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

  • 【编者按】在繁忙而充实的教学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潜心育人,他们以教为韵、以情铸华,用智慧和热情,点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之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与魅力。为深入宣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展示我校一线教学工作中的优秀教师风采,党委宣传部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共同开设“教韵风华”专栏,让我们共同见证教育的美好与力量。清晨,柔和的阳光洒在师大综合实训楼1310办公室的桌椅上,皮运清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多年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其间的辛勤耕耘与坚定不移,都显现在斑白的两鬓和眼角悄然出现的皱纹中。尽管即将迎来退休,但皮运清身上始终藏着一股劲儿,一股向上攀爬、永不停歇的劲儿。敬业爱岗 严中有爱谈及为何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皮运清说:“因为热爱。”在那个大学生稀缺的年代,她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自站上大学讲台的那一刻起,她便将“敬业爱岗,严慈并济”作为自己的职业信条,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2001年,皮运清在上海进修期间,敏锐地意识到本科学历已成为小学教师应聘的基本门槛,于是她决定继续深
    2025-05-23
  • 【编者按】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有这样一群“逐光者”,他们以创新为剑、以使命为帆,在浩瀚未知中追寻真理的星光。为彰显河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勇攀高峰的学术品格,凝聚“双一流”创建的磅礴动能,党委宣传部开设“科峰逐光”专栏,聚焦高层次人才群体的“追光”足迹。让我们循着光的方向,在逐光者的奋斗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汲取科技报国的赤子力量,共绘“双一流”创建的奋进画卷。在粒子碰撞的微观世界里追寻宇宙真理,于实验室的方寸天地间践行报国初心,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特聘教授杨金民以“探索真理”为舟,以“报效家国”为桨,在理论物理的深水区破浪前行。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缩影,更折射出一代科学家在时代浪潮中的使命担当与精神传承——从海外求学的踌躇满志,到归国深耕的笃定坚守;从科研高峰的孤独求索,到桃李满园的温情守望,他用半生光阴丈量着生命的厚度。海外访学求取真知,扎根科研报效家国1985年至1988年,杨金民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因为扎实的科教工作于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当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高能物理领域迎来发展机遇,但国内科研水平与国
    2025-05-15
  • 【编者按】好课如春风,温暖人心,为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记录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展现它们在教学中的卓越成果和育人价值。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特开设“育见好课”专栏,带领大家深入课堂,寻觅那些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好课,一同感受教师们的激情与才华,聆听学生们的感悟与成长,分享这些课程育人的精彩故事与宝贵经验。“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冲泡水温宜控制在80℃左右。”王晶边讲解边将茶叶投入刚温洗过的盖碗中,而后拿起盖碗,手腕轻旋,以恰到好处的力度匀速摇晃。学生们围成半圆形仔细观摩,专注捕捉老师控制盖碗的指法细节。摇香结束,王晶揭开盖碗,顿时一股清香溢出,萦绕在众人鼻端,使人心旷神怡。洗茶、冲泡、出汤……随着王晶的示范结束,学生们返回座位,在实操中继续领略茶文化的魅力。溯源求真探茶道《茶艺》课程作为旅游学院专业选修课,同时纳入全校博约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既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文地理等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养,又面向全校学生传播茶文化精髓。课程内容分为传统与专题两大模块:传统模块系统梳理茶文化发展脉络,涵盖茶叶分类、名优茶品鉴、茶具介绍及冲泡技艺,层层递进;专题模块则聚焦茶美学、
    2025-05-06
  •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群静默的守护者,它们以沉稳而庄重的姿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老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与韵味,它们不仅是砖石与木材的堆砌,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平原楼自建立起便一直矗立在河南师范大学的一隅,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每一道痕迹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块砖石都铭记着过去的故事。漫步于此,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平原楼修建于1951年,彼时尚未命名。2007年,为了纪念曾经的平原师范学院,也因其楼体上镶嵌着“平原师范学院”的院徽,便命名为“平原楼”。学校于1992年对平原楼上雕刻的院徽加以调整,后在筹备九十周年校庆之际,因院徽厚重的历史感,被正式确立为河南师范大学校徽。平原楼见证了校徽的更迭,它不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更是学校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平原楼为砖混结构的仿苏式建筑,地上两层,青砖灰瓦,楼顶采用歇山式形式,四面斜坡。内部楼梯使用实木材料,二层铺设松木地板,原木的大量运用,为这栋建筑增添了几分自然与质朴的气息。平原楼是校内现存唯一铺设木质地板的建筑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居诸不息,寒暑推移,随着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侵袭,平原楼曾因年代久远、木质地板易失火等因素被贴上了“
