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为促进学院内部学术交流,加速经验传递和提高学院教师学术水平,12月6日,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第八讲如期举行。学院新引进教师聂鑫琳教授在线作题为“‘都市社会’空间消费文化批判研究”的学术讲座。百余名校内师生及省内外部分兄弟院校师生参会聆听。聂鑫琳教授指出,空间原本只是人们活动的场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空间从纯粹的物质空间走向了充满意义的社会空间,它不只是场所,而是影响城市生活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空间作为可以赚取利润的商品,如果只注重消费的体验性向度,会导致空间消费娱乐化、格式化和区隔化的问题,会把人们带入一个只诉诸直观、情绪和快感,而不诉诸思想、理解和认识,强调即时性愉悦的纯粹体验性世界,使人们远离关注内心经验增长的沉思性快乐,远离美好生活。因此,为了构建城市生活共同体,空间消费必须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导向,做好优秀文化和本土真实性的空间叙事与传承,注重生态性,促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城市生活构建。此次讲座有助于聆听者对空间消费文化有进一步清晰的认知,拓宽学术视野,启迪科学思维。据悉,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将由近三年新引进或毕业的博士教师陆续
    2022-12-06
  • 12月5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在腾讯会议上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古希腊自然哲学与近代科学--革命、反革命与被革命》的学术报告,校内外师生等一百多人参与。报告由学院哲学学科负责人刘科教授主持。围绕报告主题,肖显静从古希腊自然哲学是否具有革命性的问题展开论述,将古希腊自然哲学界定为一场基于哲学范式变革的“大写的科学革命”,其性质和近代科学革命一样。在此意义上,肖显静进一步介绍古希腊自然哲学具有的反革命特征,以及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自然观和方法进行革命。他认为温古知新、揆端推类、告往知来等,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近代自然哲学革命问题,近代自然哲学革命负面影响问题解决的出路是“第三种科学”。报告尾声,刘科总结指出,肖显静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启发我们对近代自然哲学革命的负面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宇 王光远)
    2022-12-06
  • 12月5日,应环境学院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主任孔少飞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中国烟花燃放、烹调油烟、焚香祭祀等碳气溶胶排放的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的线上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200余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本期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孔少飞教授系统介绍祭祀焚香、祭祀纸钱、烟花爆竹、中式烧烤和餐饮油烟等五类污染源的碳质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黑碳、棕碳)多年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探讨排放的时空演变,揭示关键驱动因素。从基础的源活动水平数据调研、收集和整理,源排放因子实测,时空分配代用指标整理和插补校验等,系统提出了该类源排放污染物高时空分辨率清单构建技术框架和方法,给出了碳质气溶胶多年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填补了相关方法和数据空白,为后续各类效应模拟和政策完善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报告会结束后,孔少飞教授与参会师生就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余 浩 武大鹏)
    2022-12-06
  • 12月5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高红霞教授应邀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作题为《近代移民群体与上海社会》的学术讲座。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200余人一道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苏全有教授主持。讲座中,高教授从移民群体与近代上海社会发展、行业结构变迁、城市管理、民间信仰、戏曲文化等五个方面入手,分享了自己研究近代上海移民社会的重要成果。高老师指出,开埠之前,上海即对四方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康熙年间清廷发布的“展海令”以及在上海设置江海关促进了上海贸易中心的形成和埠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乾隆中叶我国北洋贸易的一系列变化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上海更加具备吸引内陆移民的条件,推动上海迅速发展成为南北洋贸易、长江与沿海贸易的中转枢纽。高教授详细介绍了上海开埠前后南、北洋贸易的具体差异,地域商帮在上海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同乡团体在医疗、教育等城市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化方面,高教授指出,上海会馆公所是推动近代上海戏曲繁荣的重要群体,会馆作为本乡人士聚集和娱乐的空间,客观上推动了各地戏曲在上海的传播,也极大推动了各种小剧种在上海地区的兴盛与发展。整场讲座,高教授娓娓道来
    2022-12-06
  • 12月6日晚,北京印刷学院王关义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之“百年华诞·学术专场”,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的线上讲座。讲座由社科处处长段勃主持。王关义对近年全国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情况先进行简单阐述,围绕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交流讨论。他指出,在我国对新闻传播人才数量、质量要求提高的时代背景下,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支点、培养环节设计五个方面展开工作。王关义针对这五方面分别提出要以发展需求为指向标、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坚持交叉融合思维、围绕教学要素坚持系统谋划、坚持“理论”+“实践”,强化产教融合的观点。他强调新闻传播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要注重质量,在侧重选择性发展的同时,突出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方面要协调好传统与创新、中国式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段勃总结时指出,王关义教授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观点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理论性,适应当今时代新型化的发展趋势,对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流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专家简介:王关义,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
    2022-12-06
  • 报告人:北京邮电大学薛哲副教授报告题目:面向开放场景的多模态学习技术研究报告时间:2022年12月07日20:30报告地点:计算机学院103(腾讯会议131866763)报告人简介: 薛哲,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多模态信息处理。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国际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发表在IJCAI、AAAI、ACM MM、IEEE TKDE、TCSVT、TNNLS、TCyb、ACM TIST等顶级会议和期刊。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CCF-腾讯犀牛鸟基金、CCF-百度松果基金、CAAI-华为MindSpore学术基金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获2022年中国多媒体大会(ChinaMM)最佳学生论文奖、2021年云计算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CCIS)最佳论文奖、201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大会(CIAC)最佳论文奖等。担任CAAI智能服务专委会委员、CCF多媒体专委会委员、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CSIG图
    2022-12-06
  • 报告人:北京邮电大学邵蓥侠副教授报告题目:大图随机游走加速技术研究报告时间:2022年12月07日19:00报告地点:计算机学院103(腾讯会议131866763)报告人简介:邵蓥侠,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小米青年学者。2016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大规模图神经网络、图数据管理、大规模图挖掘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CCF-腾讯犀牛鸟基金、CCF-百度松果基金以及CAAI-华为MindSpore学术奖励基金等科研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CCF-A类会议/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ACM SIGMOD中国新星奖、数据库领域CCF-A类会议VLDB 2022“最佳研究论文奖(Best Regular Research Paper)”,入选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邵蓥侠是CCF高级会员、CCF数据库专委会委员、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委员、CAAI智能服务专委会委员,担任CCF会刊DES专刊客座主编、《计算机科学》专栏特邀编审、数据库领域CC
    2022-12-06
跳转