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防艾进社区,青春力量护家园——河师大学子用实际行动筑牢健康防线
七月流火,温情涌动。7月10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禁毒防艾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走进河师大家属院,一场以“禁毒防艾,守护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此温情上演。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忱,为社区居民编织起一张抵御毒品与艾滋病的“防护网”。
图1 宣讲团在河师大家属院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多元宣讲入人心,健康知识“活”起来。活动伊始,家属院入口处的宣传点便成了最热闹的角落。志愿者们化身“健康讲解员”,将精心准备的宣传手册递到居民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专业知识:从常见毒品的伪装形态到其对身体与家庭的毁灭性危害,从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到日常预防的“小妙招”,原本晦涩的医学知识在生动比喻中变得清晰可感。“原来跳跳糖、奶茶粉也可能是毒品的‘伪装’,真是长见识了!”一位阿姨看完手册后恍然大悟,连连感叹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图2 宣讲团成员向社区居民宣讲禁毒防艾知识
问答互动环节更让现场气氛升温。“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吗?”“青少年该如何拒绝陌生人递来的饮料?”面对居民们的提问,志愿者们耐心解答,既纠正了“谈艾色变”的认知误区,也传授了实用的自我保护技巧。阳光下,一张张认真倾听的脸庞,一声声恍然大悟的回应,见证着知识传递的力量。楼宇间的脚步声同样充满意义。志愿者们分组走进居民楼,敲开一扇扇家门,将健康叮嘱送到老人膝下、孩童身边。“大爷,这是禁毒防艾的宣传页,您看看,平时多提醒家里年轻人注意防范。”温和的话语搭配细致的讲解,让“珍爱生命,远离毒艾”的理念悄悄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看到居民们从懵懂到警醒,从疑惑到重视,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志愿者们的心声道出了共同的信念。此次河师大家属院之行,不仅让健康知识落地生根,更在社区中播撒下互助互爱的种子。未来,这支青春队伍将继续带着使命出发,以校园为原点,向更多角落延伸,让禁毒防艾的声音传遍街巷,用点滴行动汇聚成守护生命的磅礴力量,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社会事业学院 赵丽娜 张贵媛)
(审核人:田嘉玺 指导老师)
禁毒防艾进社区 青春聚力护健康
为筑牢社区居民毒品与艾滋病防范意识,传递健康生活理念,7月9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禁毒防艾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走进红星社区,以防艾宣传'净'社区,青春有梦莫'毒'行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生动实用的科普宣讲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化身科普小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案例,向社区居民与青少年系统讲解毒品的种类、危害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前总觉得这些离自己很远,听了讲解才知道防范就在日常细节里。初中生陈静怡听完后认真说道,表示会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同学。社区居民刘女士也深有感触:这类宣传太及时了,毒品和艾滋病的隐蔽性强,多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家人,咱们都该主动抵制。这场宣讲不仅让居民们掌握了实用的防护技能,更在社区里播撒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种子,助力营造全民参与禁毒防艾的良好氛围。
此次宣讲活动,既为社区筑起了健康防线,也让志愿团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凝聚了青春力量。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将持续把公益服务做深做实,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审核人:田嘉玺(指导老师)
赵丽娜 张贵媛)
图1 宣讲团在红星社区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图2 宣讲团成员向社区小朋友讲解禁毒防艾知识
禁毒防艾宣讲走进宝龙:科普护航健康生活
2025年7月8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禁毒防艾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步履不停,先后走进宝龙广场与宝龙天地,以一场形式丰富、意义深远的公益宣讲活动,将禁毒防艾知识化作春风,吹进万千民众心间,切实筑牢公众的健康防护意识防线。
广场宣讲热,市民参与乐。清晨9时,阳光正好,宣讲团成员已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宝龙广场。他们手中紧握的宣传页与科普手册,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承载着守护健康的责任。实践队员条理清晰地讲解着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的形态特征、成瘾原理,深刻剖析其对人体身心的双重摧残。同时,围绕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展开科学解读,让市民对这一公共卫生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随着商场人流渐密,宣讲团迅速分组,在广场各区域及周边道路开展流动宣讲。面对市民的提问,成员们信手拈来“伪装成零食的新型毒品”“不安全输血致感染”等真实案例,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拆解毒品与艾滋病的危害,让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我每天接触这么多顾客,得把这份资料放在摊位上,让大家都能看到,尤其是年轻人,可不能沾这些坏东西!”广场旁小吃摊主刘先生主动领取资料时的话语,道出了商户对禁毒防艾的支持。而正在逛街的初中生小李听完宣讲后也颇有感触:“以前了解得太片面,今天才知道有这么多要注意的,以后我不仅要自己提高警惕,还会向朋友宣传!”
