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化学生活汇” 志愿服务团走进绿营小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培养我院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帮助社区居民提升科学文化素养,7月3日上午,学院“化学生活汇”志愿服务团在7月2日完成师大家属院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后,又走进学校周边另一社区——绿营小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该社区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志愿服务团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了精心筹备和充分调研,他们深入实地调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细致地走访和交流,充分了解居民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相关难题。同时,团队成员就如何更好地向居民科普化学知识进行了充分探讨,结合调研结果制定了详细的志愿服务活动计划,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活动当天,团队成员分工明确,行动有序。成员们在摊位上为居民进行生活中常见化学知识的讲解,通过白醋和小苏打向居民演示油锅除铁锈、水壶除水垢的过程,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原理,耐心解答居民的疑问,种种暖心举动获得了居民们的高度赞扬。
活动指导教师、2023级辅导员邢凯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绿营小区实践活动延续了先前师大家属院实践活动的专业底色,通过 “需求调研 — 方案定制 — 精准服务”的闭环模式,让化学知识真正扎根生活土壤;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既要当好 “科普宣传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化学原理,更要做好 “问题解决者”,把实验室的严谨态度转化为开展社区服务的务实行动,在帮助居民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锤炼专业应用能力。
(化学化工学院 孔若冰 张滢欣)
“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服务团走进绿营花园开展趣味科普活动
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精神,响应国家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政策,让化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居民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认知。7月3日,我院“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服务团走进绿营花园小区,开展了一场集科普宣传、产品试用、手册发放及小学生调研于一体的趣味科普进社区活动。
活动当天,志愿者们早早来到小区广场搭建宣传阵地。广场中央陈列着各类自制手工肥皂,团队成员刘亚丹、王鹤燃热情邀请居民试用,并详细讲解肥皂制作的化学原理。居民试用后连连称赞,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浓厚,现场交流十分热烈。
随后,团队成员在小区内为居民发放精心制作的科普手册。手册内容丰富,从厨房中用小苏打去油污、白醋除水垢的化学原理,到日常用品里的化学知识,都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呈现。志愿者们还结合手册内容现场答疑,将深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
针对小区小学生,志愿者们开展了一场特别的调研。他们设计了有趣的调查问卷,涵盖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等内容。团队成员在引导孩子们填写问卷的同时耐心交流,发现小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好奇心,尤其渴望参与有趣的科学实验。
此次活动在社区掀起了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潮,让居民们意识到化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紧密相关。未来,“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服务团将走进更多社区,开展多样科普活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 赵湘君 王意媛)
“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服务团赴种德小学、河师大附小开展化学科普活动
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下加强科学教育的号召,7月4日,我院“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服务团走进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种德小学,为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带来了一场“趣味化学点亮青少年科学梦”为主题的科普活动。
课程伊始,团队成员创新采用“魔法显色”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氛围。通过亚铁氰化钾、硫氰化钾与氯化铁溶液的显色反应,让学生在阵阵惊叹声中直观理解化学反应原理,迅速拉近他们与化学知识的距离。实验环节精彩纷呈,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变色龙”实验中,高锰酸钾与葡萄糖溶液发生反应,产生7种颜色的渐变过渡,学生们专注记录下这一奇妙过程;“水中花园”实验通过硅酸钠溶液与金属盐的沉淀反应,打造出宛如珊瑚群的“化学花园”,令学生们啧啧称奇。团队成员在演示过程中特别强调实验规范,详细讲解玻璃棒“竖直单向轻搅拌”的操作要领,以及药匙“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标准化使用流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
