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社会事业学院举办“实务专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特邀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东大阳堤村的党支部书记陈来胜分享自己在党建引领下把“乱、穷、差”的东大阳堤村治理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实务经验。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陈妍娇主持,社会工作系师生代表现场聆听,并同步进行线上直播。
在陈来胜书记介绍了自己担任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的契机和历程后重点讲述了基层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中的五个要点:可归纳为“五大抓手”与“三支队伍”的有机联动,通过建强支部筑牢组织根基,以落实发展激活内生动力,秉持群众至上理念凝聚民心,依托抓实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借助健全机制实现长效治理。在此过程中,村“两委”班子、党员先锋队和村民代表三支队伍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构建起党建1+N工作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陈来胜团队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的宗旨,通过清产核资盘活存量资源,以招商引资打造村级产业园,成功实现“产业造血”,既解决了村民就业难题,又系统性化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面对新时代要求,他们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乡村振兴的持续动能。文化建设方面,创新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邻里关系、家风传承、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及村规民约五大载体,通过“每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态。治理体系构建上,创造性提出政治引领、自治筑基、法治保障、德治润心、数治赋能的“五治融合”模式,并提炼出“三五六八”特色工作法:通过“三个一”规范决策程序,“五步法”深化民主协商,“八字诀”提升治理效能。针对干部队伍建设,陈书记特别强调农村干部需具备政治坚定、作风务实等六项基本条件,以及服务意识、创新思维等四项核心素质。民生保障层面,实施“四维暖心工程”:建立儿童关爱体系,打造青年信仰培育平台,保障中年群体充分就业,完善老年社会保障网络。在陈书记的带领下,通过这一系列系统性改革,东大阳堤村从“乱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从“穷村”到集体经济年收入超300万元富裕村的跨越式转变,谱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互动环节中,现场与线上师生就“村庄宗族派系竞争”“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的合理规划和分配”“支撑力量”“创新制度”等问题踊跃提问(本场直播共计2900余人次听讲,获赞2.4万余次),陈来胜结合一线实务经验给予针对性解答。
社会工作系主任杨威威在总结中指出,我们在课本上学习的有关城乡发展、乡村振兴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复杂的乡村治理问题面前仍是不充分不足够的,要加强实务经验积累。这样基层治理的成功表明乡村发展不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而有其自身的本土优势和实践方法和智慧,这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去发现、感受、探索、反思、创新。陈书记坚持惠民利民,个人累计捐助困难群众20余万元,曾获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他的价值情怀和优秀的表达能力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经过这场经验分享,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师生都收获颇深。据悉,本次讲座系社会事业学院“实务专家大讲堂”系列活动的第三场,后续将邀请资深社工、基层管理者等业界专家开展交流,强化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
(社会事业学院 杨睿)
1-1 实务大讲堂简报(可扫描二维码聆听讲座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