健康生活倡导,共筑和谐基石。午后,宣讲团转场宝龙天地,将目光投向周边社区居民,开展防艾专题宣讲。实践队员不仅再次明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更着重纠正“与患者共餐会感染”等认知误区,呼吁大家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接纳艾滋病患者,摒弃歧视。烈日炎炎下,成员们热情不减,向居民递上防艾手册,细致讲解“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不规范纹身”等防护建议。社区居民王阿姨听完后深有体会:“以前总对他们敬而远之,现在才知道错了。以后我会用正确方式关心他们,也教家人邻居正确认识艾滋病。”
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提升了公众的禁毒防艾意识,更在街头巷尾播撒下健康理念的种子,营造出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宣讲团成员而言,这既是一次实践锻炼,更是一份社会责任感的升华。未来,宣讲团将继续怀揣初心,走进更多社区、学校与公共场所,让禁毒防艾知识深入人心,为守护万家健康、建设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人:田嘉玺(指导老师)
赵丽娜 张贵媛)
图1 宣讲团在新乡宝龙广场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图2 宣讲团在新乡宝龙天地周边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图3 宣讲团成员向中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科普宣讲
图4 宣讲团成员向商场商户进行禁毒防艾科普宣讲
图5 宣讲团志愿者向大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科普宣讲
青年志愿者深耕牧野湖 织密禁毒防艾协同防护网
为有效阻断毒品滥用与艾滋病传播的交叉感染链条,7月5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禁毒防艾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深入新乡市牧野湖周边及牧野公园,开展毒艾双防专题科普活动。此次行动紧扣国家公共卫生防控战略,通过专业化知识输出与沉浸式场景体验,为市民构建科学的风险认知体系。
专业筑基 构建知识防护矩阵
团队依托疾控中心流行病学数据,构建医学-传播-社会三维知识框架。对10名核心志愿者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解析吸毒导致免疫屏障破坏与HIV易感性的病理机制;模拟共用注射器具的血液传播风险模型;阐释吸毒致贫背景下高危行为的传播放大效应。这种专业化赋能为宣讲活动筑牢理论根基。
多维破圈 创新科普传播范式
活动现场打造立体化宣教场景:在湖心长廊设置动态数据展区,通过可视化曲线对比吸毒人群与普通人群的HIV感染率差异;于公园东广场搭建实景干预站,以宣讲手册演示针具交叉使用的病毒传播轨迹;开设行为风险实验室,用PPT推演吸毒-高危行为-HIV感染的三阶传导链条。流动宣讲组深入休憩区,以失控的注射器等真实案例,揭示吸毒者面临的免疫崩溃、多重感染与社会排斥三重危机。
共治聚力 夯实公共健康防线
本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现场调研显示,超九成市民首次建立毒品与艾滋病的因果关联认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率达85%以上。市民张先生坦言:这种协同宣讲彻底打破了我的侥幸心理。该创新模式将逐步推广至新乡市各社区,持续构建识毒知艾、主动防御的社会健康屏障。活动同步传授毒品识别、诱惑拒绝、安全性行为等实用技能,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生活理念,从源头切断毒艾交织的传播路径。
(社会事业学院 田嘉玺(指导老师)张贵媛 赵丽娜)
图1宣讲团在新乡市牧野公园开展宣讲
图2宣讲团在新乡市牧野湖周边开展宣讲
图3宣讲团成员向市民进行一对一知识普及
为筑牢社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安全防线,2025年7月5日,“禁毒防艾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携手“青年进社区·携手共芬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于海德壹号社区开展主题科普活动,以趣味互动形式为辖区青少年儿童打造沉浸式知识课堂。
活动现场通过可视化宣教手段增强科普实效:精心制作的PPT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毒品类型、危害及艾滋病传播途径,禁毒仿真模型与预防知识展板形成立体宣传矩阵。孩子们在志愿者引导下有序参观,针对“奶茶包”“跳跳糖”等新型伪装毒品发出连连追问,宣讲团成员以“糖果不能随便吃”等生活化比喻,帮助低龄儿童理解高危物品辨识要点。互动环节设计充满巧思,“禁毒飞行棋”“防艾知识大转盘”等游戏将严肃知识转化为童趣挑战。当被问及“陌生人给的彩虹糖能不能要”,小学生小王举手抢答:“那可能是毒品伪装的,我要马上告诉老师!”“这个哥哥的讲解让我知道了毒品是什么,我以后一定会远离毒品,拒绝陌生人给予的东西。”小赵小朋友认真的在宣讲课上说道。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防患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植童心。
