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我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歌声育心·手语传情

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为孩子们带来“感恩的心”音乐课堂

以歌传情,以舞润心。710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走进郝光屯小学,通过《感恩的心》歌曲学唱与手指舞教学,让孩子们在旋律与律动中感悟温暖,培育直面困境的勇气与感恩之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课堂伊始,实践队员侯蓉先讲述歌曲背后的温暖故事——失明女孩用歌声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引导孩子们联想生活中“被照顾”的瞬间:雨天里同学递来的伞、生病时老师端来的热水……孩子们在歌词与故事间,触摸到“感恩”的温度,清澈的歌声里渐渐多了几分真挚情感。

手指舞教学环节,实践队员将歌词转化为灵动手势:双手合十轻放胸前,是“感谢”;拇指相扣缓缓打开,像“拥抱阳光”;手指交叉绕圈,寓意“把温暖记心间”。孩子们跟着实践队员的示范,从略显生涩到熟练配合,小手掌翻飞间,动作与歌词呼应,“感恩”不再是抽象的词语,化作看得见的律动。当歌曲旋律再次响起,孩子们边唱边舞,稚嫩的脸上满是专注,眼中闪烁着对身边人的珍视。

歌声袅袅,舞姿轻盈。这堂抗逆力教学课,让感恩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志愿服务团以音乐与律动为桥,帮助乡村孩子在爱与温暖中积蓄成长力量,学会用感恩之心面对生活,以坚韧之姿迎接未来。

(社会事业学院 侯 蓉)


粘贴画中绘心声,艺术点亮成长路

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为郝光屯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场充满创意的“抗逆力成长课堂”

78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为郝光屯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充满创意的“抗逆力成长课堂”,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用粘贴画创作表达心声,让艺术之美浸润心灵,为成长注入温暖力量。

“看,这些彩纸能变成小动物、小房子,还能画出你的小心愿呢!”课堂伊始,实践队员们拿出五颜六色的彩纸、胶水和剪刀,用生动的演示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粘贴画。他们从“颜色”入手,引导孩子们联想不同色彩的含义:红色像燃烧的小火焰,代表热情;蓝色像清澈的小河,藏着平静;绿色像春天的小草,满是希望。孩子们盯着桌上的材料,眼里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创作环节,实践队员给出“我的家”“开心的事”“想变成的样子”等主题,也鼓励大家自由发挥。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仔细剪裁出爸爸妈妈和自己的模样,拼贴成一幅“全家福”;有的把黄色彩纸剪成太阳,周围贴上彩色小花,说这是“最开心的一天”;还有的用灰色纸条拼出弯弯的小路,尽头贴了颗星星,说“这是我想走的路”。剪刀咔嚓作响,胶水轻轻涂抹,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小手中渐渐变成了充满故事的作品。

“粘贴画像一面小镜子,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心里的想法。”实践队员代元燚说道。在这场课堂里,孩子们用剪刀剪出心声,用胶水粘起梦想,在创作中学会表达,在分享中懂得共情。“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的队员们将继续在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上倾注心力,陪伴他们向阳而生。

(社会事业学院 侯 蓉)



菜园采摘乐

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带留守儿童享实践之趣

77日下午,社会事业学院“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的实践队员们带领郝光屯小学的孩子们前往校园菜园,开展蔬菜采摘实践活动,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上一抹别样色彩。

抵达菜园前,团队成员提前与小学老师沟通,了解菜园果蔬的生长情况以及孩子们平日里的行为特点和状态。踏入菜园,扑面而来的是蔬果清香,红彤彤的小番茄挂满枝头,鲜嫩的黄瓜垂在架上。团队成员迅速分工,一部分成员走到孩子身边,讲解采摘小番茄、黄瓜等果蔬的技巧:“摘小番茄要轻捏果蒂旋转,别伤着藤蔓”;另一部分成员则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脚下路滑,别跑太快,小心摔跤”。

