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至16日,由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的中国典籍传播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日本、韩国、越南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会学习。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刘宝、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秦法跃、日本“中国典籍日本古写本研究精密化与国际信息发布”项目负责人、京都大学道坂昭广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赵成福主持开幕式。
刘宝指出,省委外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更有效力的对外话语体系”等重大部署。近年来,省委外办与河南师范大学共建科研平台“河南省外事翻译语料库研究中心”,以“翻译河南”工程为抓手,实施“一体两翼多平台”战略布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河南特色、展现出彩形象的外事工作新成果,有力提升了全省外事服务水平。她强调,中国典籍传播对东亚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希望与会者借此机会,能够延续传统汉籍传播之路的精神,为世界文明对话开辟新维度。
秦法跃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详细介绍了我校的校史校情和发展现状,以及河南省外事翻译语料库研究中心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他指出,河南师范大学始终将学好、用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国家战略支撑和满足民生需求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他鼓励各位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为中国典籍传播以及世界文明互鉴研究传经送宝、指明方向。希望学院精心组织,办好高质量会议的同时,抢抓“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宝贵机遇,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习,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创新性研究,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水平和学科竞争力,助力学校早日实现“双一流”创建的突破,共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思想做出学界贡献。
道坂昭广在致辞中感谢主办方的周到服务和精心组织,他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传播历史悠久,对东亚文明演进影响深远,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中国典籍传播研究孕育新见解,促进东亚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论坛以主旨报告方式进行。他作了题为“有关保存于日本的《王勃集》残卷景印札记”的主旨发言。他指出,日本保存的《王勃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被发现的,但实际上,《王勃集》残卷早在明治之前的江户末期就已为人所知,这其中能看到江户末期书志学者之间的信息网络。进入明治以后,这些信息也被提供给了杨守敬和罗振玉。他对以上信息网络进行了详细解读。郑州大学王连旺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著名东亚汉字与韩文研究专家、韩国釜山大学许喆教授作了题为“知识迁移视觉下深谈术语‘汉字文化圈’”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在学术界和一般生活中,除了“汉字文化圈”外,也有“汉字文明圈”“汉文文化圈”“汉文文明圈”“儒家文化圈”“儒家文明圈”等不同说法。有关其术语,常遇到‘文化’与‘文明’的认识概念差异。他运用文化理论中知识迁移的观点阐释了以上术语的共同体特征,并补充阐释了“汉字文化圈”术语的定义和内涵。河南科技大学荣喜朝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专家、日本南山大学梁晓虹教授作了题为“日本兼意‘四抄’古写本与汉文佛典语言学研究——以悉昙梵字为例”的主旨发言。她以日本平安后期真言宗高僧兼意所撰“四抄”现存两大类古写本,即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本和杏雨书屋藏本为资料,从汉文佛典语言学的角度,以悉昙梵字和汉语音译词爲例,探讨了“四抄”在汉文佛典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进一步促进了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郑州大学李晶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郑州大学葛继勇教授作了题为“《清俗纪闻》的稿本、刊本与抄本”的主旨发言。他指出,近年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续清朝探事》写本,引起了学界关注。而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清俗纪闻》抄本,却未有学者关注。他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清俗纪闻》稿本、刊本与抄本的异同,进一步考察了《续清朝探事》写本的现状,究明了《清俗纪闻》诸写本的渊源关系。四川外国语大学陈可冉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中晚唐文学、汉诗研究专家、京都女子大学爱甲弘志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江户时代末期的诗僧月性——以月性汉诗抄本为中心”的主旨发言。他以东亚文化圈汉诗研究为主题,围绕在东亚文化圈流传久远的日本幕府时期诗僧月性“题壁”名作《男儿立志出乡关》,通过对如何学习汉诗与月性的个人经历,以及“题壁”诗的创作意义及在海外的流传过程等的介绍,讲解了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日本汉诗之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意义。