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0月31日上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邢红军教授来我校讲学。邢红军在物理南楼报告厅作了题为“高端备课与科学方法显性化教学”的学术报告。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部分教师、教学论研究生和参加国培计划的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共六十余人参加了报告会。邢红军以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密度”“电压”“压强”等课题为载体,展示了以科学方法显性化为线索而进行的高端备课思想,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高端备课对学生物理概念形成的重要性,帮助教师审视物理教学设计背后的教学思想。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结合讲座内容与邢红军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陈运保崔汉涛)
    2017-11-03
  • 11月2日上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春密教授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参加国培计划的物理教师六十余人聆听了报告。李春密作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学术报告。他分析了我国物理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解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与“三维目标”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其中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随后,李春密以案例为载体分析了中学物理实验设计、实验教学的策略、价值和注意事项。报告结束后,李春密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陈运保崔汉涛)
    2017-11-03
  • 10月31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剑桥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NicholasChrimes教授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TheReflectionofCambridgeUniversityinModernEnglishCulture”的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主持。NicholasChrimes回顾了欧洲教育的起源,指出大学教育的最初目的在于为宗教服务,并通过欧洲大学的发展历史将剑桥大学文化与欧洲文化联系在一起,指出剑桥大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在于其多彩的学术活动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等方面。他通过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析,强调大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剑桥大学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最后,NicholasChrimes讲述了中国学者与剑桥的渊源,指出应该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实现学术共赢。在讲座的最后,NicholasChrimes耐心解答了师生的提问。(外国语学院陈淑芬王凡瑜)
    2017-11-01
  • 10月27日下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辉、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正策、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喻洪俊、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候松波在我校数学南楼107会议室作学术报告。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三十余人聆听了报告。张辉介绍了在二维约束条件下,对限制在两个硬墙中的单链和被限制在一个矩形内的多链,结合自一致场理论与连续介质模型,模拟了wormlike链结构;张正策讲解了具有非线性梯度吸收项的拟线性的抛物方程的解的整体存在性与爆破,通过正则化方法,首先建立了弱解的局部时间存在,然后在一定的指数范围内,通过构造一列有界上解的来证明解的全局存在,这在技术上依赖于域的半径和伯恩斯汀类型的梯度估计;喻洪俊介绍了相对的Boltzmann方程的一些最新进展工作,包括整体解的存在性、大时间行为、空间正则性的传播;候松波介绍了一类局部均匀封闭四流形和各向同态群的拟收敛等价性,并在一定条件下确定了各等价类的维数。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结合讲座内容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关晓红苗山根)
    2017-10-31
  • 10月27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施敏研究员来我校作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举行。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施敏作了题为“基于铑、金、铂卡宾的化学转化”的学术报告,详尽介绍了其课题组通过铑卡宾、金卡宾和铂卡宾合成多元并环化合物的策略,即通过巧妙的底物设计,实现了一步构建多元杂环、桥环类化合物,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同时,课题组利用分子内的环丙烷联烯片段,实现了Rh/Ag金属的共催化反应,一步完成了具有手性的六元杂环化合物的构筑。报告会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报告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施敏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化学化工学院谢明胜)
    2017-10-30
  • 10月27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在我校外国语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翻译路径及其研究”的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主持。王克非从语言的定义入手,指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并以《红楼梦》的英译为例,比较分析了翻译路径和翻译方向的不同之处。他主要讲解了不同路径的表现,从译者、选材、认知、策略等若干层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红楼梦》的译出、译入为例介绍了特色翻译研究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结合讲座内容与王克非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陈淑芬柳雪莹)
    2017-10-27
  •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日,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特邀合作共建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郑师渠教授莅临历史文化学院指导工作,并受到了我校校领导的亲切接见。10月25日上午,郑师渠在学院二楼会议室进行座谈。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霞、我校学报主编王记录、学院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共30余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会上,郑师渠结合自己数十年从事教学、科研以及领导工作的经历,针对与会师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与指导,使与会师生深受启发与鼓舞。当日下午,郑师渠在勤政楼第四会议室作了题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的学术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及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共20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巨永明主持。在讲座中,郑师渠运用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政治形势和时代特征,重点通过剖析胡适、罗隆基、蒋廷黻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以及天津《大公报》《新月》杂志等自主派刊物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等政治观念的发展和变化及历史动
    2017-10-27
  • 10月25日下午,应教育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家博士生导师杨小微、黄书光、鞠玉翠、宁本涛、徐冬青在我校东教二号楼302教室,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主题作了五场学术讲座。教育学院部分教师及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00余人聆听了报告。杨小微以“愿景与战略:中国教育怎样迈向2030?”为题,围绕为什么是2030、如何预测中国教育的未来、教育现代化的未来长什么样、迈向2030从哪里起步四个方面,层层深入,揭示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路径。黄书光以“回归人本:陶行知、陈鹤琴的办学故事”为题,向我们讲述了陶行知、陈鹤琴两位教育家的办学经历和办学精神,并对于教育本土化与现代化求索中的人本精神问题进行详尽分析。鞠玉翠以“工作坊:搭建合作务实的教师发展平台”为题,从主旨、主题、准备、流程、举例五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了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教师工作坊起到的重要作用。宁本涛以“我国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新制度主义解释”为题,围绕何谓“中国乡村教师”、当前乡村教育现状、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群体性缺失新制度主义解释三个方面,通过分享自己在江西、山东等地区的乡村学校调研,指出现阶段中国走出发展
    2017-10-27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