随后,孩子们分组行动,瞬间活跃在菜畦间。他们眼神明亮,紧紧盯着果蔬,小心翼翼地伸出小手。有的孩子踮起脚尖,努力够着高处泛红的番茄,成功摘下后,兴奋地举给伙伴看;有的孩子轻握住黄瓜,缓缓扭转,将其收入小筐。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筐里便装满番茄、黄瓜等果蔬。

活动末尾,大家合力将采摘的果蔬整理分类。部分新鲜果蔬被送往校园食堂,为孩子们的晚餐加餐;剩下的由孩子们小心翼翼装进袋子,准备带回家与家人分享这份收获的喜悦。

通过此次亲近自然的农事体验,孩子们学到农业知识,在互动中收获陪伴与欢乐,填补了心灵的空缺,也进一步拉近了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的关系。

(社会事业学院 李佳瑶)



以戏剧为笔,撒红色种子

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开展“杨靖宇事迹戏剧教育”实践课

以戏为媒解码英雄热血,以剧为桥传承信仰力量。77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在新乡市延津县郝光屯小学开展了“杨靖宇事迹戏剧教育”实践课,让乡村少年在戏剧创作与演绎中,触摸抗联英雄的精神脉络。

课堂初始,实践队员胡恒博铺开杨靖宇将军的历史长卷:冰趟子战役的硝烟、林海雪原的足迹、棉絮充饥的坚毅……通过老照片与短视频,将英雄事迹拆解为“抉择”“坚守”“永生”三个篇章。“将军为什么放弃安全转移,选择孤身战斗?”“他最后时刻,心里在想什么?”孩子们的追问,叩响历史的回音壁。

角色体验环节,实践队员们化身“戏剧导师”,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形象的肢体语言,将杨靖宇将军童年时期目睹家乡被日军欺凌,立志报国的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神中透露出对英雄的崇敬。接着,志愿者引导孩子们进行台词练习,将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周旋时的慷慨陈词改编成简短而有力的台词,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英雄的气魄。

随着戏剧体验的深入,孩子们与杨靖宇将军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讨论环节,孩子们深受触动:“杨将军那么勇敢,那么爱国,我也要像他一样爱我们的国家!”“杨将军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还能坚持抗敌,我们遇到困难也不能放弃!”孩子们稚嫩的表演与眼神里的坚定和认真,让我们看到了爱国精神的生根发芽。

这堂戏剧体验课,打破常规,在角色体验中触摸英雄心灵,在情感共鸣中传承红色基因。孩子们在戏剧中回望历史,感受英雄情怀,提升了戏剧素养,培养了爱国情操,为未来成长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事业学院 张楚涵)



太极润童心 国粹焕新彩

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为郝光屯小学带来太极体育课

以拳传韵,以心承古。75日,社会事业学院“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为郝光屯小学开设太极体育课,让留守儿童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武术魅力,在动静之间强健体魄。

“双手如抱球,脚步似猫行……”操场上队员们带领孩子们随古乐起势。从“太极像老爷爷捋胡须”的童趣比喻切入,用“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等招式命名激发兴趣,孩子们模仿着舒展手臂,眼里满是对传统武术的好奇。


课堂以“四正手”基础动作为核心,队员们分解演示“虚步分掌”“云手转体”,手把手纠正姿势。当看到有同学将“倒卷肱”做得稳健时,全场响起掌声;遇到动作生涩的孩子,队员便蹲身以“小熊晃掌”类比指导。一个三年级的同学摆出“独立打虎”姿势笑问:“像不像大侠?”逗得伙伴们咯咯直笑,传统文化在趣味互动中自然浸润。

“太极课让孩子们静下来、沉下心。”支教老师廖小娜说道。刚柔并济的招式与“以柔克刚”的哲理交织,孩子们在“气沉丹田”的呼吸练习中学会专注,从“左右野马分鬃”的对称动作里感受平衡之美。角色扮演环节,大家轮流模仿“太极老爷爷”的沉稳姿态,在欢声笑语中深化对传统体育的理解。课后,不少孩子用粉笔画下课堂学的招式,校园角落悄然绽放着国粹新芽。

这堂太极课带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悄然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志愿服务团以生动教学,为孩子们打开传统体育之窗,让太极的刚柔之道照亮成长路。

