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当前时间:

学院新闻

外国语学院举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语言与文化交流合作高端论坛

发布时间:2025-04-07浏览次数:114

45日,由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语言与文化交流合作高端论坛在我校顺利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秦法跃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内知名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国兵主持。

秦法跃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校的校史校情和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学校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他指出,学校始终把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推进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希望各位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事业传经送宝、指明方向。学院在精心组织,办好高质量会议的同时,要抢抓“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宝贵机遇,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习,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和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外语人才培养做出学界贡献。

雅罗斯拉诺娃向与会领导、专家及参会代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但成效将惠及全人类,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开辟了新空间,本次论坛将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走深走实。她希望通过本次论坛,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语言文化领域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而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以主旨报告方式进行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德米特鲁克教授作了题为“俄哈两国俄语语言个性对比研究”的主旨发言。她以俄罗斯族群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哈萨克斯坦俄裔社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人)与俄罗斯本土族群(俄罗斯俄罗斯人)在语言意识层面呈现的认知图式差异。在社会经济转型与跨文化交融的双重语境下,探讨了俄语语言个性中民族文化要素的适应机制与文化根性特征。通过整合词典资源与实证数据,考察地缘文化差异对俄语认知范式的影响路径,探究跨境俄罗斯族群在语言世界观维度呈现的稳态特征与流变规律,及其折射的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同构性与异质性。

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博士生导师、普希金俄语学院科研教育中心主任,米罗诺娃教授作了题为“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的主旨发言。她以俄罗斯国家语料库НКР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效用。她指出,语料库作为持续更新的语言资源库,НКРЯ不仅收录大量真实语料,还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词汇系统的历时演变,包括传统规范表达、新兴专业术语及社会俚语等语言现象,为学习者提供动态的语言文化认知框架。她认为,在俄语教学实践中,当学习者结合语料库中的语言使用规范进行表达训练时,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有所提高。

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哈尔琴科教授作了题为“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的生成机制与策略研究”的主旨发言。她认为,在中俄文化交互实践中,理解障碍呈现出符号系统-认知模式-社会规约的三维生成路径,文化语境差异作为核心调节变量,与交际主体共同构成动态关联系统。她通过解构语言表征差异、认知图式错位、社会规范冲突等核心维度,剖析文化距离与理解效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据此构建了包含语用适应、认知调适、语境重构等多元策略的干预框架。她指出,建立双向文化诠释机制能有效消解即时交际障碍,可形成预防性文化缓冲层,为跨文化对话提供动态调节路径。南乌拉尔国立大学语言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雅罗斯拉诺娃主持了以上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刘佐艳教授作了题为‘俄汉民族观念域中的“圆”与“方”’。她指出,刘佐艳教授作了题为‘俄汉民族观念域中的“圆”与“方”’。她指出,观念域是民族观念的总和。观念既可以用语言符号来表达,也可以依靠身势语、表情、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符号系统得到外化。民族观念域包括民族语言观念域和文化观念域。“圆”кругквадрат不仅是几何图形,还是存在于古代文化中的最古老象征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在神话、仪式、日常观念、哲学、艺术、建筑之中,体现民族对宇宙时空的认识。俄汉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圆”“方”观念,构成民族观念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不同形式现实化在语言符号、象征符号(仪式、建筑、图形——太极图、世界之树等)中,对相应的语言符号、象征符号的语义进行解构和分析可以深入到民族世界观和精神世界,揭示民族思维方式及民族对世界感知、认识和理解的特点。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委员会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卫红教授作了题为“普希金童话诗:跨文化对话中民族记忆的诗学重构”的主旨发言。她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世界文学的成功经验激活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焕发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成为文学研究理应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普希金的童话诗正是俄罗斯文学民族性构建与德国浪漫主义交融的典型案例。普希金创作时期正值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民间文化的复兴,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西风东渐、文化主体的双重需求,以及普希金本人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促使普希金的创作对民间文学的回归。通过从童话体裁的形式重构、叙事模式的现代性改造、叙事功能的现实性转向,普希金创造了独特的童话诗体裁,重铸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记忆,实现了对俄罗斯民族文化基因的提炼与升华,创造了俄罗斯文学新形态,奠定和推动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王松亭作了题为“关于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一点思考”的主旨发言。他通过对русистика, россиеведение等概念的解析,同时结合我国近年来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定位,对中俄两国学术界国别区域学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详细阐述了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基本要素,为中国学者从事俄罗斯学研究指明了路径。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亮教授作了题为“认知语言学视野下俄语语义的‘人类中心性’研究”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人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特点体现在语言当中,便是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性”。认知语言学对“人类中心性”的探讨,可以追溯到“说话人”говорящий作用的发现。认知语言学将语言主观性研究放入“人类中心性”的研究范畴,并将“语言的主观性”同语言的“自我中心性”相联系。作为语言系统功能实现的开端,“人类中心性”不可能仅仅体现在“说话人”,或者“观察者”身上,而是更广泛地体现在泛指的人上,即“认知主体”身上。在语义范畴化的过程中,在词汇层面,“人类中心性”体现在包含“说话人”因素的词汇(主要有说话人空间词汇和说话人时间词汇)和包含观察者”因素的词汇。在句法构式层面,“人类中心性”体现在存在构式或处所构式中的动词语义、存在阈/处所阈语义和二格主体语义当中。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士超教授主持了以上发言。

