者;2007-2011年分别在华南农业大学和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4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生物系访问学者;2011-至今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模式生物减数分裂的分子机理,聚焦“减数分裂特异同源染色体的浓缩、重组和分离的分子
    2018-11-22
  • 11月20日上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贺超英研究员在生物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植物EJC核心基因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的报告。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贺超英分别从EJC核心成员的功能、EJC核心蛋白的协同进化、多肽适配体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五个方面为在场师生进行讲解。他首先指出,基因家族的功能分化式样与机制以及蛋白家族间的协同进化机制是自己关注的科学问题。他介绍了植物EJC的研究进展以及EJC在毛酸浆中的功能。最后,贺超英着重介绍了多肽适配体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报告结束后,贺超英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贺超英,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功能进化发育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涉及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和重要农(园)艺性状自然变异、驯化和作物设计的分子基础。在NatCommun、PlantCell、PNAS、PlantPhysiol等主流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生
    2018-11-22
  • 11月21日上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李林研究员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我国HIV优势毒株流行规律研究”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教师、研究生代表百余人聆听本次报告。报告由学院余国营院长主持。李林先提出HIV是遗传变异最大的病原体之一,并从我国HIV-1优势毒株的特点、分布、流行趋势、防控等方面展开论述。他介绍了中国HIV流行亚型的分布和群体间HIV-1毒株的变化特点,并通过对比发现CRF01_AE、CRF07_BC毒株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同时,CRF01_AE流行簇地域分布和人群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李林详细具体地讲解了HIV分子传播网络监测研究过程,并指出,此项研究将会是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他强调,MSM人群中HIV-1的快速传播是导致CRF01_AE,CRF07_BC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展开针对性行为干预是降低其传播率的有效措施。李林的报告内容充实,语言幽默风趣。报告结束后,他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解答。在场师生表示从中受益颇深。(生命科学学院陈玉秋李维)
    2018-11-22
  • 11月11日,南京理工大学纪则轩副教授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楼318教室为师生作了题为《图像分割方法及其医学应用》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老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会上,纪则轩首先介绍了图像分割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历史,从研究方法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几个方面全面讲解了自己团队这几年的工作,针对图像自身缺陷(噪声、灰度分布不均匀、低对比度和弱边界)、病变的形态多样性、医生指导意见及需求的复杂性、不同模态数据的差异性等,总结了个人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基于模糊聚类的图像分割方(2010-2014)、基于有限混合模型的图像分割方法(2014-2017)、基于变分模型的图像分割方法(2014-2017),基于交互式图论的图像分割方法,并展示了在医学脑磁共振图像、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等领域的应用。在提问环节,纪则轩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并耐心解答了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专家简介:纪则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发表SCI论文近30篇,其中多篇为CCFA类期刊和会议,担任十余个学术期刊审稿人。(计算机与信息工
    2018-11-21
  • 11月20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才典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各专业师生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吕才典以《超级加速器和粒子物理》为题,介绍了“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及其在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上的重要意义。因其电弱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性质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许多问题有待解释,发展新的对撞机迫在眉睫。我国科学家在2012年提出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计划,目的在于精确研究Higgs粒子的各种性质,验证标准模型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与基本粒子质量起源;建设质子-质子对撞机来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新粒子,从而对物质结构的研究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报告结束后,吕才典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吕才典,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李佩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于北京大学获得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色列理工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日本广
    2018-11-21
  • 11月20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肖丰收作了题为“新型有机配体聚合物及其优异催化性能”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近百人聆听了报告。肖丰收着重介绍了课题组在有机配体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沸石分子筛的绿色合成工艺和催化剂的工业生产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报告结束后,肖丰收同与会师生就有关领域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参观了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王曼曼崔国凯)
    2018-11-20
  • 11月19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晓慧应教育学院邀请在田家炳812室作了题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下的教育政策解读”的学术讲座。教育学院部分教师、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陈晓慧以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规范作为切入点,讲述了教育治理的实施路径,提出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美英等国针对移动终端设备进入课堂制定的相关政策。最后,陈晓慧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细致解读。陈晓慧的报告案例丰富,逻辑清晰,与会师生深受启发。讲座结束后,陈晓慧与学院骨干教师、教育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教育学院朱珂谢青青)
    2018-11-2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