“孩子是家庭防毒防艾的第一传递者。”宣讲团成员关炳豪表示:活动不仅要教会孩子“识毒拒毒”的本领,更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共同参与。现场发放的亲子手册中,特别设计“家庭禁毒公约”签署环节,已有53组家庭完成承诺签名。
此次活动累计覆盖社区青少年儿童80余人次,收集家长反馈问卷68份,92%受访者表示“孩子回家主动讲解了预防知识”。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建立“每月一主题”社区科普长效机制,持续织密青少年健康防护网络。
(审核人:田嘉玺(指导老师)
赵丽娜 张贵媛)
图1 宣讲团在海德壹号社区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图2 宣讲团成员为青少年儿童群体开展专项科普宣讲
社会事业学院走进红星社区开展“禁毒防艾”主题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禁毒防艾意识,筑牢健康成长防线。 7月5日上午,社会事业学院青年进社区·携手共芬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联合师大“艾”之声禁毒防艾宣讲志愿服务团,共同走进红星社区,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联合宣讲。
活动中,志愿者关炳豪首先围绕禁毒主题开展讲解。“如果染上毒品,你们爸爸妈妈辛苦挣的钱都会没有的,而且他们辛苦养育你们的努力也会消失,你们想这样过么?”他结合儿童认知特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毒品的种类和危害,强调“一人吸毒,祸害全家”的道理。他还特别引导孩子们学习识别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毒品陷阱,例如罂粟花的特征识别、警惕陌生人提供的零食糖果等,并教授了遇到可疑情况的正确应对方法。讲解中,孩子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志愿者们也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随后,宣讲内容转向科学防艾。关炳豪系统介绍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通过案例和互动回答,帮助孩子们认识艾滋病的转播途径与防治。“血液、母婴和性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但日常的接触不会传染。”他特别强调,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很重要,消除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歧视同样重要。这番讲解既普及了科学知识,也传递了平等关爱的理念。为整场宣讲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次联合宣讲充分展示了学院多团队协同发力的特色,通过整合不同团队资源,实现内容互补、形式创新,使宣讲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未来,社会事业学院将持续探索多团队协作模式,优化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更多优质资源精准对接社区需求,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
(社会事业学院 指导教师代梦缘 杨立恒)
禁毒防艾知识宣讲进商圈 志愿服务传递健康正能量
为响应国家公共卫生战略号召,提升全民疾病防控意识。2025年7月4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禁毒防艾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走进新乡市胖东来生活广场(总店与分店),开展公益宣讲活动。活动以“科学防护+观念革新”为核心,通过多元科普形式筑牢社会健康防护网,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
精准筹备:构建专业化知识传播体系。活动前期,团队负责人结合当前艾滋病流行态势与市民认知需求,开展系统性筹备工作:组织志愿者参与传播理论、案例解析及互动技巧培训,明确“科学知识通俗化、防护技能实用化”的宣讲原则,通过模拟演练提升现场沟通能力,为知识精准传递奠定基础。
多元宣讲:打破认知误区传递包容理念。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以“理论讲解+案例警示+互动答疑”模式展开科普。在核心知识普及环节,通过详解艾滋病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大途径,强调安全防护措施,同步科普毒品滥用与艾滋病感染的关联性。在观念纠偏行动环节,通过感染风险误判真实案例破除“日常接触感染”“感染者歧视”等认知误区,呼吁公众以包容态度接纳艾滋病患者,现场设置一对一咨询台,为市民提供个性化风险评估与防护建议。在群体精准触达阶段,针对商圈内不同年龄段人群特点调整宣讲策略——向老年人强调正规医疗渠道的重要性,为中学生讲解青春期健康防护知识,对上班族普及毒品伪装形式与职场防艾要点。