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瓦西里耶娃教授作了题为“美俄中三国谈判言语策略的跨文化差异研究”的主旨发言。她指出,在国际谈判中,言语策略的差异性是影响协商进程的重要因素。当前俄罗斯与相关国家的谈判实践表明,谈判言语策略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多方共识的达成效果。她以俄、美、中三方谈判案例为对象,系统分析言语策略与文化传统、历史渊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对谈判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具体情境、文化传统和谈判者特质三个层面对言语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南乌拉尔国立大学雅罗斯拉娃教授主持了该发言。

南乌拉尔国立大学雅罗斯拉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创新能力的多维发展路径探析”的主旨发言。她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当前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正在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域。在语言教育领域,教师创新能力被视为影响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其内涵在技术赋能的教育环境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研究显示,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的整合: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能力、教学方法的设计重构能力以及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能力,具体表现为数字工具应用素养、教学策略创新意识、技术环境适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及数字化协作能力等核心要素。从能力发展机制来看,教师专业成长与其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存在显著相关性。她认为,构建支持性的专业发展环境需着重关注三个基础层面:其一,建设分层分类的数字化教学支持体系,为教师提供适切的技术应用指导;其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支持框架,搭建跨校际、跨学科的专业对话平台;其三,创建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场域,促进数字工具与教学场景的有机融合。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瓦西里耶娃教授主持了该发言。

本次论坛还在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和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另设两个分会场。45日下午,会务组依据参会代表的论文投稿情况,围绕区域语言文化发展研究”“理论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等议题进行了五组平行论坛。参会者们围绕发言人的报告,展开了热情洋溢的深入交流,达到了思想碰撞和互学互鉴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和共识。分论坛特邀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参会代表进行主持、点评。

闭幕式上,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赵成福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论坛,是在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他希望大家以本次论坛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语言与文化交流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哈尔琴科教授向学院的周密筹划和精心组织表示感谢,对会务组和志愿者的热情周到的服务致以崇高敬意。她认为,此次论坛是一场思想交流、碰撞的学术盛宴,将深度赋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语言与文化交流合作,高质量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闭幕式由孙士超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语言与文化交流合作”,汇聚了该研究领域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群体智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和中共河南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的生动实践。各位专家围绕“区域语言文化发展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理论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等议题,深入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多元文化理解与互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推动共建国家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共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语言教育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做出了学界贡献。

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