长江师范学院刘九令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尤海燕教授作了题为“从避讳字看《崔禹锡食经》的成书年代”的主旨发言。她指出,《崔禹锡食经》是很早就散逸了的食物本草书。中国只见《隋书・经籍志》“崔氏食经四卷”的记录,日本则直到室町中期仍见存世。其主要内容可通过《医心方》得到确认。《本草和名》中作为与《和名类聚抄》共同的出典,仅次于《新修本草》。他通过《医心方》和《新修本草》的写本,进行《崔禹锡食经》避讳“世”“治”以及“叶”的异体字“𦯧”的整理和判断,推测了其成书时间。河南师范大学张文宏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静教授作了题为“日本藏宋元禅僧墨迹史料价值探析”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墨迹史料属于“原始史料”和“无意史料”,具备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史料价值较高。面对这一特殊史料群,未来研究要探索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创新,包括通过搭建墨迹GIS数据库,调查其分布地点与日本政治中心迁移轨迹的关系;运用造纸工艺分析、颜料光谱检测等技术手段,构建墨迹传播的时空数据库;从宗派谱系认证、幕府权威象征、茶道精神载体等维度,解构墨迹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意义生产机制等等。兰州交通大学朱赟斌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铭敬教授作了题为“《冥报记》的古写本与《今昔物语集》震旦部的翻译研究刍议”的主旨发言。他围绕日本收藏的《冥报记》的古写本情况。在详细梳理《冥报记》的古写本情况基础上,对《今昔物语集》震旦部所收《冥报记》故事的研究与注释的问题点所在进行深入剖析。并举证说明《冥报记》古写本的系统整理与开展《今昔物语集》研究的关联性与重要性。首都师范大学王广生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玉平教授作了题为“日本杏雨书屋藏《论语郑注》残片(羽014ノ一)拼缀复原问题研究进展”的主旨发言。他指出,《论语郑注》目前已经亡佚,日本杏雨书屋藏《论语郑注》残片(羽014ノ一)保留了《论语·雍也》篇后半段郑注的内容。他结合目前吐鲁番出土的《论语郑注》残卷资料及其他相关辑佚材料,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推进相关郑注部分原文的拼缀复原工作。天津师范大学徐川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雪妮教授作了题为“日本中世禅林对《史记》的本土化阐释——以桃源瑞仙《史记抄》为中心”的主旨发言。她指出,桃源瑞仙的《史记抄》是日本人著述的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该书围绕“倭人如何创出新说”这一问题,在借鉴中国《史记》注本的同时,通过援引日本文献、记录禅林生活、借用室町幕府与明朝的现实外交等方法,对《史记》进行了本土化阐释。桃源瑞仙以“他者”视野积极寻求日本《史记》学之价值,其目的既有以中国经史之学补日本五山禅林诗风浮华之流弊的渴望,又暗含其欲借宋学新注,打破日本自平安时代以来由博士家学者垄断的汉籍“师行”特权,弘扬五山禅林汉学之气魄。延安大学董璐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中华书局编审洪涛作了题为“AI推动下的典籍整理与传播”的主旨发言。他从中华书局古籍出版与数字化工作的实践出发,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的文本识别、标点整理、注释翻译、语义搜索等方面的能力,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整理、大众阅读、媒体融合中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河南师范大学李晓红教授主持了该主旨报告。
3月15日下午,会务组依据参会代表的论文投稿开设了5个分会场,分别围绕“中国典籍日本写本文献研究”“汉文写本文献与东亚书籍史研究”“典籍传播与思想文化研究”“典籍传播与文学关系研究”“硕博论坛”等议题进行了分组论坛。参会者们围绕发言人的报告,展开了热情洋溢的深入交流,达到了思想碰撞和互学互鉴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和共识。分论坛特邀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参会代表进行点评。
闭幕式上,各分组论坛主持人分别汇报了小组发言情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晓平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向学院的周密筹划和精心组织表示感谢,对会务组和志愿者的热情周到的服务致以崇高敬意。他还分享了关于典籍传播与文明互鉴研究的“三份焦虑与不安”,为将来更好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如何更好赋能典籍整理与传播;二是关于写本学研究,如何看待汉文化与汉字的问题,作为学者,只有站稳中国立场,才能下笔有神,笔下有根;三是研究中国典籍,考证它们的出现时间、地点和缘由固然重要,但同样值得认真思考的是,为何它们能被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民共感、共享、共学。他希望今后的典籍传播与文明互鉴研究者能够足够关注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充分缓解以上“焦虑与不安”。最后,他表达了对所有参会者的美好祝愿:杏花雨满天,杨柳风拂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士超主持闭幕式。
本次研讨会聚焦“中国典籍传播与东亚文明”,汇聚了该研究领域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群体智慧,是一场高层次的跨学科对话。各位专家围绕“中国典籍域外(非日本藏)写本文献研究”“汉文写本文献与东亚书籍史研究”以及“中国典籍翻译与汉语文化传播研究”等议题,畅所欲言,深度解读中国典籍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的传播及其对东亚文明进程的影响,为中国典籍域外写抄本研究,扩大中国典籍研究的学术领域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有效促进了中国典籍的外译传播和世界文明互鉴,为建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学界贡献。
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