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5-16日,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工业大学暴宁钟教授、中山大学王成新教授以及国家高层次人才华北电力大学李美成教授做客我校百年校庆之“材料牛·New Materials”名家讲坛作学术报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材料领域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200余人参加了讲坛。讲坛由学院院长高书燕教授主持。暴宁钟教授从可穿戴器件的发展历程、柔性织物储能材料关键技术出发,针对纤维基元二维材料低界面电荷转移、低层间电导、易堆垛/团聚等问题,介绍了基于原位界面耦合、三维网络化学键桥接、表面吸附位点的元素掺杂等原理的相关工作。王成新教授围绕锂离子电池首圈库伦效率过低(首效)的问题,介绍了提高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首效的策略。李美成教授从表面钝化、钙钛矿材料的载流子寿命及掺杂特性等方面探讨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最新进展。各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交流环节师生们与专家进行了热烈地交流与讨论。报告会后,专家围绕我院材料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等方面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见与建议,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2022-12-17
  • 12月16日,为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促进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与商学院联合举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系列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研究员作了主题为“关于中长期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专题报告。学院骨干教师与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论坛由副院长海本禄教授主持。穆荣平介绍了从1985年到2022年30多年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并对创新发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在分析全球创新发展格局演进的基础上,穆荣平认为,中国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全球竞争格局,并对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政策取向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穆荣平提出,国家的创新发展政策范式从创新政策向创新发展政策转变,创新体系建设从跟随型向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转变,创新动力从需求拉动向“愿景驱动+需求拉动”转变,创新能力建设从强化个体能力向强化系统能力转变,区域中心布局从培育经济中心向培育创新枢纽转变,全方位推进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穆荣平指出,大国崛起需要社会价值观转变为支撑,应该以“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价值观拓展发
    2022-12-17
  • 12月16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北京理工大学王锋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团密度泛函理论发展及其在原子碰撞模型中的应用”的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王锋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把密度泛函理论(DFT)拓展到激发态问题的应用方向遇到的巨大的DFT理论方面的挑战——如何从电子密度中提取出量子态分辨的信息?接着介绍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从电子密度中提取量子态分辨信息的方法。王锋教授给我们讲清了量子态分辨的几率要根据量子力学的“态叠加原理”来定义和求出,对于基于电子波函数的理论方法,这个量子态分辨的几率可通过做总电子波函数向量子态电子波函数的“投影”而得到,波函数之间做“投影”的操作性定义是清晰明了的,那就是数学上的“矢量内积运算”。对于DFT 理论方法,这个量子态分辨的几率也可以通过做总电子密度向态电子密度的“投影”而得到。王锋教授介绍了他们探索出一条可能的从电子密度中提取出量子态分辨信息的路径方法,并在质子(H+)与惰性气体原子(He)碰撞电荷转移过程的研究中得到验证,极大地拓展了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为把含时DFT拓展到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理
    2022-12-17
  • 12月15日,应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邀请,南京大学梁世军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目为“新型低维异质结与未来计算器件”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介绍了低维材料及其异质结因其独特且丰富可调的物理性质,或将成为未来信息计算器件的有力竞争者。但是低维材料在未来计算器件应用中将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理解低维材料及异质结的独特物理,从而可以被“巧妙地”应用在未来计算器件中,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本报告将从理解低维材料器件物理的角度出发,并介绍最近在新型低维异质结与未来计算器件方面的一点初步探索和思考。梁世军对未来细胞无标记高分辨成像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报告结束后,梁世军与我院教师和学生就二维半导体材料性能及测试技术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梁世军,国家优青、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17年获得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博士学位,2017-2020年在南京大学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二维电子或者光电材料的物态调控、异质结器件物理、未来信息计算器件与系统、智能物质等。截至目前,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2022-12-16
  • 为促进学院内部学术交流,加速经验传递和提高学院教师学术水平,12月14日,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第十讲如期举行。学院新引进教师满舒博士在线作了题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专有名词的感知与理解——以招牌名称为例”的学术讲座。百余名校内师生及省内外部分兄弟院校师生参会聆听。讲座由赵亚丹博士主持。讲座中,满舒通过对俄汉语中专有名词的出现、发展和分类以及俄语专名学和中俄两国招牌起源与发展的介绍,对俄汉母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招牌名称的感知和理解作了分析。她指出,专有名词是中俄两国现代语言空间中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招牌名称作为专有名词的一种形式,其命名遵循一定的策略,尤其是边境城市文化空间中双语招牌的命名更能彰显这一特性。通过此次讲座,聆听者对中俄文化交际中专有名词尤其是招牌名称有了清晰的认知,拓宽了学术视野,启迪了科学思维。据悉,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将由近三年新引进或毕业的博士教师陆续开讲,预计12月底结束。(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
    2022-12-15
  •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推动骨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12月13日下午,商学院在线上举办第七期学术沙龙活动。青年教师孙小宁博士对个人研究成果《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进行分享与交流。学院骨干教师与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学术沙龙由副院长海本禄教授主持。孙小宁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进行介绍,详细地讲述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结构,系统地论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从全要素生产率和融资约束两个维度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投偏向的内在机理。在论文交流环节,特约评论人宋跃刚博士和高厚宾博士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修改建议,与会教师也都积极发表对汇报论文的看法,讨论气氛热烈。海本禄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通过学术沙龙进行有组织的深层次的讨论,推动广大老师互相学习先进经验、科研方法,有效提升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也将为商学院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商学院 谢超峰)
    2022-12-14
  • 12月11日晚上,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史学月刊》原主编、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振宏教授通过云端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讲座。相关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三百余人参加。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李峰教授主持。李振宏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着重强调了历史学的研究规范应重视四方面内容:一是要明确问题意识;二要确认相关研究的差异性;三要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四要保持与学术界对话。青年学者写文章一定要具备积极明确的问题意识,保持选题价值的理性自觉,即“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何在?”同时,要让作品中跳动现实的脉搏,保持作品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李振宏教授继而指出,许多文章在学术史评述与历史资料征引中存在着简单罗列前人的研究成果、缺乏评述、连篇累牍地堆砌史料,作者自己不做阐释等问题。学者应当要做到夹叙夹议,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流畅的作品。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围绕讲座主题踊跃提出问题,李振宏教授做出精彩细致的解答。史学论文的写作规范是每一位史学研究者都应该具备的。学术规范是有助于彰显学术研究的价值,有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强调学术史的研究和学术
    2022-12-12
  • 为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增强考研学子的底气和志气,12月10日,北京舞蹈学院武艳副教授应邀为音乐舞蹈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学院院长张伟及舞蹈系全体师生一同参与此次讲座。讲座由舞蹈系主任李晶晶主持。武艳以《懂与不懂:舞蹈生必将跨越的鸿沟》为题,从舞蹈学的基础学科“四史一论一评”的学习价值,一些先锋作品“失语”的现象谈起,阐述了舞蹈学基础学科要弘扬、批判、探索、重构新的视角和方法,建立“再现论、表现论、形式论和观念论”四种审美范式。在讲座中,她以生动的例证和丰富的学术视野,对四种审美范式进行讲解,并引用吕艺生先生“当代中国舞风”的概念,总结出“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当下不同于传统艺术观念的舞蹈创作”。在讲座交流环节,武艳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讲座,是学院庆祝“百年校庆”系列讲座之一,也是“陪伴暖冬·师大助梦”行动的活动之一。有利于促进学院舞蹈基础学科建设,提升学院育人质量,为全力服务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打通“最后一公里”。(音乐舞蹈学院李晶晶陈俊汝)
    2022-12-1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