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公开征集院徽的公告

发布者:高会恩发布时间:2016-06-28浏览次数:1223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徽章标识性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彰显学院特色,更好的服务同学,服务河南师大,现决定在校内外公开征集学院院徽,相关公告如下:

  一、设计要求
  1.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 继承 发展 创新“的理念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宗旨,并与河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校风相契合;
  2.富有创意、寓意深刻、主题鲜明;
  3.符合主流审美观,彰显时代气息;
  4.图案清晰流畅,色彩典雅大方,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5.院徽设计应适合多种场合和用途,适于长期固定使用,易于识别,便于制作和传播;
  6.院徽设计稿一律采用A4纸尺寸,使用电脑制作或手绘后用电脑扫描彩色图案,并附作品设计内涵及制作说明;
  7.所有投稿必须为原创作品,设计作品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由原作者负责。

 二、投稿方式
  1.以个人或团体名义提交作品均可,来稿请署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2.所有作品恕不退还,作者请自存底稿,入围及被采用作品的处置权归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
  3.院徽设计稿纸质版交至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校东区崇智楼201室),电子版发至邮箱:woshiwuguangfei@163.com,邮件主题须注明“院徽设计方案”字样,院徽设计方案须交电子版。

  三、征集时间和范围
  1.征集对象:河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及校友均可投稿;
  2.截稿时间:201691日。

  四、奖励办法
  1.投稿阶段结束后,我院将成立评审小组进行评选,经过公示后产生采用作品奖1名,奖励1500元;入围作品奖2名,各奖励500元;参与奖若干名,奖励纪念品一份;
  2.作品一旦予以采用和奖励,其知识产权归完全河南师范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
  3.对入围及采用的设计方案,将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页上予以公布。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吴广飞
  联系电话:0373-3326279

  六、其他
  本公告的解释权归河南师范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特此公告。

 

附件: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
628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1986年设置为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2001年与学校德育教研室合并,设置为社会科学教学部,2007年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2011年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及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现有专职教师45人,兼职教师8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6人,博士31人,在读博士8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2人、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会理论人才4人;1 人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杰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1人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1人入选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多位教师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学院目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学位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省重点学科,设有河南省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两个科研平台,建成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5门。目前,已经形成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20余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4项,省级研究项目36项;获省级社科成果奖13项,团中央调研成果奖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的要求,学院建成了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凝练成了“寓道于业、寓教于策、寓学于做、共同成长”的实践教学理念,总结实施了集成式实践教学方法。平台投入使用后,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杨光、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张祖英等领导、专家先后莅临参观。海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省内外数十所高校同行先后来校交流,成为展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

学校省部共建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统筹规划、凝心聚力、传承创新,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新跨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