课堂上,志愿者清晰阐释化学内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教导,强调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梳理了化学发展史,从1661年波义耳定义元素,到1965年我国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重大突破,结合“黄金雨”“丙酮手电筒”等趣味实验视频,生动展现化学的学科本质。
“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基础教育融合的创新尝试,通过“专业科普+思政教育”模式,寓教于乐,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变成触手可及的‘魔法’,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感受科技报国情怀、提升实验探究与创新能力。
(化学化工学院 刘亚丹 朱小清)
三下乡“化羽”特殊人群帮扶志愿团全力做好工作部署
为确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7月1日至7月5日,我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出征前系列筹备工作。本次社会实践涵盖志愿者40余名。至今,志愿者均已完成前期培训与物资准备,即将奔赴实践岗位。
筹备初期,学院召开了专项指导与动员会议。会上,指导老师曹锟重点强调实践过程中的安全规范、服务准则与成果记录要求。他指出:要把安全工作作为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确保外出实践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在实践过程中要坚决树立当代青年良好形象,展现师大青年精神风貌。
本次活动涵盖线上支教、线下支教及返乡帮扶特殊群体子女三大项目。线上支教项目组分工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授课组和答疑组,并详细安排了各组分工。项目将依托互联网平台,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为中小学学生提供远程教学支持。另外,线下支教团队则针对对接的学校需求,准备了研钵,烧杯,漏斗,量筒,玻璃棒,酒精灯,pH试纸等带有鲜明化学特色的教学器材。队员们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教学模式,提前与校方沟通制定个性化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妥善安排教学与辅导工作。返乡帮扶特殊群体子女活动的志愿者们通过社区走访和调研了解到特殊群体子女的实际需求,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了多样化的帮扶策略,将通过“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形式,为留守儿童、军人子女、烈士遗属等特殊群体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关怀及安全教育。
从政策解读到课程打磨,从物资筹备到需求调研,志愿者们以扎实的前期准备彰显责任担当。活动不仅聚焦短期课业支持与素质拓展,更致力于建立长期关爱机制,持续传递社会温暖。未来,全体志愿者将以饱满的热情与扎实的行动,用知识与关爱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彰显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化学化工学院 李昊森 衷欣萍)
我院“化羽”特殊群体帮扶支教团赴辉县上八里镇中心校支教纪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与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模式,为乡村学子搭建起探索科学殿堂的桥梁,2025年7月6日上午,我院 “化羽” 特殊群体帮扶支教团一行前往辉县上八里镇中心校,开展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
当日下午,支教活动正式启幕,队长钟艺娴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营仪式,她用“姓名接龙”游戏迅速打破了学生间的隔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场动员和规则阐释等精心设计的环节,学生们不仅迅速熟络起来,更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紧接着,支教团队匠心独运地设计了分组建队活动。学生们被划分为若干小组,在限定时间内确定队名和队旗。在热烈的小组讨论与创意碰撞中,学生们巧妙融合个人兴趣,激发出无数创意的火花。安全教育始终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教团队在分发实验手册后,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安全规则及实验步骤,通过生动的实例与提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并牢记实验中的各项注意事项。紧接着,郭佳欣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粗盐提纯实验。实验开始前,她再次强调了实验室安全规则,确保每位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步都进行细致演示,同学们跟着她的演示步骤进行实验,现场井然有序。
本次支教活动首日,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新颖生动、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支教团成员精心设计的团队活动与实验课程,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接下来,团队将开展更多的科普类活动,为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科普大餐。
(化学化工学院 郭佳欣 衷欣萍)
我院“化羽”特殊群体帮扶支教团云支教双线工作全面铺开
为响应“三下乡”实践号召,我院“化羽”特殊群体帮扶支教团云支教项目组统筹规划“返乡帮扶+线上教学”双线服务,于7月5日至9日密集推进培训、分工及社群搭建等工作,构建起覆盖特殊群体子女成长需求的教育帮扶体系。该项目组召集了30名志愿者,为约100名学生提供20节中学化学课程。
7月5日,团队于西八党建活动室召开“返乡帮扶特殊群体子女”专题培训。组长张恩琦携志愿者明确帮扶框架,他指出:7月11日至30日期间,团队以“一对一”或“二对一”模式为留守儿童、军人子女等群体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关怀与安全教育。帮扶将通过电话、微信对接监护人定制方案,线下严守服务规范,线上以视频跟进成长。团队成员郝玉琴结合案例强调隐私保护,志愿者就课程设计展开讨论。
