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师大

  • 【编者按】总有一群人,在凌晨默默起床,在黑夜深深守护;总有一些事,温暖你我的心,给我们接续奋斗的力量和勇气。每个人都是一道光,哪怕微微的,聚在一起就能点亮整个星空。每个人都了不起,只有你我共同努力,才能迎来师大更加美好的明天。为进一步讲好师大故事,凝聚学校正能量,校园网特推出“师大微光”栏目,记录凡人微光,传递温暖力量,点赞平凡中的不平凡。在忙碌中细致入微,呵护交流的火花;在繁杂中热烈真诚,追寻希望的阳光。还未相见的日子里,师大创意满满,尽心、尽力架好沟通的桥梁。2022年夏季,学校多措并举谋招生,全力以赴,只为等“你”而来。话对话•电话咨询“铃”心安“叮铃铃”每天早上8点,插上电话线,随着一个又一个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招生办公室便“热闹”起来了。接电话、做记录、查数据……“接线员”们戴上耳机,近30台电话同时工作,开始“沉浸式”为本届高考考生及考生家长答疑解惑。“是河师大招生办嘛?麻烦帮俺看看这个分数该咋办呀……”电话那头传来家长一句句询问,语气略显着急迫切。“不着急,您慢慢说……”电话这头,招生就业办志愿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柴琳琳耐心安抚着,在了解考生位次及问题后,一步步分
    2022-07-29
  • 七月盛夏,新冠病毒仍在部分地区肆虐,何时能够彻底挥别疫情的阴霾,成为人们最大的期盼。7月25日,一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治疗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药“阿兹夫定”上市的公告让人们看到了恢复正常生活的曙光……这款新药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全球专利的1.1类治疗新冠肺炎的小分子药物。该款药物发明人、河南师范大学常俊标教授介绍,“临床实验表明,阿兹夫定以每人每日5 mg剂量对新冠肺炎患者展现出良好治疗效果,并且对新冠病毒变异株也有很好的疗效。”“目前治疗新冠肺炎的进口药物,价格昂贵,副作用比较大,患者用药不便,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进行大胆的实验,开发出属于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抗新冠病毒的药物。”常俊标说,“阿兹夫定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会选择性地富集在淋巴系统,保护免疫系统,具有靶向性强、药效长、副作用小、适应范围广的优势。”谈到药物和病毒“斗争”的过程,常俊标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新冠病毒繁殖比作鸟儿孵卵,那么抗新冠药就像是杜鹃鸟,把自己的卵悄悄置入其中,让别的鸟失去后代、无法繁衍。可惜的是,“新冠鸟”远比其它鸟聪明,上几次当后,慢慢就能识别出“杜鹃蛋
    2022-07-27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工作者们的殷殷嘱托,也是李少辅几十年来科研道路上一直坚守的初心。于求学,严谨细致、不断求索是他的学术态度;于科研,吃苦耐劳、坚毅不拔是他的工匠精神;于教学,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是他的育人风格。数学的严谨周密与师者的儒雅俊逸相结合,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光荣的使命。笃行不怠成远志西席如烛,师德如光。走进李少辅的家,迎面而来的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大的书房,书香四溢,满满的书籍,有些已微微发黄。回想起自己在师大求学,工作的过往,李老师满面笑意,娓娓道来。1955年,李少辅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它有很多深奥之处需要去探
    2022-07-22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办公室里,仉华教授微笑着向记者走来,带着一种独属于师者的温柔气质,眼睛明亮而有神,显得十分干练。一扇玻璃门将仉华的办公室与学生们的实验室隔开,她一有空闲就会和学生们交流探讨实验进展,为学生们解疑答惑。仉华不到40岁就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2017年获得了全省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她身上一直有着年轻有为的标签。“不过是认真做好感兴趣的工作。”仉华谦虚地表示。没有常人眼中科研工作者的严肃面孔,仉华恬静而淡雅。学生们也总喜欢用“平易近人”来形容仉华老师。十多年的工作中,她将“良师益友”这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明理求学,踏实独立上中学时,仉华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千变万化的化学分子结构令仉华着迷,每当使用
    2022-07-13
