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前沿论坛在我校顺利召开。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负责人等多所知名院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学习。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苗雨,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国兵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孙士超主持。
苗雨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我校的校史校情和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学校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他强调,学校始终把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推进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他希望各位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学校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传经送宝、指明方向。他要求,学院在精心组织,办好高质量会议的同时,抢抓“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宝贵机遇,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习,共同为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全球语言教育治理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学校“双一流”创建工作做出学界贡献。
刘国兵向与会领导、专家及参会代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他指出,今年是学院办学50周年,五秩风雨,半百辉煌。半个世纪以来,学院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加强教学供给侧改革,始终致力于培养更多“既会外语也懂文化”的具备国际胜任力的外语人才,大力开展与国际组织和其他语言文化推广机构进一步深化合作,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中国教育新质生产力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高质量国际中文教育人才队伍打造增加源头供给。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而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以主旨报告方式进行。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利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深度集成自然语言理解、语音智能处理、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多种信息技术,融合语言资源建设方面的积累,构建实用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精准赋能国际中文教学学前、课前、课中、课后、学后各环节,实现批量定制学习资源、智能辅助备课、学情监测、自动评价等智慧教学功能,促进国际中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他认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还存在许多理论和问题实践上的困难,包括思想观念、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障碍。因此当前和今后,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建设,要着力在理论建构、“三教”问题、技术跟进和落地应用场景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
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史金生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内涵及构建策略”的主旨发言,他从语言属性、文化属性、教育属性三个维度,阐释了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及构建策略。他认为,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汉语知识体系和文化知识体系两个方面。汉民族文化特征背景下的互动性、叙事性、说理性、主观性构成汉语的四个特点,应在汉语知识体系中有所体现。国际中文教育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化知识体系的根本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观念是核心内容;文化自信、跨文化交流是基本遵循。从教育属性着眼,教学中要注意“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他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叶军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改革的实践导向”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学位法》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者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申请学位。在经过7年试点后,国际中文教育作为独立设置的专业类别,2025年开始正式招生,恰逢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改革。他围绕《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应用、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学科多元化发展要求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理论转化”“实践成效”的双重导向,详细阐释了实践成果认定的必要性,实践成果的类型,以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案设计四类实践成果作为学位认定成果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娄宝翠教授主持了以上发言。
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秀玲教授作了题为“汉语书面语的特点及其作为二语教学问题”的主旨发言,她指出,经过几代学人接续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弱渐强,形成“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语言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面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业态,高层次、高素质国际学生培养无疑将极大助力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和讲好中国故事。她认为,国际上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较之日常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将更好拓展中文使用的广度和深度,承担运用中文创造和推广新知识的重要使命。然而,受制于汉语书面语自身研究现状,尚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学生书面语教学实际需求。她从高层次国际中文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探讨汉语书面语的特点及其作为二语教学问题。
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辉教授作了题为“区分定位,协调发展:国际中文学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并进之路”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专业博士与学术型博士的定位有所不同,学术型博士主要侧重于培养博士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专业博士则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国教专博的独立设置意义重大,一方面,从依附于教育专博到完全“自立门户”,意味着国际中文教育已经有了自主的学位管理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他认为,“国际中文学”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自设二级学科,或者进而作为面向未来培育的一级学科,其学科定位契合了国际中文教师的学科实际,不仅可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夯实学科和学术基础,还可与国教专博人才培养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娄宝翠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博士国际化素养提升路径”的主旨发言,她基于Hunter国际化素养三维框架及最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基本条件,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博士国际化素养的构成要素:三维度九要素,即态度、知识和技能三维度,以及全球公民意识、教育家情怀、专家学者风范、世界多元知识、专业精深知识、基础人文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九要素。她进一步阐释了提升路径,一是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拥抱多元文化,培养教育情怀与学术风范坚守教育初心;二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追踪世界前沿,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化理论水平;三是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加强情境操练,强化交流沟通能力增强职业技能。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士超教授主持了以上发言。
闭幕式上,特邀嘉宾史金生作总结发言,他向学院的周密筹划和精心组织表示感谢,对会务组和志愿者的热情周到的服务致以崇高敬意。他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在发言中提出的真知灼见,认为此次论坛是一场思想交流、碰撞的学术盛宴,将深度赋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本次论坛聚焦“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发展、创新与机遇”,汇聚了该研究领域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群体智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国作为母语国的责任”等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各位专家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师资与人才培养”等议题,深入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语言教育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做出了学界贡献。
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