7月8日,郝玉琴、耿云倩细化授课与答疑分工,制定科学方案后召开会议传达安排,明确7月11日至30日正式启动线上教学,明确教学内容。9日,项目组完成云支教社群搭建,邀请包括返乡帮扶对象在内的百余名母校及社区青少年入群,后续还将持续对接各地母校、社区,不断扩大帮扶对象群体规模。
授课与答疑闭环运营,每日服务标准化推进,教学实行“授课+答疑”双轨制:各组按排班表,每日1人主讲中学化学知识,课前发布课件大纲,20:00通过腾讯会议进行授课,课后及时总结报备;每日1人上午10点前分享化学知识点或习题资料,授课结束后开展线上答疑,同步提交服务截图。课余时间志愿者将与特殊群体子女热情分享大学生活,拓宽学生视野。
从返乡帮扶的“面对面”精准服务到云端课堂的“屏对屏”知识输送,项目组通过“培训、分工、执行、宣传”闭环机制,将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效关怀。截至目前,返乡帮扶方案与线上教学课表已同步敲定,全体志愿者正以学院专业背景为支撑,为特殊群体子女编织“学业提升+心理陪伴+视野拓展”的成长网络,持续书写当代青年服务社会的实践答卷。
(化学化工学院 郝玉琴 衷欣萍)
“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校园开展化学科普实践活动
7月2日-7月12日,“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怀揣着“科普为民”的初心与使命,走出校园实验室,深入基层一线,先后走进绿营花园社区、河南师范大学家属院以及种德小学、河师大附小,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化学科普宣传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进社区和校园,点亮青少年心中的科学之光。
活动中,团队成员首先在绿营花园社区和河南师范大学家属院设立了科普宣传点。他们不仅向居民们宣传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发放精心制作的科普手册,还现场展示并邀请居民试用团队制作的肥皂,将化学的实用性带到家门口。同时,针对社区小学生开展了趣味调研,了解他们对化学的认知和兴趣点。
科普的主阵地更延伸至校园。在种德小学和河师大附小的课堂上,“化羽科创”团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化学魔法秀”。团队成员创新性地设计了“魔法显色”互动环节:当亚铁氰化钾溶液与氯化铁相遇瞬间变蓝,硫氰化钾溶液与氯化铁接触立现深红,神奇的显色反应立刻点燃了课堂氛围,引发学生们的阵阵惊叹,直观而生动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神奇魅力,迅速拉近了孩子们与化学知识的距离。
在每一次神奇的实验演示背后,团队成员都格外强调科学实验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他们详细讲解并示范玻璃棒“竖直单向轻搅拌”的操作要领,以及药匙“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标准化使用流程,将安全的实验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未来的小小科学家们。
此次“化羽科创”i科普志愿服务团队的实践活动,正是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科普惠民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他们不仅将深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转的趣味体验,更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了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服务社会、科普助力成长的责任担当,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了青春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 赵湘君 朱小清)
化学化工学院系列云支教活动精彩开展
7月16日,“探秘碳碳双键,走进烯烃世界”主题教学活动如期举行。课堂伊始,志愿者贴近生活实际展示了聚乙烯塑料日用品、聚丙烯纤维衣物等生活中烯烃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其功能与结构的思考,自然过渡到“烯烃”主题。
在随后的烯烃概述环节,志愿者结合分子结构模型,清晰阐释了烯烃“含有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的定义,并讲解了按碳碳双键数目、碳链是否饱和及形状的分类方式。在烯烃的结构与性质讲解中,志愿者深入分子层面,重点剖析烯烃的分子结构与空间构型,拓展了顺反异构现象及“E-Z构型”的相关知识,又通过反应方程式展示和实验现象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烯烃因碳碳双键而具有活泼性的特殊性质。
此外,课程还介绍了烯烃的工业制备和实验室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合成塑料、橡胶、纤维、医药中间体等多方面的应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互动练习环节,志愿者紧扣本节授课知识点,通过判断顺反异构、分析加成反应产物等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同日,“化学之光”云支教活动也同步开展。针对九年级学生,志愿者围绕气体制备、物质燃烧、还原反应等初中核心化学方程式展开教学,同步进行方程式书写练习和特殊实验现象回顾,在帮助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同时又让他们学到了新知。对于高一学生,志愿者以“物质的量”这一重要知识点为核心,结合测试卷典型例题,采用“错题精讲+方法归纳”模式,指导学生掌握溶液配制步骤、浓度误差判断、酸式碱式盐判断及理想气体方程运用等必备技能。
系列云支教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丰富的互动环节,不仅让学生收获了化学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后续,志愿者们将持续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让更多学子在化学的世界里探索成长,以知识之力点亮梦想征程。
(化学化工学院 耿云倩 李昊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