  • 走进苏全有的办公室,狭仄的空间里,所见之处放满了书籍,茶几上、书架上、窗台上,办公桌也只留出一方小小的空间工作,其余地方全都被书占据。呼吸之间,是浓浓的墨香。“研究了几十年的历史,求真是我坚守的原则,做学术,需要踏踏实实的恒久。”在恩师眼中,他是敢于质疑、不断创新的好苗子;在同事眼中,他是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好学者;在学生眼中,他是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从清末历史的“节点”探索到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问题,半个世纪初心不改,从青春到白发,满腔热忱献给学术事业,赤诚丹心育得桃李芬芳。“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苏全有出生在河南辉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幼年学习条件简陋,教育资源匮乏。虽然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却明白“书中自有千锺粟”的道理。“我们没有文化,但知道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父母朴素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苏全有的求知渴望。乡下读书条件受限,他就辗转县城求学,几年寒窗终于结出理想的果实。1983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得知自己的成绩位列全省前150名时,苏全有如释重负。终于,自己的努力没被辜负,母亲的培育也没有落空,他成为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史学是上天赐予苏全有的天赋。“读书
    2022-07-09
  • 近期,《教育时报》陆续推出“太行山下好老师”系列报道,“闪耀”在河南教育系统的12个名字一再被人们提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最美教师……来自牧野大地12位师德先进典型形成的群体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在这一先进群体中有5位“师大人”,他们或躬耕于师大的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或走向基层为家乡的基础教育默默奉献。当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事迹,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跨入师大校门,学高身正为本;迈出师大一步,肩负师大荣辱”是他们铭记于心的箴言,他们以教育事业为己任,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箴言。教书育人,一点一滴润物无声王彩琴老师在师大工作了30多年。1982年,成绩原本不错的她,在高考结束后却没有被录取,于是她扛起锄头就下地干活了。一天午后,正在平整土地的王彩琴看见自己高中班主任和英语老师走来,“老师认为我是块学习的好料,想让我返校再参加一次高考。”王彩琴说。重返校园的王彩琴很珍惜这次的机会,刻苦学习,终于在第二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2022-07-04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于师大缘起,明科研之路1993年,凭借着中学阶段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优异的学习成绩,郭海明被保送到河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师大”)化学系,从此他与师大结缘,在化学研究的道路上一走就是近三十年。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郭海明深知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他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时光,一有时间便扎进教室和图书馆。“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学习,大学的生活是自由且丰富的。”他感慨,“但是当时学校的条件远没有现在好,教室和宿舍都没有暖气,一到冬天就特别冷,但并不觉得苦。” 为了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无论酷暑和严寒,郭海明坚持每天早早起来去教室学习,只要沉迷于所热爱的学业之中,他便不知疲倦。四年的大学生活,郭海明求知若渴,也为今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扎
    2022-06-29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走进刘玉珂的书房,室内宁静雅致,书籍排列井然有序,微微有些许阳光映射,正好落在翻开的《资本论》上。已是满头银发的刘玉珂正坐在书桌前,笑吟吟地怀念过往种种。就是这样一位和蔼老者,俯首一方案牍,经史求知,治学严谨;坚守三尺讲台,执教数载,桃李成林;耕耘半生辛劳,退而不休,无私奉献。攻苦食淡,励志笃学“都是在党的培养下,我才有机会上学。”刘玉珂出生于1940年,正是抗战时期,动乱、逃亡成为笼罩在当时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正是因为这段流离困顿的经历,刘玉珂对解放后得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倍感珍惜,也牢牢抓住可以上学的机会,她总是准时出现在教室,勤勉上进几乎成了刘玉珂学生时代唯一的发条。1958年,品学兼优的她被保送到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数
    2022-06-1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