    2025-01-07
  • 【编者按】好课如春风,温暖人心,为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记录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展现它们在教学中的卓越成果和育人价值。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特开设“育见好课”专栏,带领大家深入课堂,寻觅那些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好课,一同感受教师们的激情与才华,聆听学生们的感悟与成长,分享这些课程育人的精彩故事与宝贵经验。新闻记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每一位记者在追寻事实的过程中,都是时代的见证者与历史的记录者。新闻采访的过程,仿佛一场探险,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如何开启,如何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如何始终秉持追求真理的信念。在时代的洪流中,新闻采访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启迪心智,鼓舞勇气。《新闻采访学》已先后被评选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已在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管的以出版社科类图书为主的中央级出版社出版,课程研究论文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编辑》上发表。新闻采访学已成为一门应时代需求、把握媒介发展脉搏、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点概括全面、逻辑思维清晰、极受学生欢迎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无界:连接世界的每个角落2019年,因为外出学习的原因,段
    2024-12-31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总有一些景物会默默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观察着过往的历史故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等待着今人发现它的故事。作为河南师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勤政楼,静静地伫立于学校的西校区,文渊楼的南面。勤政楼见证了师大发展的风雨历程,也留存了师大师生对于校园重要的记忆。勤政楼原为师大的一号教学楼,与学校的启智楼(原二号教学楼)呈对称建筑,于1956年建成。在当时中苏友好关系的推动下,勤政楼采取了中苏合璧的建筑风格,其包括中部塔楼和两翼建筑与碉楼,楼顶呈十字型设计,歇山式四面斜坡,地上四层。在那个四处都是一层平房的年代,一号教学楼的四层海拔优势及三十多万的投资让其成为校园中最有标志性的存在,同时也成为新乡的地标式建筑。老师和学生们在楼里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讨,思维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也在这里诞生。据原老干部处处长张富生回忆:“一号教学楼的教室分为大小两种,大教室容纳130余人,用于上课教学,小教室容纳30余人,用于晚上的辅导。”张富生回忆着以前的情景,教学楼里大部分教室里配备有木质桌椅以及抽拉式黑板,但也有一些教室中没有固定的桌椅,学生们就需要搬上桌椅来到教室里上课学习,“来,搭把手!”学生们两
    2024-11-15
  • 【编者按】在繁忙而充实的教学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潜心育人,他们以教为韵、以情铸华,用智慧和热情,点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之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与魅力。为深入宣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展示我校一线教学工作中的优秀教师风采,党委宣传部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共同开设“教韵风华”专栏,让我们共同见证教育的美好与力量。卓克垒,一位在化学领域深耕细作、成果斐然的学者,同时也是深受师生敬仰的优秀教师。他以深厚的教学底蕴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树立了典范。四十年如一日,卓克垒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情怀与科研精神,成为学校师生心中不可替代的楷模。黄昏下的办公室,见证了卓克垒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那温和的笑容与沙哑的嗓音,是他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最好证明。卓克垒的故事,是激励每一位师者前行的动力,也是师大乃至整个教育界宝贵的精神财富。勤勉求学 自强不息当被问及为何在化学领域深耕时,卓克垒向记者娓娓道来。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汝南师范学校毕业,并到当地县里的一所高中 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高中教学生涯。虽然已经踏入正式工作岗位,端上了“铁饭
    2024-09-25
  • “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要矢志不渝地将知识代代相传,毕竟未来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头发蓬松卷曲、笑起来暖暖的、走起路来缓缓的渠桂荣,虽然与共和国同龄,但她却焕发着超越岁月的精气神。这位老教师的言辞,被谢明胜侧耳倾听,而谢明胜的教诲,又让他的学生连赛雅铭记于心中。知识的链环,如此薪火相传,照亮前行之路。 兰心蕙性 才望兼隆 回忆起渠桂荣与师大所结下的缘分,要追溯到求学时期。1973年,渠桂荣以优异成绩被推荐至师大学习,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毕业后的她毅然选择留校任教。“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而教师也总能和幸福相挂钩。”从教近五十年来,渠桂荣始终奋战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潜心育人、无私奉献,培养并见证了一代代学子成长成才,走向人生更广阔的舞台。
    2024-09-24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