(社会事业学院 侯蓉)



书香沁童心 阅读启未来

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带来沉浸式读书课

以书启智,沐光成长7月4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郝光屯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一堂沉浸式读书成长课。课程融合诗词赏析与名著品读,让经典书香浸润童心,点亮乡村少年阅读梦。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课堂伊始,轻快配乐中,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齐声朗诵朱熹《春日》。队员们从“春风”意象切入,引导孩子们联想“万紫千红”画面,让孩子们在平仄韵律间,触摸传统文化温度,稚嫩眼眸满是对诗词世界的好奇与探寻。

名著阅读环节,实践队员围绕经典名著《西游记》展开教学。聚焦“三打白骨精”经典片段,以精彩动画短片点燃兴趣,瞬间抓住孩子们目光。阅读时,情节牵动童心:看到“悟空被逐”,孩子们纷纷攥紧拳头,为悟空鸣不平;“白骨精现形”时,又忍不住惊呼,经典魅力在共情中悄然绽放。

“读书课像一把钥匙,打开孩子们看世界的新窗口。”支教老师胡恒博感叹。诗词豪情与名著哲思交织碰撞,孩子们在朗诵里汲取勇气,从《西游记》故事读懂团结、坚持与友爱。角色模仿、情景思辨环节,大家踊跃参与,在互动中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也悄然爱上阅读。

这堂读书成长课,让经典文学在乡村校园生根发芽。志愿服务团以生动形式,为孩子们搭建对话经典的桥梁,助力他们在书香中开阔视野、启迪心灵。阅读之光,照亮成长之路,温暖乡村教育。期待书香常润童心,伴乡村少年奔赴未来广阔天地。

 

社会事业学院 张楚涵



认识自我,提高能力

——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开展抗逆力活动


7月3日,新乡市延津县郝光屯小学的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学院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为这里的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抗逆力培养课程,通过“认识自我”主题活动和盆栽养护实践,帮助孩子们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多元互动启认知 画笔绘出“真我”模样

课程伊始,支教团队“猜猜我是谁”趣味互动破冰,迅速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随后,通过精心制

作的PPT和生动讲解团队成员引导孩子们从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多个维度全面认识自我。在“我的自画像”创作环节,孩子们拿起五彩画笔,认真勾勒自己的形象:有的用明亮的色彩展现活泼开朗的性格,有的通过细致的线条表现沉静内敛的特质

盆栽养护悟成长 生命教育润心田

为将抗逆力培养融入生活实践,支教团队特别设计了“小小园丁”盆栽养护活动。孩子们分组认领绿植,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学习了浇水、施肥、观察等养护知识。团队成员尚汭汭精心讲解,照顾绿植就像照顾自己一样,需要耐心与坚持,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此次抗逆力知识课程,不仅让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今后志愿服务团还将开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系列主题活动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社会事业学院 侯蓉

知识筑防线关爱护成长
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为乡村儿童撑起暑期安全伞


  

  7月2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爱在农村·绽放希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走进新乡市延津县东屯镇郝光屯小学,围绕暑期安全主题,为乡村儿童开展系列安全教育活动,重点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保驾护航。


  暑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针对这一安全隐患,实践队员精心设计防溺水教育课程。课堂上,队员们结合当地河流、水塘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溺水的严重危害,重点强调六不一会原则以及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为了让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队员们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形式,带领孩子们学习简单施救动作,同时反复强调未成年人不可盲目下水救人的安全底线。


  除此之外,志愿服务团还结合乡村实际,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在交通安全课堂上,队员们针对农用车混行、路口无红绿灯等乡村常见交通场景,通过动画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详细讲解安全骑行、步行规则。在消防安全教学中,队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识别消防标识、掌握灭火器使用方法。

  此次安全教育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乡村儿童普及安全知识,在他们心中播下安全的种子,护航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未来,志愿服务团将持续关注乡村儿童安全教育,用行动守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社会事业学院 张楚涵




  









版权所有©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学院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东校区 联系电话:0373-3328859

豫ICP备:05002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