社会反响:从知识接收到行动转化。活动覆盖胖东来商圈超千名市民,据调查问卷显示:92%参与者表示“系统掌握艾核心知识”,85%承诺“向亲友传播包容理念”。一位参与咨询的老大爷感慨:“这样的宣讲让科学战胜偏见,才是真正的健康新乡建设。”实践队员张贵媛在采访中提到:“我们希望通过持续行动,让‘知艾防艾、拒绝毒品’成为全民共识,助力感染者有效融入社会。”
据悉,该团队将以本次活动为起点,推出“校园-社区-商圈”系列宣讲计划,以青年力量推动公共卫生知识下沉,为建设健康中国,构建健康社会治理体系注入活力。
(社会事业学院 田嘉玺(指导老师) 张贵媛 赵丽娜)
图1宣讲团在新乡市胖东来生活广场总店开展宣讲
图2宣讲团在胖东来生活广场分店进行宣讲
图3宣讲团志愿者向商场顾客讲解禁毒防艾知识
图4宣讲团志愿者与老年市民进行一对一咨询互动
图5宣讲团成员为中学生群体开展专项科普宣讲
禁毒防艾宣讲走进万达广场 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有位阿姨说终于知道怎么教孙子识别毒品了,这种反馈就是最大动力。”宣讲团成员王诗嘉虽嗓音沙哑却倍感振奋。2025年7月3日,社会事业学院“禁毒防艾”宣讲团深入新乡万达广场及宏力大桥周边区域,开展了全天性公益宣讲活动,通过多元形式普及禁毒防艾知识,助力提升公众健康防护意识。
商场宣讲掀热潮,互动传播显成效。上午9时,宣讲团成员已抵达万达广场,以宣传页、科普手册为载体,系统讲解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的形态特征、成瘾机制及对身心的破坏性影响;同时围绕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展开科学阐释。随着客流增加,成员分组行动,在商场各区域及周边道路开展流动宣讲。面对市民提问,宣讲团成员结合“伪装成饮料的新型毒品”“共用针具的感染风险”等真实案例,用通俗语言剖析危害。某服装店老板陈女士主动领取宣传资料并表示:“要让进店顾客尤其是家长了解这些知识,对孩子保护很重要。”中学生小林同学边听边记录:“以后在网吧看到奇怪饮品一定会提高警惕。”
大桥周边续宣讲,科学防艾消偏见。午后,宣讲团转战宏力大桥周边,针对社区居民开展防艾专题宣讲。除重申传播途径外,重点纠正“日常接触会感染艾滋病”等认知误区,呼吁以科学态度对待感染者,消除社会歧视。宣讲团成员不惧辛苦,顶着烈日发放防艾手册,用“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不规范医疗操作”等具体建议,指导居民建立健康防护习惯。
此次实践活动覆盖各年龄段人群,通过“案例讲解+现场答疑+资料发放”的形式,让数百名市民深入了解禁毒防艾知识。“禁毒防艾”宣讲团以专业素养与热忱态度,为构建健康和谐社会注入了青春力量。据介绍,该团队后续将走进社区、公园、校园等更多场所,持续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推动禁毒防艾知识广泛普及。
(社会事业学院)赵丽娜 张贵媛)
图1 宣讲团在新乡万达广场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图2 宣讲团在新乡宏力大桥周边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图3 宣讲团成员向中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科普宣讲
图4 宣讲团成员向商场商户进行禁毒防艾科普宣讲
图5 宣讲团志愿者向中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科普宣讲
禁毒防艾宣讲志愿行 青春力量筑牢健康防线
为深入落实国家禁毒防艾工作部署,推动全民防毒拒艾意识提升,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禁毒防艾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于2025年7月2日,走进建设路商业街及新乡市康桥名苑小区周边,开展为期一天的志愿科普宣传活动,以专业力量服务社会,获市民广泛关注。
精准筹备:专业培训赋能宣讲实效
活动前,团队负责人结合队员专长及新乡市民知识储备情况科学分配任务,并对宣讲志愿者开展系统专业培训。现场宣讲中,志愿者通过发放图文手册、一对一讲解、互动问答等多元形式,向过往群众详解毒品危害机理、艾滋病传播途径及科学防护措施。针对新型毒品伪装手段,志愿者特别以“奶茶粉”“跳跳糖”等真实案例警示,提醒居民提高警惕;同时呼吁公众以科学态度对待艾滋病,消除偏见、传递关爱。
实践成效:知识普及推动观念革新
“禁毒防艾就得这样落到日常,不能只喊口号!”一位参与活动的市民感慨道。此次活动通过“理论科普+案例警示”双轨模式,不仅强化了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更推动社会对艾滋病群体的认知从误解走向包容。正如志愿者周怡雪所讲:“禁毒防艾是认知到行动的全程实践,我们要让科学知识成为防护盾牌,让关爱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据悉,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将持续深化系列宣传活动,以青春之力助力无毒社区构建,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图1 宣讲团在商业街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图2 宣讲团在新乡康桥名苑开展禁毒防艾宣讲
图3 宣讲团志愿者向小学生进行科普宣讲
图4 宣讲团志愿者向社会民众进行科普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